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底峡谷位于哪里?
海底峡谷是横剖面呈V字形的海底地形。发育于大陆边缘
2、海底峡谷的成因
关于海底峡谷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 河谷被淹没于海下
由于某些海底峡谷形状类似陆上河蚀峡谷,故一些学者认为海底峡谷是河流切割而成。河流注入海洋后,由于较轻的河水浮于海水之上,故海底峡谷不可能是现代河流刻蚀出来的,但地质时期河流切割形成的陆上峡谷,随着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可淹没于海下成为海底峡谷。如地中海地区科西嘉岛的海底峡谷,它与相邻陆上河谷的坡度连续一致,可以认为这种峡谷是受淹的河谷。但有些海底峡谷处于海面以下一、二千米甚至更深之处,而海平面抬升的幅度不可能达到这样大,并且海底峡谷又广泛地见于构造上升地区,故河谷被淹没在海下这种形成方式,不能作为海底峡谷的普遍成因。有一些与陆上河谷相延续的海底峡谷,二者相接处的坡度突然发生转折,海底峡谷的坡度比邻接的陆上河谷的坡度陡得多,可见它们也不是被淹没的河谷下段。
二、浊流侵蚀作用
是大多数海底峡谷的成因。1936年,R.A.戴利首先提出,海底峡谷是浊流侵蚀作用的结果。尽管多年来并未在峡谷中直接测到高速的浊流,但大量的间接证据,如:峡谷顶部陡峭乃至倒悬的谷壁,谷底的波痕和流痕,不时向下游移动的砂砾,具粒级递变层理的谷底沉积岩心,峡谷口外发育巨大的海底扇,谷底及海底扇中有砂、浅水生物和陆上植物的碎屑等均表明峡谷中必定有较强的流体通过;特别是1929年纽芬兰大滩地震后,向着陡坡下方的海底电缆依次折断,证明有强大浊流存在。人们推断在第四纪低海面时,由于河流携带着大量沉积物在大陆坡顶部附近入海,浊流作用特别强烈,故有许多海底峡谷主要在此时发育。
3、关于海底峡谷有哪些说法?
海底峡谷最早的一种说法是,海底峡谷是海浪冲刷的结果。来人们想象,海浪有无比巨大的能量,对海底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冲刷作用,于是就形成了海底峡谷。这个观点一经提出,立刻遭自到了很多科学的质疑。他们认为,海浪不可能对海底产生如此大的侵蚀作用。我们知道,虽然海上百狂风怒吼,波浪滔天,但几海洋底却是十分平静的。海浪对几百米之下的海底根本不会造度成任何影响。
有些人认为,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侵蚀海底,从知而形成了海底峡谷。但是,在没有受海啸袭击的地区也存在海底峡谷。再说,如此巨大的海底峡谷仅仅凭借海啸的冲击是无法形成的。可见,用海啸来解释海道底峡谷的形成原因,这一说法是难以立足的。
4、"蛟龙"南海峡谷探险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月6日搭载科学家潜入南海东北部海底,遇见非同一般的深海峡谷景象,经历了一段独特的旅程。
“蛟龙”号潜入深海,是为了探索海底浊流。我国南海东北部发育着大量的海底峡谷,是全球公认的研究现代海底浊流的天然实验室。
刚抵达海底就遇上“陌生环境”
7时11分,“蛟龙”号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到达水面,5分钟后开始下潜。8时57分,“蛟龙”号抵达2900多米的预定深度,开始作业。
“作为主驾驶,抵达作业区后,我按照科学家的要求驾驶‘蛟龙’号找沙波。下潜之前,以前的研究资料和科学家推测这里是沙波,下来一看,并不是这么回事,地势起伏要更剧烈一些。”实习潜航员刘晓辉说。
这是“蛟龙”号的第140潜次,也是刘晓辉第八次随“蛟龙”号下潜和第二次主驾驶“蛟龙”号深潜海底。随他一道下潜的是曾下潜过60多次的潜航员唐嘉陵、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毕乃双。探察海底浊流,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的科学目标之一。
深潜归来的毕乃双告诉记者,刚下到海底时,就遇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这里的地势与原来所见文献以及自己的推测完全不同,原以为是浊流冲刷下来的堆积型沙波,而实际上是侵蚀型沙波。”
海底渔网让“蛟龙”号吓了一跳
