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王者榮耀 > 王者榮耀發展

王者榮耀發展

發布時間:2020-04-04 03:55:43

1、王者榮耀經濟怎麼計算怎麼發展英雄

經濟領先帶來的是裝備領先,在正常情況下,裝備領先會提高團戰的勝率。這個時候,敵方很有可能是選擇避戰的。這樣就可以帶領隊友收割敵方野區的資源經濟,再配合在草叢埋伏,能進一步的擴大經濟優勢。
「在絕對的力量壓制下,速度與技巧都是徒勞。」類比到王者榮耀中就是「在裝備碾壓的情況下,操作與配合都是徒勞。」 這完全是碾壓,沒有操作空間。
在敵方小兵死亡時你在收益范圍內,就能獲得經濟,如果小兵由你的普攻或者技能擊殺,則會額外獲得20%的經濟。盡可能的補到尾刀,會提升你經濟獲取的速度,再不濟也要在收益范圍蹭到經濟和經驗。
對於有藍條的英雄來說,了解自己技能的藍耗,盡量不要頻繁的用技能清線。如果因此導致空藍,友軍前來gank時,可能你只能支援兩下普攻了。滿藍時丟兩個技能,這樣可以利用好回藍屬性。盡可能讓自己的法力值不要低於1/3,逃生、配合Gank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2、王者榮耀一直為人詬病,說對青少年的發展不好,你對此持怎樣的看法?

王者榮耀可以說是在手機游戲當中非常知名的一款,但是有很多的家長朋友他們覺得王者榮耀這款游戲並不是特別的好。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很多人都說王者榮耀這個游戲會讓眾多的青少年沉迷於此而不想著去好好學習,可能就會對於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產生非常多不利的影響,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區別的去對待,不能夠一棒子打死。

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個比較有自製力的青少年,那麼我們適當地進行一些王者榮耀游戲其實可以再幫助我們完成相應的放鬆。大家都知道青少年在日常的學習過程當中每一個人其實壓力都比較大,因為我們面臨著考高中和考大學的升學壓力,家長在這一方面也是非常的看重。

而在我們壓力非常大的時候如果能夠玩兩局王者榮耀游戲,其實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放鬆我們的壓力,大家都知道學習過程當中勞逸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不能夠只追求其中的一個。

當然對於一些自製力相對比較差的青少年,我們要學會耐心的引導和督促,畢竟王者榮耀只是一款手機游戲,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應的放鬆就可以了。我們主要的任務對於青少年朋友來講還是要好好的在學校進行發展和學習,要學會辯證的去看待這款王者榮耀游戲,千萬不要覺得看到了個別反面典型就把它給淘汰掉,這其實也是不公平的一種選擇。

3、王者榮耀的由來

《王者榮耀》是由騰訊游戲開發並運行的一款運營在Android、IOS平台上的MOBA類手機游戲,於2015年11月26日在Android、IOS平台上正式公測,游戲前期使用名稱有《英雄戰跡》、《王者聯盟》。
《Arena Of Valor》,即《王者榮耀》的歐美版本將於2018年在任天堂Switch平台發售。 [1]
游戲是類dota手游,游戲中的玩法以競技對戰為主,玩家之間進行1V1、3V3、5V5等多種方式的PVP對戰,還可以參加游戲的冒險模式,進行PVE的闖關模式,在滿足條件後可以參加游戲排位賽等。
2016年11月,《王者榮耀》榮登2016中國泛娛樂指數盛典「中國IP價值榜-游戲榜top10」。 [2]
2017年7月2日,騰訊方面發出遊戲「限時令」:7月4日起《王者榮耀》12周歲以下(含12周歲)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時,並計劃上線晚上9時以後禁止登陸功能;12周歲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時。超出時間的玩家,將被游戲強制下線。

4、英雄聯盟會不會因為王者榮耀從而走向衰落?

