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者榮耀:你最希望哪位歷史人物出現在峽谷里
位面之子光武帝劉秀
劉秀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簡直就像開掛了一樣,真堪稱天命所歸之人,而且這樣王者峽谷就湊齊了三個劉家皇帝,可以鬥地主了,很肯定很熱鬧
兩萬人大敗王莽四十萬軍隊,王莽為了擊敗反抗軍,組織了全國的兵法大師和選出猛將來,湊齊四十萬,號稱一百萬,其中有一個人叫巨毋霸,身高兩米三,睡覺都沒法枕枕頭只能枕大鼓,吃飯木筷子承受不住,用鐵筷子,力大無窮還擅長飼養虎豹狼等生物,配合全國的兵法達人,這么魔幻的畫風的一支字面意義上的虎狼之師,直撲只有幾千人的劉秀的城池。
劉秀此時還不是城中的主事人,只是一個小官,他說服了大家,幾十人沖出幾萬人的包圍圈,出去找援軍,領了兩萬人回來干四十萬大軍,趁著夜色竟然敵人措手不及,正當敵人要放虎豹時,竟然突然天色突變,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虎豹因異常天氣變成了吉祥物,甚至反撲周圍的友軍,開掛的劉秀一下子用兩萬人擊敗了四十萬大軍。而且最詭異的是,昆陽一戰時天降流星,四十萬大軍士氣大跌,覺得出兵是不是激怒了上天,於是士氣大跌,最後遇到異常天氣,回想起天降流星直接崩潰了...位面之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什麼騎牛上陣,單騎收河北,呼沱河,白衣老翁等等...
劉邦是個坦克,劉備是個戰士打野,這位是個法師,全了,一家上陣多好
劉秀:近戰法師.戰士
被動.天命:法力值越高雙防減傷越高,最高減傷%20。體力值越低暴擊率越高,最高額外增加%40暴擊率
技能1 赤霄劍:激活後持續消耗法力值,令劉秀的普攻變成遠程攻擊,並且附帶持續點燃傷害。重復攻擊目標可疊加點燃傷害。
技能2 騎牛上陣:激活後移動速度增加%30,並0.5秒內不受控制效果影響,持續2秒。
技能3 天降異像:1召喚大風對周圍敵人造成擊退效果,2召喚暴雨對周圍敵人造成減速效果。3對自身位置釋放流星造成眩暈1-2秒和巨大傷害。釋放技能時血量越低,傷害越高,控制效果越強
2、游戲本哪個口碑比較好
推薦華碩飛行堡壘7 ,
採用9代酷睿,6核心,12線程,火力全開。選配圖靈架構 1650/1660ti 顯卡,華碩冰川散熱架構,多銅管雙zd風扇設計內,除塵通道設計,防止微塵干擾。暴風增壓智能散熱系統,通過FN+F5智能快捷鍵,一鍵掌控風力,適應不同應用場景。

*產品規格可能會依國家地區而有所變動,我們誠摯的建議您與當地的經銷商或零售商確認目前銷售產容品的規格。
3、劉秀和陰麗華的愛情史
看陰麗華的歷史,就是她與劉秀的愛情史,如下:
出身顯赫,生逢亂世
陰麗華出生在一個非常顯赫的家族,《後漢書 · 陰識傳》載:「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孫修,自齊適楚,為陰大夫,因而氏焉。秦、漢之際,始家新野」。就是說,陰氏家族是名震古今的春秋時代名相管仲之後。到了第七代子孫管修的時候,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後便以「陰」氏為姓。秦末漢初,陰家遷到了新野。不但出身顯赫,陰氏家族還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豪門大戶,據《後漢書 · 陰識傳》載:「(陰家)田有七百餘頃,輿馬仆隸,比於邦君」。漢代一頃大約為五十畝,「邦君」則指的是分封的諸侯王。就是說,陰家有良田萬畝,車馬和奴僕可以比擬於分封的諸侯王。陰麗華劇照(20張) 雖然有著顯赫的出身,但是陰麗華卻並未能像其祖先那樣能夠安享太平盛世與繁華,這位陰家大小姐所生長的時代,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大動盪、大變革時代。西漢末年,朝政衰敗,土地兼並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社會動盪,人心思變。公元前9年,出身於外戚之家、集朝政大權於一身的安漢公王莽代漢建新,西漢滅亡。新朝建立之後,為了緩解空前激化的社會矛盾,王莽先後頒布了「王田令」和「私屬令」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圖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上層建築。然而,改革遭到了豪強官僚們空前激烈的反對與抵制,而改革的步伐又過激過快,加之改革中的許多措施嚴重脫離現實,新政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災不斷,廣大百姓為求一條生路,只得鋌而走險,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綠林與赤眉大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
