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者榮耀里周瑜跟小喬百般恩愛,歷史上他們真的幸福嗎?
小喬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小喬和周瑜情深恩愛,生活在一起,隨軍東征西戰,在這十二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功勛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在准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如下是中國人才網給大家整理的周瑜小喬的愛情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孫策與周瑜同年,都是少年英雄;大喬與小喬這對姊妹花同是江東國色。周瑜納小喬,孫策納大喬,雄姿英發的天下豪傑,得與亂世佳人相結合,這么完美的故事自然要傳為千古佳話了。我們在京劇里看慣了諸葛亮由須生(老生)飾演、周瑜由小生飾演的場面,並有周郎之稱,總以為諸葛亮(公元181—234年)的年齡大於周瑜(公元175—210年),實則周瑜比諸葛亮大上六歲,但周瑜享年確實不長。後世又稱兩人才力匹敵者為「一時瑜亮」,這也是出於《三國演義》寫周瑜臨終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實則亮與瑜生前並沒有多大的直接交涉。周瑜與孫策同年,瑜居舒城(今屬安徽)時,擴道南大宅以寓策,升堂拜母,有無相通。

建安七年,曹操挾勢迫使孫權委任子(以親屬作人質),大臣有猶豫不決者,孫權本人原不想遣質,便獨領周瑜至母前定議,瑜力陳送質之弊,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可見周瑜之於孫吳,不僅有政治上的效忠,還有倫理上的比附。權母即孫堅之妻吳氏,也是孫吳的女主。孫策在世時也說:「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談到周郎,自然會想到小喬,如東坡《赤壁懷古》詞說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但這位小喬究竟是誰家的女兒?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諧成伉儷,當然兩情相愜,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四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准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兩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齣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凄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情深恩愛,生活在一起,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二年,「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在這十二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功勛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在准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這時,小喬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見。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吳黃武二年小喬病逝,終年四十七歲(年齡有爭議,一說其為周瑜守墓十四載)。明人曾有詩曰:「凄凄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到1914年,岳陽小喬墓上還有墓廬。現在尚有刻著隸書「小喬墓廬」的石碑。
周瑜、小喬故事的傳流,除其兩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還與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圍繞銅雀台故事對他倆的精心編排與渲染有關。《演義》第三十四回敘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台以娛晚年。少子曹植進言:「若建層台,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鄴郡建台。這是建台之緣起,與周瑜、小喬一字無關。第四十二回敘曹操得荊州後,欲領兵百萬南下,約孫權「共擒」劉備。一時孫吳主戰、主和,沸沸揚揚,難以主張。第四十三回敘:經魯肅與劉備、諸葛亮的合謀,孔明願隨魯肅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縣西南二十里)親見孫權,以陳利害,堅定孫權聯合抗曹。
2、玩過王者榮耀的都知道來和妲己跳個舞吧,那麼妲己是怎麼變壞的?
原著中寫道,蘇妲己本身是性格溫良的大家小姐,變壞是因為被妖狐附身。
蘇妲己是蘇護的女兒,蘇護所在的封地冀州水患,無力進貢,於是商紂起兵攻取冀州,蘇護被殺。
蘇護之女妲己本欲自盡,但丫環智妍勸她獻身於商紂,以美色令商紂荒廢政事,若商紂覆亡,蘇護之仇即可報。妲己從之,跟智妍隨商紂回首都朝歌。
在回朝歌的途中被妖狐附身,妖狐妲己使商紂沉迷於酒色之中,靡費不止。商紂亦漸與大臣疏遠,無心政事,且處死比乾等忠臣,導致最後人人怨聲載道。