LOL走到今天整整7年,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玩家很容易就能明白自己的能力上限是多少,他們中的一部分就會轉而放棄進步而去低分段虐不如自己的玩家。不知道百度派有沒有經常接低分段代練單的朋友,有的話可能會贊同我的觀點,那就是——當游戲處於生長發育期的時候,人們會傾向於去提高自己的游戲水平。而當一個競技游戲發展到足夠成熟(比如LOL)或者說發展到暫時的瓶頸期(比如OW),向上走的成本實在太高的時候,人們就會越來越傾向於放棄提高自己的競技水平,轉而用虐菜的方式去放鬆。




即使沒有王者榮耀,LOL發展到今天,離他一開始的簡單易於上手已經越來越遠。英雄越來越多,各種套路細節被開發地越來越完善,一個新手要在今天融入LOL,耗費的成本比S2-S4要高得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年瞎子的迴旋T是可以上視頻集錦的操作,現在各個區的青銅白銀瞎都是隨便迴旋T的。再比如S3的時候,你打白金局隊友都未必重視視野,但在今天你打青銅局,隊友都會說,小龍大龍怎麼沒眼,輔助你他媽在玩蛇?




回頭再看王者榮耀,即使撇除手機端和PC端的方便程度問題,單純就游戲本身而言,其上手成本大大低於現在的LOL。加之王者榮耀里有大量之前沒有玩過端游的新手,LOL玩家依靠自己之前的積累,可以輕輕鬆鬆就取得虐菜的快感或者說成就感,這也是造就王者榮耀一夜爆紅的重要因素。




LOL最後會越來越CU向,慢慢成為一個以賽事為核心,上手成本高但用戶忠誠度也高的游戲。舉個例子,好友超過200的玩家可以關注下,去年開始有多少好友離開了LOL去王者榮耀,但今年下半年,又有多少回來了。

以一個7年的端游來說,淺層玩家的流失是難以阻止的,但以LOL的體量,哪怕是剩下的忠誠用戶也足夠他吃香喝辣了。

DOTA沒有因為LOL的橫空出世而消失,同樣LOL也不會因為王者榮耀而消失。

在我的學生時代,隨著最終幻想7發售,索尼的PLAYSTATION風頭無兩,之後的PS2更是開創了一個黃金年代,任天堂的NGC在當時慘淡到國內游戲店大部分都不會存現貨。PSP火爆到至今仍能在淘寶找到大量現貨,當時誰會想到PSV會是如今的慘狀呢?

5、王者榮耀為什麼很火

一、先來看一份數據,看看《王者榮耀》有多火。

《王者榮耀》目前已吸引5000萬的日活用戶,注冊用戶突破2億,有媒體預測王者榮耀日活用戶或將高達7000萬。隨著游戲的火爆,玩家卻在游戲中發現,「小學生」玩家已經入侵這款MOBA手游。

據統計,傳統電競游戲主力人群為21-30歲,而騰訊瀏覽指數卻指出,《王者榮耀》這款MOBA游戲的主力人群卻推前到了11-20歲(53%)。

二、再來從游戲分析,《王者榮耀》為什麼這么火?

1.易上手,擼起袖子隨便坑
「易上手」幾乎決定了一款MOBA能在多大程度上流行。從星際魔獸等多單位控制到單角色控制、從RTS多快捷鍵到MOBA簡易快捷指令,從DOTA的復雜裝備合成購買,到LOL的「一站式購物」,盡管對抗性的核心不變,但競技游戲似正朝著一個更為簡便易上手的方向走去。《王者榮耀》再次簡化了MOBA的操作,讓玩家更容易上手。

一方面,《王者榮耀》降低了默認控制方式的難度。《王者榮耀》採用了雙輪盤(左右兩邊一個操控區域)的操控方式,玩家通過左右兩邊的虛擬按鈕進行控制,默認有系統設定角色的攻擊范圍。新手玩家默認,由系統輔助攻擊,可以比較容易地進行游戲。輪盤操作在移動端上的優勢,是相對於傳統點控操作方式而言。