英雄佳麗,共度時艱
三國時期,文采蓋世的曹植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論述—《漢二祖優劣論》,其中曹植道:「應五百之顯期」。就是說曹植認為漢光武的出現,正應了孟子所說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論斷。且不論曹植所言是否為過,但日後成為了漢光武帝的劉秀在新末的天下大亂中掃平四海,再造一統亦是事實。 劉秀,本是一個沒落的皇族後裔,其祖先向上可以追溯到西漢景帝。雖然名義上身為皇族後裔,但據《漢書 · 平帝紀》載:「宗室子,漢元至今,十有餘萬人」,就是說,到了西漢末年,劉氏宗族的後裔已經遍布天下,有十餘萬人了。劉秀的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陽,更是和皇室毫無關聯的布衣平民。故曹植《漢二祖優劣論》的開篇即言:「漢之二祖(即指高祖劉邦、世祖劉秀),俱起於布衣」。 劉秀有一姐夫名曰鄧晨,家在南陽郡的新野,因此劉秀也常去新野姐夫家,而鄧晨與新野的世家大族陰氏有親緣關系。藉助於這層機緣,少年時代的劉秀有機會接觸到了這個世家大族的千金小姐—陰麗華。史書中並沒有交代劉秀和陰麗華到底有多深的接觸和情緣,但是有一個事情卻交代的非常清楚:那就是陰家小姐的美貌給了劉秀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後來劉秀去長安求學,一次無意中看到了執金吾率眾出行,盛大的場面深深的震撼了劉秀。一時間,劉秀思潮湧起,不禁感嘆道:「做官就要做執金吾這樣大的排場的官,娶妻子的話就要娶陰麗華那樣美貌的女子」。《後漢書》 志二十七《百官四 · 執金吾》注引《漢宮儀》是這樣描述執金吾出行的場面的:「執金吾緹騎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壯矣!」。「群僚」就是文武百官的意思,執金吾的官職在百官中並非最大,但是在聲勢與排場方面,執金吾則居於百官之首,也就是所說的「斯最壯矣」。可以說,執金吾的聲勢與陰麗華的美貌都給了當時還是一介讀書人的劉秀以很大的沖擊,以至於劉秀說了那句很有名的話「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新朝末年,海內大亂。劉秀同兄長劉演一起趁亂在舂陵起兵,並與早於他們豎旗造反的綠林軍合兵一處,打著「復高祖之業」的旗號舉兵造反。隨著綠林軍規模的壯大,西漢宗室劉玄被推立為起義軍的皇帝,史稱「更始帝」。綠林軍將領們藉助於自己勢大人多,擁立劉玄為帝,從此更加加劇了綠林軍與以劉演、劉秀兩兄弟為首的南陽宗室兵馬的矛盾。新莽地皇四年五月末,劉演率軍攻克了中原重鎮宛城,更始帝移駕宛城。劉演及其部下對更始帝劉玄一向並不心服,眾所皆知。宛城攻克後不久,因為一名部將的問題,劉演與更始君臣的矛盾徹底的表面化了,更始帝遂以「冒犯皇威」為由,將劉演斬殺於宛城。劉秀之兄劉演少有大志,性格剛毅,作戰勇猛,連莽軍都聞劉演之名而敬畏,誰知竟落得如此結局。六月,王莽為了徹底剿滅日益壯大的綠林軍,發各州郡兵馬共計42萬撲向昆陽,兩軍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劉秀沉著冷靜,自帶13騎冒死突圍搬取救兵,而新莽一方則因主帥大司空王邑的指揮失誤而兵鋒受挫於堅城之下,最終在劉秀軍與昆陽守城之軍的內外夾擊下,王莽42萬大軍全軍覆沒,被殺與自相踐踏、溺死者不計其數,滍水為之不流。劉秀為昆陽之戰的第一功臣,自此名震天下。此役之後,劉秀又馬不停蹄的率軍北上,再攻父城。這時,劉演的死訊傳來,劉秀在震驚之餘,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擔憂了。