唐嘉陵说,驾驶“蛟龙”号这么些年,这还是第一次走海底峡谷。这里相对于其他海底能见度低,平时能看到五六米深的海底,这里只能看到二三米,驾驶要更加小心些。
“12时44分,我们在近底航行时发现废弃的旧渔网,这个对潜水器很危险,一旦被卷入‘蛟龙’号的推力器,就会导致潜水器失去动力。发现渔网后,我们第一时间避开了渔网。”刘晓辉说。
让唐嘉陵和刘晓辉吃惊的是,这里离陆地虽然很远,但人类活动非常明显。峡谷里的垃圾非常多,见到了很多塑料袋。塑料制品的降解周期长,对海洋是一种污染。
“我们执行任务时会遇到各种潜在的威胁。这一带海域是航线,也是渔场,过往船只多,渔网等潜在的威胁需要我们驾驶‘蛟龙’号时更加谨慎。”唐嘉陵说。
峡谷两岸陡崖让“蛟龙”号直升8米
在峡谷航行时,下午两点左右“蛟龙”号发现陡崖。刘晓辉说:“通过‘蛟龙’号测扫了解到这个陡崖高达七八米,于是我操纵潜水器垂直上升。”
“驾驶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对航行控制要求比较高,抵近观察,发现是陡崖后,要立即做出反应。”刘晓辉说。
“蛟龙”号探察浊流用“绝招”
“这里不只是浑浊的世界,也有一些生物不时出现在眼前,如珊瑚、海葵、海绵等。其中,一只巨大的海葵附在石头上,以前很少见过这类海葵。”刘晓辉说。
“蛟龙”号按计划进行了测深侧扫调查,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资料,同时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采集了一些样品,带回了9管短柱状沉积物样品,16升近底海水,裂黑珊瑚、丑柳珊瑚、海绵、海葵各1只。
“百闻不如一见。‘蛟龙’号利用近底测深侧扫、高清摄像和精准取样等特有的技术手段,获取了台湾峡谷现代浊流的地貌和沉积证据,为南海浊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推动南海海底浊流的深入研究。”毕乃双说。
15时1分,刘晓辉驾驶“蛟龙”号返航,17时5分回到“向阳红09”船甲板,顺利完成第二轮实习潜航员独立主驾驶训练。本次航行最大潜深2980米,水中时间9小时54分钟,海底作业6小时4分钟。
刘晓辉说,这次在海底峡谷主驾驶“蛟龙”号,相对于其他海底能见度低,在对沉积物取样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机械手取样效率不高,唐嘉陵作为“老司机”介绍他的操作习惯和经验,随后取样效率大大提高。
“140潜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二批6名实习潜航员按照预定计划全部完成第二轮独立主驾驶操作,具备了转为初级潜航员的基本条件。”本航段现场指挥部总指挥邬长斌说。
5、海底峡谷是怎么形成的?
海底峡谷被大多数所认可的一种说法,海底峡谷是大陆坡上的沉积层在地震作用下沿大陆斜坡滑动时产生的沉积流的结果。在冰川时代,海平面显著下降,大陆架成为大面积的浅水区。受抄风暴和浪潮的影响,浅水区的泥沙被海浪卷起,形成比重较大的沉积层。这种沉积层由于地震的强烈作用,像一股巨大的激流,从大陆架流出,沿着大陆坡流到大洋底,而地壳繁发的地带又多在大陆坡,地壳的断裂就形成了海zd底峡谷的雏形。强大的海底沉积流顺着海底裂缝滑动,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就形成了今天的海底峡谷。
6、海底峡谷的分布
海底峡谷起伏很大、谷壁陡峻、横剖面呈V形、类似陆上的大峡谷的海底谷地。常有许多支谷汇入而成树枝状。谷壁常有沉积物覆盖,但也时有基岩露头。谷道蜿蜒。大多数谷壁高出谷底数百以至上千公尺。海底峡谷长度有的达320公里(200哩)以上,大多数小于48公里(30哩),通常延伸到大陆坡最陡部分的坡麓以外。有的海底峡谷宽度与深度一样,但较典型的宽为数公里。巴哈马海底峡谷深5公里,最深处宽37公里(23哩)。海底峡谷的谷底坡降比陆上峡谷为大,平均约为每公里57公尺(每哩300呎)。许多海底峡谷近岸谷首的坡度很大,有时达45°。据潜水舱在一个海底峡谷中2,100公尺(7,000呎)以下深度观察︰多见直立、甚至垂悬的谷壁;谷壁常有沟槽或磨光面,宛如被冰川所研磨;谷底常覆盖大砾石或其他粗粒沉积,局部地方基岩裸露;据遥控摄影,有些地方在3公里(2哩)以下尚有波痕;谷底坡度变化很大。海底峡谷受到活跃的海洋作用。谷壁岩石性质大都松软易受侵蚀。