傳統MOBA通過滑鼠點控,來達成較為精準的走位、攻擊等控制操作。而《王者榮耀》把這種精準的操作要求模糊化,不論是技能釋放的位置方向,還是補兵與攻擊英雄的優先性,均默認交由系統智能判定,減少新手玩家的操作。傳統點控式操作,在另一款MOBA手游《虛榮》上有過體現。但是《虛榮》並沒有在國內火起來,畢竟蹲廁所的時候總不能把手機平放在,額,我也不知道放哪好。

另一方面是增加游戲內引導。新手教程不多說,最值得一提的是游戲中的裝備購買系統。玩家會發現系統給每個角色設置了三套裝備配置。王者榮耀通過在游戲過程內推薦裝備,免去了新手玩家選擇裝備的困惑。

回想起二白第一次玩DOTA,哪個商人賣什麼都記不住;第一次玩LOL,帶5個血瓶出門,真他媽尷尬。
看到限購,就果斷買了五瓶......

當然這個部分的簡化是相對的,高端玩家仍可以通過設置,來配置自己的攻擊模式(譬如攻擊小兵還是打塔,或者直接懟英雄),和配置自己的出裝順序。只是相對於部分默認操作門檻要求較高的游戲而言,《王者榮耀》較好地處理了「如何留住小白玩家」的問題。

不過,游戲入門門檻降低,卻帶來了「新人多」、「小學生多」、「整體競技水平下滑」的現象。游戲簡化的同時使傳統MOBA中一些精準、高難度、復雜操作帶來的樂趣喪失,部分MOBA老玩家甚至嫌棄《王者榮耀》「簡單」、「無挑戰性」。

2.快節奏,啪啪就一盤

《王者榮耀》在移植MOBA上優秀的一點,在於讓游戲節奏變得更加快。《王者榮耀》的基礎設定,奠定了游戲的節奏。通過縮小游戲地圖,減少基地建築,增強AI能力、加快游戲角色成長,《王者榮耀》讓玩家對抗矛盾,盡早地快速激化,簡化游戲內雙方玩家矛盾的激化過程,盡快讓沖突顯現,盡快使玩家進入對抗。

首先,《王者榮耀》的地圖與PC端的MOBA相比,變得更小。在《王者榮耀》中,使用後羿從泉水裸奔到河道,大約需要20秒;而《英雄聯盟》中寒冰從基地裸奔河道大約需要30秒,而DOTA則要更久。地圖變得更小,使得玩家間的相遇更為頻繁,沖突更加容易激化。

在建築方面,《王者榮耀》沒有延續傳統MOBA游戲中的設置,僅保留了9座防禦塔和一座基地。而《王者榮耀》中,小兵對塔傷害相當可觀。如果玩家擊殺史詩野怪,會激活一方派出強力小兵,加快一方AI推線、推塔速度,一不留意,塔可能就被偷了。為了縮短游戲時間,《王者榮耀》甚至把可投降的時間限定為6分鍾之後,泡個面的時間,你就可以投降,就是這么快。

游戲內角色成長速度,更是快節奏的催化劑。《王者榮耀》一改傳統MOBA重補兵的玩法,補兵的重要性被削弱,英雄不需要給予小兵最後一擊也可以獲取大量金錢和經驗。另外,不同於眾多MOBA游戲內玩家需要回城才能買裝備,王者榮耀並沒有這個限制,在地圖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出裝。這樣一來人物出裝速度遠遠快於傳統MOBA,就像實體店和快遞的比較,節省了去逛店的時間,縮短了矛盾激化的間隔。

快節奏與手機用戶使用設備的時間碎片化不謀而合。上廁所來一盤,公交車上來一盤,課間來一盤(不要教壞小朋友),等人等車等飯局來一盤,傳統MOBA 10分鍾過去,玩家還在安靜補兵發展,不好意思,我這里准備開第二盤了。

3.人物形象耳熟能詳

《王者榮耀》選用中國傳統人物為角色原型,特別是大量使用了三國中的武將形象,不少耳熟能詳的古代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角色等悉數登場。不過,游戲中只是使用了歷史人物的形象,相關的歷史背景卻被架空,這么一來使得游戲與現實歷史產生矛盾。隨著年輕玩家的增多,這一矛盾還曾引發社會上的一些爭議,部分人甚至認為該游戲「會誤導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4.游戲內的交流便捷