(2)王者榮耀演義擴展資料:
蘇妲己的結局
原著中最後寫明,朝歌城外牧野古戰場,姜子牙怒斥紂王十大罪狀,紂王氣數已盡,商軍成片倒戈投降。這廂九尾狐聞之勸紂王棄城隱居,紂王不允許。
夜色中,九尾狐摸進周營,直撲武王。鳳來前來相勸無果,和武王齊戰九尾狐,雷震子和楊戩聞聲趕到,九尾狐自知不敵,騰起妖雲逃遁。軒轅墳旁,遇南極仙翁押著申公豹前來和九尾狐對質。
後證實申公豹奉女媧娘娘法旨,要九尾狐變美女迷惑紂王是子虛烏有。九尾狐被南極仙翁定了元神,由楊戩帶走,交由姜子牙處置。南極仙翁則押著申公豹來至北海,堵了北海的眼。
周營內,九尾狐迷惑諸侯相信自己就是蘇妲己,姜子牙命武吉拿出照妖鏡,九尾狐原形畢露。在眾人的高呼聲中,姜子牙打神鞭落下,九尾狐撲倒在地,人狐分離。朝歌城的百姓們齊將狐狸精的屍體踏成了肉泥爛醬。
3、《王者榮耀》中諸葛亮的歷史是怎樣的
還原真實的諸葛亮,首先要從三顧茅廬說起。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娜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常被對手貶損地稱作諸葛村夫。是說他出身村野,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裔。
他的父親諸葛珪做過太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是東漢末年的豫章太守。諸葛亮年幼時父母雙亡,他和弟弟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諸葛玄門下。
諸葛玄素來與荊州牧(荊州的最高官員)劉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諸葛亮於是又隨之來到了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過著閑適生活。他志向不凡,常自比古時的名相管仲、樂毅,在荊州一帶小有名氣。
當時,劉備屯住在新野。由於事業的坎坷不順,劉備很想找一位能為自己謀劃方略的賢士,謀士徐庶便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劉備立即親自前往請教,於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
根據《三國演義》,劉備先後三次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無功而返,卻從多個側面了解了諸葛亮的才能。一心求賢的劉備不辭辛苦第三次登門造訪,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他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於是諸葛亮道出了後世聞名的《隆中對》,為劉備謀劃了立足荊州、西進蜀地,繼而三分天下的方略。劉備聽後大為贊嘆,便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
小說中,三顧茅廬被濃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國志》對這一段的記載卻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首先這里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詞,我們只能確定歷史上劉備曾多次造訪了諸葛亮。其次,史家如此簡單地描述,可見其中並沒有什麼值得一寫的曲折情節。
在魏晉時期,文人崇尚隱居和清談,推託出仕是一種風尚,並不見得是故意的矜持。因而,真實的三顧茅廬只是那個時代平常的一種訪求罷了。至於令後人稱奇的《隆中對》,其實魯肅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為當時的天下已分割殆盡,只有西蜀可做文章,於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出現了。
三顧茅廬被後人渲染成一個傳奇故事,可能是因為諸葛亮成功的出仕經歷和卓越的名聲,使其成為了後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也就是「偶像」,「學而優則仕」,文人們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態出仕又是一種無比的榮耀,所以「三顧茅廬」其實是千百年來文人心中的一個至高夢想而已。
2.身居後方的總調度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出山是時勢的轉折點。自此,三國的歷史幾乎成為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個人表演秀。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赤壁之戰儼然成為諸葛亮的一副棋盤。智取南郡、三氣周瑜更使劉備得以穩固後方,進兵西蜀。
3
然而,真實的情況顯然不像小說中描述得那樣傳奇,基至可以說,兩者相差基遠。在最初的歲月中,真實的諸葛亮只是一個剛剛出道的謀士。不僅沒有在赤壁之戰中叱吒風雲,而且根本沒機會參與劉備的軍務。
諸葛亮出山後不久,荊州牧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只得南撤。危難時刻諸葛亮主動請纓到東吳游說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到達東吳後,諸葛亮面對孫權慷慨陳詞,使孫權堅定了聯合抗曹的信念。促成孫劉聯盟,這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勞。
至於舌戰群儒、借東風等一系列傳奇故事實為子虛烏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奇謀則是張冠李戴。赤壁之戰在東吳都督周瑜的統籌指揮下大獲全勝。諸葛亮雖未貢獻於具體戰事,但因游說有功而被劉備破格提拔為軍師中郎將。值得注意的是,這職位只是一個品級不高的雜號。與軍師相去甚遠,與關羽、張飛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並論。
立足荊州之後,劉備開始按照諸葛亮規劃的方略進軍西蜀,但並未將軍事進攻的事務交給諸葛亮,而是帶上了新來的軍師龐統一起前往西蜀。諸葛亮被放在大後方,「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說白了就是在後方協調糧草,輸往前線。
劉備奪取西蜀後,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前者仍為雜號,後者才是實職。這時,諸葛亮才開始有了軍國的實權,但他的主要職責仍離不開糧草供應一類的事。
據史書記載,劉備外出時,諸葛亮常常負責鎮守成都,供應前線部隊的糧食和兵力。
不久,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今屬陝西)進行關乎存亡的軍事對決,在如此關鍵的一仗中,劉備帶在身邊的仍舊不是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軍師法正。
為什麼劉備作戰從不帶上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劉備識人才的本事可不小,他不用諸葛亮領兵打仗必然有其道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考慮諸葛亮為人持重、擅長內政卻不善機變的特點

4、王者榮耀的張飛和歷史中張飛的區別
歷史中的張飛死了就是死了,王者里的張飛死了還可以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