除了回宛城謝罪外,在深思之後做了三件事: 一 不表昆陽之功,以免引起更始君臣的嫉妒和不安。 二 不與劉演部屬私下接觸,並表示劉演犯上,自己也有很大責任 三 不為劉演服喪,並決定立即娶陰氏麗華為妻。 與其兄鋒芒外露的性格不同,劉秀性格比較內斂,以「謹厚」和「多權略」(見《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著稱。在更始君臣眼中,劉秀比較恭順,遠不如其兄對他們的威脅大,加之四方戰事未平,劉秀還有利用價值,故劉玄不但沒有加害,反而封其為武信侯。更始元年六月,劉秀懷著復雜的心情在宛城迎娶了他多年來朝思暮想的佳人陰麗華為妻。五月末,劉演被殺,六月,劉秀就娶妻進門,這是有悖於古人婚喪嫁娶的常理的,甚至是要被人背後責罵的,這也正是劉秀「多權略」的一個寫照,借娶妻之機,劉秀既了卻了多年來的心中夙願,又讓更始君臣對其更加放心。劉演被殺,如果不多做幾件事情,更始君臣是不會輕易放過劉秀的。 有一個事實值得玩味,那就是陰麗華在此時嫁給劉秀是要冒極大的政治風險的,亂世不比太平之時,既然成了劉秀的人,很可能就會因為受劉秀的牽連而喪命。日後的事實證明,更始之妻「妻子裸袒,流冗道路」(見《後漢書 · 光武帝紀》),彭寵之妻「受辱授首」皆是亂世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包括後來的郭聖通在內,對劉秀一生影響最大的兩個女人,居然沒有一個是在太平盛世的情況下嫁給劉秀的,都是從劉秀於亂世的危局之中。十年之後,即建武九年,劉秀傷感於陰氏家族遭逢變故(時劉秀身在隴右一線征討隗囂,後方洛陽一帶發生變亂,流寇殺死了陰麗華的母親與弟弟),在詔書中引用古語道:『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就是說:「惶恐危難的時候,只有我和你在一起,現在安樂富貴了,你卻將我拋棄了」。劉秀彷彿是借用陰麗華的口氣來表達自己的自責,對陰麗華只能列為「媵妾」的身份表達一種深深的內疚。可見,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但劉秀對當年陰麗華在宛城中陪伴自己度過那段人生中最為惶恐煎熬的時光仍然是念念不忘。
經略河北,再娶貴妻
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而劉秀在與愛妻陰麗華僅僅相處了三個月之後,也因受更始帝所遣西去洛陽,只好將陰麗華送回新野娘家,隻身前往了洛陽。王莽死後,天下土崩,諸多勢力擁兵自重,以觀天下之變。在新末農民戰爭中掌握了大量武裝的諸多割據勢力並不肯就服於打著「復興漢室」旗號的更始政權,其中尤以河北之地最甚。為了安撫河北諸王與各種勢力,更始帝劉玄懷著既不情願而又無奈的心情命劉秀北渡黃河,鎮慰河北。 河北之地,極為混亂復雜,既有「河北三王」的勢力,又有銅馬、青犢、尤來等數十萬農民起義軍。而除了少數隨從之外,更始帝並沒有派發給劉秀任何兵馬,劉秀只是持有一根代表更始政權的節杖,故有「劉秀單車空節巡河北」之說。劉秀剛進入河北境內不久,一個叫王郎的人自稱是當年為逃避趙飛燕姐妹迫害而流落民間被迫隱姓埋名的成帝之子劉子輿,在趙繆王劉林等人的擁護下王郎在邯鄲登基稱帝了。一時間,天下皆驚。河北諸王本就懷有稱帝自立之心,現在見更始帝的使節到了河北,乾脆就徹底的建號自立了。王郎清楚,劉秀是他在河北最大的敵人,於是以十萬戶的懸賞追捕劉秀,此時廣陽王劉接也起兵響應王郎,閉門捉拿劉秀。史載:劉秀等人「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旁」,非常的狼狽。然河北豪傑並非全部響應王郎的命令,信都太守任光、和成太守邳彤、劉植、耿純等俊傑先後慕名投入到劉秀的麾下。劉秀收信都、和成兩郡兵馬後,發兵討伐王郎。然而這時,河北三王中擁兵十餘萬、實力最強的真定王劉揚亦歸附邯鄲的王郎,這給劉秀一個不小的打擊。當時真定之於局勢的重要性,除了《劉植傳》中那句「時真定王劉揚起兵以附王郎,眾十餘萬」外,《後漢書》中還有兩處側面描寫: 一、「且衍聞之,兵久則力屈,人悉則變生。今邯鄲之賊未滅,真定之際復擾,而大將軍所部不過百里,守城不休,戰軍不息,兵革雲翔,百姓震駭,奈何自怠,不為深憂?」(《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更始二年,馮衍在給鮑永的信中直接將真定的局勢同邯鄲之亂放到一起來談論,足見其時真定的重要性。 二、「是時,郡國多降邯鄲者,純恐宗家懷異心,乃使䜣、宿歸燒其廬舍。」