MOBA游戲中,游戲內交流體驗非常重要,畢竟是一款團隊配合的游戲。《王者榮耀》把多人語音系統嵌入游戲中,玩家通過手機自帶的麥克風,即可以實現語音交流。另外,游戲內設定了許多常用的默認發言,譬如「撤退」、「猥瑣發育,別浪」等,配上語音提醒,幫助玩家實現游戲內快速交流。

一款MOBA能降低准入門檻,讓玩家快速上手固然重要,不過要保持玩家的熱情,游戲還不得不在增強用戶粘性上下功夫。《王者榮耀》的用戶粘性,首先來自於本身的角色培養、英雄、皮膚收集系統,其次是單人冒險系統。盡管這些系統並非盡善盡美,但這些系統的存在,使得游戲本身增加了粘性。想玩別的英雄,想基礎屬性強一點,起碼得存點金幣或者充充錢吧。
譬如被吐槽的皮膚加成和銘文系統

此外,得益於匹配系統,《王者榮耀》具備滿足了不同程度玩家需求的能力——你既可以有空擼兩把;也可以日日夜夜擼,收集符文英雄,幻想一下打職業聯賽之類的。

三、總結
總而言之,《王者榮耀》無疑是近來MOBA手游較為成功的一個例子,它成功利用快節奏和易上手的特色占據了玩家的碎片化時間,培養了又一批MOBA玩家。不過,秉承「用xin創造快樂」的宗旨,《王者榮耀》的成功可以說是以舍棄傳統MOBA中更高的復雜性、策略性、多變性甚至是公平性為代價的,年輕玩家在這款MOBA中或許無法體會到傳統MOBA的一些樂趣。「小學生」終將長大,今天還在玩後羿的少年,日後不知道是否還對這樣的「後羿」感冒。

6、王者榮耀的品牌歷史或者介紹?

關於《王者榮耀》發展的歷史五年

2015年底《王者榮耀》首測,這是大部分人知道的這款游戲的面世時間。從百度指數上來看,經過了將近十個月的沉澱時間和攀爬期,《王者榮耀》將熱度值穩固在了35W左右。從2016年7月到2016年12月,《王者榮耀》在35W左右熱度大概停留了5個月時間,並於2017年初開始繼續攀爬,僅僅一個半月時間爬到了55W左右熱度。隨後,《王者榮耀》在7月份再次攀爬到了70W左右熱度。 

看起來是不到兩年的短快高速爆發,但實際上《王者榮耀》的發展時間擁有五年。這五年一同見證的還有騰訊游戲的轉型。

霸三國OL項目(2012-2014)

最初的《王者榮耀》是一款名為《霸三國OL》的客戶端游戲,是騰訊在《英雄聯盟》之後准備佔領類MOBA電競市場的一枚重要棋子。因為吃到了《英雄聯盟》的甜頭,當時的騰訊對MOBA端游極其看重,在內有由原量子工作室研發的《眾神爭霸》和原卧龍工作室研發的《霸三國OL》,在外有代理《超神英雄》和《神之浩劫》等游戲。

和其餘騰訊布局MOBA的棋子不同,2012年立項的《霸三國OL》是一個RTS游戲。傳統意義上講,RTS是MOBA的鼻祖,也意味著更難,以至於在研發當中曾經有過將多控單位的RTS重新變成簡單操作的MOBA游戲的趨勢。

類型選擇為日後《霸三國OL》的項目轉型埋下了一個伏筆。騰訊在後來解釋《霸三國OL》的轉型只用到了「游戲市場和用戶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實際上還有對於MOBA游戲的過度看好以至於對於延伸到3D MOBA和RTS的市場也抱以同樣的看好的態度,著實有些興奮過度。

《霸三國OL》採取的是4V4的對戰模式,可控小兵單位,並使用了虛幻3引擎。配置方面基本上也印證了騰訊游戲的投入力度之大。游戲官網如今仍然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查到,Banner圖上「游戲從此改變」即使放到現在也能感受到在2014年之前騰訊於MOBA電競上的野心。官網的最後一次公告更新是2014年的7月份。