也有些海底峡谷切入很硬的岩石(如石英岩)中。海底峡谷出现在大陆坡上。大陆坡上部和缓之处则少见。在欧亚大陆北部朝向北冰洋的大陆坡上尚未发现。它们集中在斯里兰卡周围、下加利福尼亚尖端、哈特拉斯(Hatteras)角以北的美国东岸、地中海西北岸。世界上最长最大的海底峡谷在白令海。海底峡谷与附近陆上河谷的关系尚难以概括。美国东岸外各海底峡谷的谷首远离大陆。海岸附近的海底峡谷,两者的关系较易判断。根据对57条近岸的海底峡谷的研究,有46条直接位于河谷外,其馀的在大陆一侧没有河谷。有的海底峡谷因陆上河口发生迁移(例如法国阿杜尔〔Adour〕河口)而与之失去联系。许多河流的河口虽被更新世冰川融化引起的海面上升淹没,但其河口湾与海底峡谷谷首的关系仍可对照出来。
海底峡谷中搬运沉积物的营力有︰1.沙流,发生在坡度大于30°的谷壁上;2.向下运动的水流,流速可达每小时1.6公里(1哩),能搬运沙、形成沙坡;3.强大的密度流(浊流),是洋水因含沉积物变得重于周围洋水、沿坡下流而成(沉积物来自波浪作用或大陆棚和大陆坡上沉积物的滑动),能搬运大砾石、自谷壁落下的石块、装置在谷首的仪器、甚至破旧的汽车身,曾记录到其流速为3节;4.滑坡作用。透过上述多种作用,沉积物被搬运到海底峡谷出口处,堆积成巨大的海底扇。据测量,有些扇的体积远远超过海底峡谷的切割所产生的体积,说明扇体物质大都来自陆上,是沿海底峡谷向下移动堆积而成。海底扇上有较浅的扇上谷地,谷两侧有高出谷底30公尺(100呎)馀、高出扇面许多公尺的自然堤。扇上谷地还可发育成曲流。海底峡谷的形成,主要由于密度流的搬运与侵蚀作用。例如1929年地震时,横贯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在大浅滩岸外被高速密度流(流速在每小时97公里以上)拉断。又如,美国西岸拉霍亚(La Jolla)海底峡谷的谷首每年大约向陆地溯源侵蚀30公分(1呎)。形成海底峡谷的另一原因,还有谷底沉积物蠕动,但不起主要作用。海底峡谷年龄,从峡谷口外巨大海底扇的形成来判断,大概已发育了好几百万年。对巴哈马海底峡谷的钻探和调查,发现它很可能在上新世就已存在。
海底峡谷亦称“水下峡谷”。是大陆坡上深切的大峡谷。海底上的谷地同陆地上的谷都是多成因的,因此不能把各种不同成因的海谷都称为海底峡谷。海底峡谷的横剖面呈V形。谷壁陡峻且带有阶梯状陡坎,谷底有小盆地及高差几十米的横脊,大多数峡谷蜿蜒带有分枝,谷壁上有大量岩石露头,少数为直线形轮廓,大多数峡谷都切割在花岗岩层或玄武岩层中。
少数峡谷可上溯到大陆架与河流相连接,具有河谷的形态。其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构造因素与海底浊流的侵蚀作用。大陆坡是地壳的活动地带,在形成大陆坡过程中有一系列阶梯状断裂及垂直大陆坡走向的纵向断裂构成海底峡谷的雏形,而后有浊流及海底滑坡的修饰改造。
海底峡谷这个概念,最早是19世纪末由地理学家们提出来的。由于人们掌握的资料少,海底峡谷这个词常被不很严格地用来表示海底各种各样的山谷和狭长的洼地。近几十年,海洋地质学家们根据海底峡谷的物理特征,不断探讨它的形成原因。
7、海底峡谷是怎么形成的?
人们经常会在大洋边缘的大陆架和大陆坡上发现坡度陡峭、极其壮观的海底峡谷copy。有专家认为,海底峡谷是由地震引起的海啸侵蚀海底而成的。可是,在没有海啸的地区也有海底峡谷。可见,“海啸之说”不能用来解释所有海底峡谷的成因。另一种说法是海底峡谷是由海蚀造成的。他们认为这些海底峡谷所在的海底过去曾经是陆地,河流剥蚀出的陆上峡谷,后来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才被淹没于波涛之下成为海底峡谷。
1936年,美国学者德利在阅读一篇描述日内瓦湖浊流现象的文章时猛然意识到,海底峡谷很可能就是由海底浊流开拓出来的。携带大量泥沙、沿海底斜坡奔腾而下的浊流应具有强大的侵蚀能力。不过,当时还从未有人观察过海底浊流现象,所以人们对这一说法仍然将信将疑。
日本学者星野通平就认为,历史上海平面曾一度比现今低数千米,大陆架和大陆坡那时均是陆地。不过,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zd全球海平面大起大落的幅度达数千米是根本不可能的。
至于某些大陆架、陆坡区地壳大幅度升降的说法,倒是可以接受的。但海底峡谷也广泛见于地壳运动平静的构造稳定区,所以陆上峡谷被淹没的说法不能作为海底峡谷的普遍成因。
8、海底峡谷分为几种类型?