(《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直到耿純投奔劉秀之後,「郡國多降邯鄲者」,劉秀對於邯鄲依然處於相對弱勢。 劉秀經過一番深思後認為,河北三王中,真定王並非死心塌地的追隨王郎,劉揚還有被爭取過來的可能,遂派劉植去游說真定王。劉植領命後,去真定府游說,最終雙方達成了劉秀迎娶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以促成兩家之聯合。這位郭聖通,就近世來說,出身比陰麗華顯赫得多。陰氏雖為新野鄉間豪族,奉齊相管仲之祀,但細讀《後漢書》並不難發現,從陰麗華這一世往前追溯,近代陰氏竟無一人入仕(如果有的話,作為家族榮耀的一種表現,陰氏的列傳中肯定會提到,而事實是沒有)。可以想見,陰氏家族雖然非常富裕,但其對縣鄉行政層的影響能力依然很有限。郭聖通則完全不同。她的外公是漢景帝的七世孫、真定恭王劉普,說起來她與劉秀一樣都是漢室宗親,同為漢景帝之後,甚至從血統正嫡性的角度來看,郭聖通比劉秀還要高貴。劉秀於是親赴真定府,在真定郭氏家族的府第「漆里舍」(郭氏府第的名字)中,劉秀及其諸將與劉揚等人大擺酒宴,劉揚非常高興,席間親自擊築為歡(築為一種樂器)。就這樣,繼在更始元年六月於宛城迎娶了豪門千金陰麗華僅僅數月之後,為經略河北,劉秀又親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他的第二位夫人—郭聖通。 更始二年五月,劉秀發本部兵馬與劉揚合兵一處,共擊邯鄲,耿弇、景丹等所率之幽州突騎大破敵軍,王郎部眾死傷慘重,劉秀不禁感嘆道:「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邪」。不久,邯鄲城破,王郎也被擊殺於路上。此王郎是否真的為當年為了躲避趙飛燕姐妹迫害而流落到民間的皇子,已經無從考證,即使其真為西漢成帝之後,劉秀為了不落一個殺害劉氏宗族的惡名,也絕不會承認其身份,而對於更始帝劉玄、梁王劉永等貨真價實的西漢皇族,劉秀也同樣沒有手下留情過,於此可見一斑。劉秀之所以能擊滅王郎,天下聞名的「北州突騎」(北州即指北方的幽州、冀州、並州等州郡)和真定王劉揚的歸附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身為劉秀第二位夫人的郭聖通在其剛剛嫁與劉秀之後就為其夫君的大業帶來了不小的幫助。 擊破邯鄲之後,劉秀又陸續平定了河北的銅馬、青犢、高湖等大小數十萬農民軍,整個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盡歸劉秀所有。公元25年,已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在河北鄗城千秋亭登基稱帝,國號為「漢」,建元「建武」。為與劉邦所建之漢朝相區別,史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後漢(根據定都地點上的區別,也稱劉秀所建立之漢朝為「東漢」)。 建武元年七月,劉秀揮師南下,派建威大將軍耿弇陳兵五社津,阻赤眉東進;同時遣大司馬吳漢、驃騎大將軍景丹等十一將直取洛陽,將洛陽層層包圍。九月,身為更始悍將的朱鮪見洛陽已是孤城一座,走投無路之下舉城而降。十月,劉秀定都洛陽。
審時度勢,力辭後位
建武元年,不但對劉秀來說是開基立業的一年,對於劉秀的兩個女人—陰麗華與郭聖通來說,同樣是不平靜的一年。這年,在劉秀河北時一直伴駕左右的郭聖通為劉秀生下了第一個皇子,就是後來的太子劉疆。這不但對劉秀是一件大事,對整個東漢王朝來說也是一件大事。郭氏除了喜悅之外,還不得不面對另一件事情,侍中傅俊奉命護送劉秀的另一個女人陰麗華來到了洛陽。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卷三十一載:「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後於淯陽。俊發兵三百餘人,宿衛皇後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飾潔,相傳名皇後浴室,又所幸也」。對於陰氏,郭聖通是陌生的,陰氏嬌美異常,顯然她並不是郭聖通願意見到的人。而對陰麗華來說,兩年前,劉秀與她離別而去,之後她隨家人幾經輾轉,惶恐度日,好不容易盼到兩人再聚,卻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的夫君不但登基稱帝,身邊還多了一個她不曾相識的女子,而且這個女子還有了他們的骨血,陰麗華的心境是可想而知了。