後來在《王者榮耀》的研發中,用到了許多在《霸三國OL》中曾經發掘並使用的技術等啟示,比如斷線重啟後的視野恢復等,也幫助《王者榮耀》能夠快速渡過了最簡單的立項期和轉折期。根據《王者榮耀》相關負責人稱,從《霸三國OL》到《王者榮耀》的發展,整個技術的架構基本沒有修改。

另外,《王者榮耀》中早期英雄多為三國人物也和《霸三國OL》有關。

屬於原卧龍工作室的《霸三國OL》項目基本也是在7月這個節點後沒多久就停止了。值得一提的是,停止的不止是《霸三國OL》,還有「卧龍工作室」這個名字。

騰訊八大工作室重組(2014年10月)

騰訊游戲在2014年10月發布了一個「關於互動娛樂事業群組織架構調整及中層管理幹部任免的決定」的全員郵件,其中主要內容是「打散原有的騰訊游戲8個自研工作室」。

外界解讀這次的騰訊八大工作室重組事件為騰訊游戲對未來游戲市場發展的預期和重新定位:減少端游自研項目投入、大方向轉移至手游。其中天美工作室的崛起正是騰訊對手游自研產品布局的野心體現,在此之前,天美工作室出品的「天天」系列手游獲得了迅速增值。

也有人將騰訊游戲轉型發力手游的時間點定在2013年,主要得力於「天天」系列的增值包裝。

《霸三國OL》的研發團隊隸屬的卧龍工作室在此次調整當中並入了天美工作室。接盤卧龍工作室的天美負責人姚曉光,距離自己的標簽上多一個「王者榮耀之父」僅差一年時間。

《英雄戰跡》(2014年-2015年8月)

如今在網路上很難搜索到《英雄戰跡》的詳細介紹痕跡,在百度上搜索基本上都被歸類到了《王者榮耀》。不過這個名字真實存在過短暫的十個月左右。

《英雄戰跡》的研發團隊基礎班底是從《霸三國OL》項目過渡而來的,立項後又從其餘幾個工作室調用了大量有手游開發經驗的程序、美術、策劃和運營,最終組成了百人左右的研發團隊。

這樣人員數量的團隊在端游時期的研發中也比較罕見,更不要說他們在一起是做一款看起來比端游小太多的手機游戲。僅從配置上,會有「需要這么豪華配置」的疑問。但實際上,他們需要搶時間。

雖然打出MOBA概念的是騰訊,但首個在手機上做MOBA電競的游戲公司不是騰訊。在2015年1月,一家叫上海逗屋的公司就上線了其研發的MOBA手游《自由之戰》,並將「雙輪盤操作」的專利進行了注冊。

關於雙輪盤專利的版權還有個小插曲。網易在今年獲得了上海逗屋的專利授權,並將這個專利應用在了其最近推出的MOBA手游《決戰平安京》中。而據了解,《王者榮耀》實際上是沒有這個「雙輪盤操作」專利授權的,也因此曾經鬧出過一陣子是非。

《自由之戰》的游戲模式早期主打的是1V1、2V2和3V3的戰斗模式,從理念上是做出更加短平快的迎合碎片時間游戲。所以即使《自由之戰》擁有5V5,但並不是主推模式。

這個理念也被《英雄戰跡》所認同。2015年6月上線的《英雄戰跡》首個內測版本中,游戲只有1V1和3V3兩種對戰模式,並將傳統MOBA的3條路縮減到了1條路。這兩個對戰模式就是後來成熟的《王者榮耀》中的大亂斗和冒險模式。另一方面,《英雄戰跡》沿用了RPG的成長線路,將劇情擺在了重要位置,給人物設置了升星、升級的數值成長線。

上線後《英雄戰跡》立刻就遇到了嚴重的低反饋問題。根據相關負責人透露,當時游戲的新增用戶曲線和活躍用戶曲線很難看,同時關於基礎體驗和玩法模式上的負面反饋很多。玩家的關注點基本上都沒有圍繞游戲的核心「MOBA」展開,而是只關注了英雄的建模、原畫等。