1.海底扇形谷
这种类型的峡谷谷口向外扩张,主要组成部分是海底沉积物。沉积多为扇面形,在许多情况下,这是海底峡谷谷底的延伸。扇形谷的另一百特征是谷壁两侧陡峻,高度约为200米。
2.陆架沟渠度
这种类型的峡谷是一种穿过大陆架的较浅的谷地,它们的谷壁高度一般在183米以下,而且沟渠多分布在一些大陆架边缘的盆地处。事实上,这种陆架沟渠在海洋底部并不多见。其中问,纽约市北郊的哈得逊沟渠、英吉利海峡中的赫德海沟、爱尔兰海中的圣乔治沟渠等是较为典型的。
3.冰蚀槽
这种类型的峡谷多在冰川侵蚀海岸外的大陆架上,其深度通常高于183米。冰蚀槽的底部有一些面积很小的盆地和一些分支。一般冰蚀槽宽答度为80公里左右,深度在500~600米。最具代表性的冰蚀槽是劳伦琴冰蚀槽,它从圣劳伦斯湾开始,延伸1000多公里,交汇于萨格纳河外241公里的大陆架边缘处。
4.深海峡
这种类型的峡谷多分布于深海底,其剖面形状似槽形,它们的回走向有的与大陆边缘平行,有的与大陆边缘交叉。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深海峡谷,是从格陵兰西海岸外出发,一答直延伸到格兰德滩尖端外的洋中海峡谷。这条深海峡谷比它周围海底的深度还要深100米,宽度只有2.4~6.4公里。
9、海底峡谷有哪些类型?
总的来看,海底峡谷的形态呈“V”字形,谷壁高陡而且有较多的岩石,谷底向大洋方向倾斜。海底峡谷根据形成原因和物理特征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种类。
第一种是海底扇形谷。顾名思义,这种海底峡谷的谷口向外扩展,沉积面像扇贝一样呈扇面形。沉积面由大量沉积物质构成,在很多情况下,它是海底峡谷谷底的延伸。扇形谷的另外一个特征是谷壁两侧陡峻,一般高度在200米左右。
有些海底峡谷看起来就像一条浅浅的大水沟,这样的海底峡谷叫做陆架沟渠。陆架沟渠是一种穿过大陆架的较浅的谷地,它们的谷壁高度很少超过183米,而且一般分布在一些大陆架边缘的盆地处。实际上,陆架沟渠的存在并不普遍。
海底大峡谷的面貌有时保留大陆时期的冰蚀面貌,这种叫冰蚀槽。这种槽形谷地多出现在冰川侵蚀海岸外的大陆架上,一般深度在500-600米,宽度为80千米左右,底部有一些不大的盆地和分支。最著名的冰蚀槽是劳伦琴冰蚀槽,它从圣劳伦斯湾开始,延伸1046千米,到萨格纳河外241千米的大陆架边缘处。很多学者认为,大陆架露出水面,当巨大的冰川流过时,把地壳切割成巨大的沟槽,于是形成了冰蚀槽。
还有一种是深海峡谷,它的剖面形状似槽形。现在还弄不清楚它是不是扇形谷的延续。但它们的走向有的是与大陆边缘平行的,有的却与大陆边缘保持一个很大的角度。最著名的深海峡谷是从格陵兰西海岸外开始,一直延伸到格兰德滩尖端外的洋中海峡谷。这条深海峡谷的深度,比其周围海底的深度还深约91米,宽度仅为2.4-6.4千米。一些地质学家认为,这种深海峡谷可能是在海底浊流的冲击分割之下形成的,因为,通常情况下,海流不太可能在深海卸下所携带的沉积物。
10、海底峡谷一般是什么形状的?
大陆来坡上最特殊的地形就是深邃的大峡谷,称为海底峡谷。它一般是直线形的,谷底坡度比源山地河流的谷底坡度要大得多,峡谷两百壁是阶梯状的陡壁,横断面呈“度V”形。海底峡谷规模的宏大往往超过陆地问上河流的大峡谷。现已发现几百条海底峡谷,分布在全球各处的大陆坡上。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