导航:首页 > 游戏攻略 > 大陆板块的移动游戏攻略

大陆板块的移动游戏攻略

发布时间:2020-04-02 14:42:47

1、大陆板块什么情况下会移位??

地球上大陆板块的形成有很多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就是其中之一.本人认真阅读后发现,如果陆地都是相连的,大陆将无处漂移,地球也要比现在小的多,直径约是现在的0.6倍左右.

假设地球快速膨胀后,在缓慢膨胀和漂移就比较合理了.在此说明地球膨胀的原因和速度.是由于太阳和地球形成后,因地球本身所具备的能量,由于太阳活动减弱地球所受压力相应减小后,使地球膨胀.外形由压力及变化速度造成的.膨胀速度低于爆炸速度,最终压力与内部应力趋于平衡.

地球迅速膨胀后由于体积变大地壳裂开,岩浆外露的部分形成海底.地壳形成了大陆板块,而地壳下面的岩浆冷却收缩使地表形成褶皱和裂缝.这也许是造山运动和火山喷发的原因.大陆板块现在还在收缩,沿海岸线地地震带就是这样形成的.

2、大陆板块移动和搬东西相似吗?为什么?

不相似 那是地质运动

3、我现在在担心,当大陆板块再次移动的时候,所有拥有核武的国家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核武器?

实际,核弹头比你想象的更安全,不会在自然灾害中发生殉爆之类的事故,但如有导致弹头壳体的损坏,可能会引发核材料的辐射泄漏,但并不一定能大面积扩散。拥有核武器,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已经被打开,你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可以慎用。这个世界不要被战争狂人所控制就好了。核武器之于世界的坏处,总所周知;但如果有一天,一颗天外飞来的小行星有撞击地球、毁灭文明的可能性,那么,没有核武器,我们又将如何应对呢?核武器是否将变成拯救人类的救星?所以,万事无绝对,不好的东西,由好的人来掌控和由恶的人来掌控,结果是不同的。

4、地球大陆板块,近5年来的移动趋势图,感谢专家给图

大陆版快几千万年才移动那么一点,近五年的你看世界地图就行了,没区别。

5、大陆板块为什么会移动?

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 板块构造学说结构分析,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而大陆壳已发现有37亿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除沉积岩外,主要由花岗岩类物质组成。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大陆深处进行着,在上升流涌出的地方,大陆壳将发生破裂。如长达6,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大陆开始张裂的表现。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据地质学家估计, 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 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 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的喜 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图
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6、大陆板块移动形成哪些景观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
海沟 海盆
大西洋越来越大
太平洋越来越小
红海越来越大
地中海越来越小

7、大陆板块飘移

以前的理论认为地壳crust的形成是怎样,但被大多数学者拒绝。有一个W学者提出了一个理论,尽管他的理论与XX(大概是地壳漂移说) 有很多OVERLAP,但仍被大多数学者拒绝。 (第二段) W学者的理论被拒绝是由于缺乏MECHANICAL 基础,例如,XX学者指出的那样。然而,YY学者不这样认为,他认为W学者的理论是存在。。。。。问题(记不住了,哎)
题目全是细节题。
版本二:
大陆板块飘移说在当时的接受程度
在tectonic(构造学说)还没建立的过去(大概是1910-20年)间,W提出了大陆板块飘移说。该飘移说能很好地解释了。。。。。。。。, 该飘移说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合理的结实和有利的推论。但在当时,却被许多的地理学家人为是胡说。。。。
第二段:现在的科学家们认为当时该学说不被接受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不了解现在的板块构造学。如果了解的话,他们就不会对飘移学说吃否定的态度。(这里有题 取非)
后面就分析了原因。结构清晰简单。
问题一:原文主要讲什么?
答案:分析一个学说不被接受的原因 (但最好大家再仔细看下后半部,因为,我个人耐心太差,所以,扫了一眼后觉得后面清晰简单,就没有细看。)
问题二;过去学者对飘板块学持否定态度的原因?
E. 是知识还是认识(记不住了)不充分充足。。。。
版本三:
前面与oldjj相同,增加点:文中第一段还讲到威格纳的学说中还做了1234的假设(有题问作者提到这些假设的目的)。后面有A学者说威格纳的学说不被接受的理由是他没有足够的mechanism解释,但B学者说象冰川glacier的学说也没有解释mechanism,B认为是其他理由(有题,问提到冰川的目的是什么?我选支持B,反对A)。作者又说威格纳说明他的学说时都用了哪些哪些证据,是被其他人认为是很低级的,所以不被接受。(有题,问威格纳学说不被接受的理由,我选他的说明怎么怎么)
版本四:
在现在板快学说之前其实已经有一个类似学说,但被当时学者广泛拒绝,原因是这个早期学说无法拿出板快为什么会飘动的理由。这时跳出来一个人说不对,因为,当时对于冰川的移动解释,在同样无法先给出理由的情况下却被接受了。后文说什么记不请了,最后提到现在的学说是建立在电脑模型等的基础上,而早期学说是。。。,所以说服力差。

8、大陆版块运动

对于板块运动,我是这样理解的,板块运动主要是在地幔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原动力,具体体现在:
1、大洋板块一般都是造陆板块,因为海底火山运动,推动大洋板块向周边扩张,在靠近大陆板块附近,受大陆板块挤压,大洋板块边缘向大陆板块下部俯冲,推动大陆板块向上抬升,形成大的山脉,比如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日本等岛屿山脉等。
2、大陆板块自身在运动过程中,受周边板块影响,产生分裂,进而向周边不定向扩张,形成大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9、板块移动有什么好处

板块相对移动包括大陆板块之间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以及板块张裂有三种情况。1、板块张裂区在大洋中:板块张裂后岩浆沿着裂缝涌出形成海岭即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脊、太平洋中脊。板块张裂区在大陆中:板块张裂后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2、大陆板块之间碰撞后一个板块插入另一个板块底部使其隆起形成高大山脉或高原。如阿尔卑斯山脉、青藏高原。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时,大洋板块插入大陆板块底部使其隆起形成高大山脉或岛弧同时在大陆板块外沿形成海沟。如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的一系列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10、大陆板块移动的力是否来自地壳

一般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对流。...1912年德国学者A·L·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据此,美国学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也称新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形成。以上内容来自新浪博客

与大陆板块的移动游戏攻略相关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