總體的原因在於「游戲打出核心為MOBA和游戲內容實際體現出來的東西不匹配」。首先,一味追求快節奏迎合碎片時間去簡化游戲的MOBA策略性,就將人物戰斗的格鬥和動作性突出了出來策略性降低,動作性增強,游戲就從MOBA變成了一個見面就乾的動作游戲。其次,到底是做局局同起點的MOBA還是讓玩家自行進行數值培養的RPG成長,這在《英雄戰跡》中出現了定位和策劃的矛盾點。

以上的原因則造成了預期的MOBA用戶並不能很好地進入並接受《英雄戰跡》。

於是,《英雄戰跡》在8月份第二個測試版本表現不好後就迅速被否了。

以《王者榮耀》之名(2015年8月-2015年10月)

從《英雄戰跡》被否到《王者榮耀》首測,中間只相隔了兩個月時間。在這兩個月時間里,經歷了更名、刷新品牌、修改游戲內核、跑掉冗餘內容、重新劃分架構重點等多個節點。基本上,除了美術等資源和基礎技術架構是從《英雄戰跡》上過渡而來之外,所有的東西都被換了一遍。

早期《英雄戰跡》的引導頁面,和現在《王者榮耀》非常相似,妲己也延續下來

核心更換點可以從我們現在查到的《英雄戰跡》和《王者榮耀》不同的定位口號看出來。《英雄戰跡》時期的口號為「MOBA第一真競技手游」,而《王者榮耀》一直沿用至今的口號是「5V5英雄公平對戰手游」。

《王者榮耀》在《英雄戰跡》的基礎上,增加了5V5的實時對戰模式,將冒險模式和大亂斗模式的重要性進行了弱化並實時加入娛樂模式當中作為輔助玩法。同時將原有數值成長體系從實時對戰模式當中完全剔除了,並將游戲中的天賦模式修改成了裝備模式。

最終,以《王者榮耀》之名出現的原《英雄戰跡》正式變成了「未打著LOL手游旗號卻就是」的MOBA手游。

周期兩個月的重新定位,無論怎麼去做隔離,也無法擺脫和《英雄聯盟》的關系。是《英雄聯盟》帶來全民MOBA的新十年,也是《英雄聯盟》對低年齡層的滲入導致「MOBA」一詞被狹義地認為等同於「5V5推塔游戲」,後者直指了這兩個月《英雄戰跡》到《王者榮耀》的品牌變化原因,並解釋了為何《英雄戰跡》會失敗。

從全民LOL到全民王者榮耀(2015年10月至今)

如果要尋找《王者榮耀》真正火起來的節點,這個時間是2016年的7月。距離它上線時間有將近十個月之久。

為什麼說是2016年下半年開始才真正現象級?有多個數據,騰訊Q3的財報突然爆表、股價隨之暴漲,《王者榮耀》聯賽KPL正式開始,游戲的社交媒介性在下半年躋身一線,《王者榮耀》的活躍在線人數達到5000萬隨後突破8000萬。

《王者榮耀》KPL聯賽復制了LOL聯賽的模式和熱度

那2016年7月之前的這十個月,《王者榮耀》為什麼沒有表現突出?在和一些同行交流的時候,我經常將這十個月稱作「對2個月陡然扭轉的修復期」。

沒有一款產品是能夠只用兩個月時間就能完成所有環節並成為爆款的,這是定律。放到《王者榮耀》身上,過度神話其「2個月做成現象級」只是騰訊游戲對外營銷和自我增值的噱頭。

在我看來,《王者榮耀》的那兩個月只是一個定位的轉折期,在此之前的《霸三國OL》和《英雄戰跡》是立項准備期,而後面的這四平八穩的十個月則是對兩個月轉折中只做到改變卻未完善的內容體系進行修復的時間。

《王者榮耀》的地圖、數值、英雄、排位等體系在這十個月內都在不停的進行外網測試和修改。舉個例子,早期的排位體系為X連勝送一星,後來改為X連勝送XX積分的積分攢星體系,將排位的層次感和玩家之間的能力距離感明確化。這是不斷完善的過程。

所以,如果要准確地掐《王者榮耀》從准備到成熟的整個周期,我認為是縮到最短也是從2014年10月(《英雄戰跡》項目准備)開始到2016年6月的為期1年零8個月。如果要延伸到技術累積等,還要算上《霸三國OL》的整個周期。

2016年下半年開始,KPL聯賽正式推出,各傢俱樂部和培養的主播藉助全民社交化的媒體時代將這個更短、更快的MOBA游戲帶上了現象級手游的王座。

嗨氏等有俱樂部背景過的《王者榮耀》主播通過直播等將《王者榮耀》推到了高峰

這是形式上的推波助瀾,還有UGC方面。

由玩家自創的《王者榮耀》話題內容(處CP、背景故事、英雄角色)多次出現在微博熱搜、朋友圈熱聞、今日頭條等多個滲透和覆蓋面廣泛的媒體上。甚至,由游戲和未成年人之間產生的交集也讓傳統媒體開始關注這款游戲。

以王者榮耀為中心點誕生的KOL逐漸增加,關注量頗高

基本上,發展到2017年初的《王者榮耀》已經無懼於任何渠道對其有任何下架的行為。它已經從內至外形成了自傳播的強大能力,擺脫了渠道定產品生死的手游推廣定論。

補充一些額外的東西

有人將《王者榮耀》定位成第三個十年,我不認為它是,這又是一個過度神話。《王者榮耀》的出現是將由《DOTA2》和《英雄聯盟》帶來的網路游戲第二個黃金十年MOBA進行了補充。如今,《英雄聯盟》和《DOTA2》已經表現出來相應地在人口紅利增長上的疲態,將近五年的沉澱已經將游戲本身的內容消耗的差不多了,很難再有爆發點。而《王者榮耀》則是將MOBA進行了更快和更便捷化,有效地利用碎片時間延長了MOBA類型在五年就呈現疲態情況下對下個五年的接棒。

關於《王者榮耀》的負面。很容易理解,在經過了一年多的野蠻生長期,《王者榮耀》逐步建立了自身完整的「自內容+UGC+自傳播+電競」的體系。這個時期,《王者榮耀》在瘋狂地利用不停發現的優勢擴張,這和我國建國幾十年來經濟快速擴張發展下所帶來的空氣等污染問題一樣,它根本就沒去考慮這些負面。由此,負面的積攢在2017年初達到爆發期,好在騰訊及時做了止損和完善。

玩家可以自由貶低《王者榮耀》,它確實存在涉嫌抄襲的問題,這裡面相關牽涉方也很復雜,比如拳頭公司,它是騰訊子公司,怎麼去雙方討論《王者榮耀》抄襲《英雄聯盟》,也許內部本身就默認了。但我想說,同時《王者榮耀》的團隊值得敬佩。在騰訊內部同期做MOBA手游的還有一款叫《全民超神》的游戲,兩個團隊的產品同一天開啟測試,而《全民超神》當時完勝。而在出現問題之後,《王者榮耀》團隊迅速自查和做出改變,最終完勝《全民超神》。

7、王者榮耀簡介

《王者榮耀》是全球首款5V5英雄公平對戰手游,騰訊最新MOBA手游大作! 作為一款MOBA類游戲,《王者榮耀》特色多多,在同類的游戲中可謂是一枝獨秀,艷壓全場。

5V5王者峽谷、5V5深淵大亂斗、以及3V3、1V1等多樣模式一鍵體驗,熱血競技盡享快感!海量英雄隨心選擇,精妙配合默契作戰!10秒實時跨區匹配,與好友組隊登頂最強王者!操作簡單易上手,一血、五殺、超神,極致還原經典體驗!實力操作公平對戰,回歸MOBA初心! 

8、王者榮耀怎麼快速發展經濟??我沒回都是經濟最差那個。。。

多去線上跑 打兵 猥瑣點不要總是死了

與王者榮耀發展相關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