古語道:「帝後同體」,東漢建立之初,有帝無後,郭、陰二女均同封貴人。兩位貴人中,劉秀本就迷戀陰麗華,故欲立陰氏為後。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後位為人生至榮,可陰氏卻堅辭不受,「自陳不足以當大位」(《太平御覽》144卷引《東觀漢記》),陰麗華之所以堅辭後位,其原因頗為復雜: 其一,雖深得帝寵,然眾心難服 相對於郭聖通來說,陰麗華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貌美,甚得劉秀寵愛。雖然天子寵愛,但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將,尤其是出身潁川士族和河北軍閥的眾功臣又豈能心服。他們與陰麗華素昧平生,但其中不少人卻參加過劉秀和郭聖通的婚禮,親眼見證了二劉的政治盟約。郭聖通雖然比陰麗華晚幾個月嫁與劉秀,但真定府十餘萬大軍因此聯姻而歸附,頓使河北局勢驟變;而郭聖通也在劉秀平定邯鄲之時伴駕左右,可謂於社稷有大功。追隨光武帝平定河北的文臣武將們,只知皇帝身邊有一位郭聖通而不知還有一位陰貴人。此外,郭氏同劉秀一樣,同為漢室宗親,都有前朝血脈,在這一點上,郭氏的身份遠比陰氏高貴。劉秀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人心思漢的亂世。天下群雄逐鹿中原,他們為了爭取人心,無不舉起「復漢」的大旗,或是捧出劉氏宗親做招牌,如綠林和赤眉;或是直接詐稱自己是皇室後裔,如王郎和盧芳。劉秀想要完成統一大業就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宗室力量。無疑,立有宗室血統的郭聖通為後,亦是大勢所趨。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郭氏已經生下了皇長子劉疆,而陰氏尚無皇子。故立陰氏為後,實難服眾心。 其二,社稷為重,性本寬仁雅緻 從後來的歷史看,陰麗華是一個很重大局而輕私利的人。漢明帝永平三年,有司奏請儀立皇後,漢明帝不語,而已經身為皇太後的陰麗華則表示:「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見《後漢書 · 皇後紀 · 明德馬皇後》),皇太後開了口,群臣與後宮諸多嬪妃都無話可說。馬貴人,就是為東漢開基立下赫赫戰功、以「馬革裹屍」而聞名的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馬貴人聰慧清秀,有母儀之德,是皇後的最佳人選,但她自明帝為太子時就陪伴左右,卻始終不能生下一兒半女。而明帝身邊還有陰貴人、賈貴人等其他嬪妃,其中這個陰貴人正是出自陰氏家族。陰麗華並沒有利用自己太後的權利和馬氏不能生育這一點趁機將自己宗族的陰貴人推上後位,而是以大局為念,力挺德才最為突出的馬援之女為後,這在是難能可貴的。縱觀西漢與東漢,後系家族把持朝政,是兩漢政治的一大特色。陰氏不但自己追隨光武帝一生,賢德而識大體,還把另一個被後世史家譽為「千古賢後」的明德馬皇後扶上了東漢王朝的後位。而明德馬皇後作為一代賢後,深深的影響了明、章兩朝的政體。 建武二年六月,郭聖通被冊封為皇後,其子劉疆被冊封為太子。
天下一統,入主中宮
東漢王朝初建,雖然據有北州及黃河以南的大部土地,但其西有關中百萬赤眉大軍,東有西漢梁孝王八世孫、梁王劉永,南部荊、揚二州則有秦豐、李憲等稱王稱帝的強大割據勢力。這些割據一方,或稱王、或立帝的強大軍事集團,對東漢王朝的存在構成了最直接的威脅。至於西蜀的「白帝」公孫述、隴右的隗囂、河西的竇融,更是劉秀日後潛在的大敵。面對著海內分崩、天下洶洶的局面,劉秀先後派馮異、吳漢、耿弇、岑彭等進行了西征、東征與南下作戰。經過近五年的征戰,劉秀先後平滅了綠林軍余部、關中的赤眉軍、稱雄於青、徐二州的梁王劉永、齊王張步等大小割據勢力。至建武六年初,基本統一了中國的東方。至此,據有東方的劉秀與隴右的隗囂、益州的公孫述,就形成了東西對峙的鼎足之勢。 光武帝登基稱帝的時候,年僅31歲,還是一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漫長的統一戰爭,使得劉秀身心疲憊,加之年齡的增長,使得劉秀的性情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劉秀曾經在建武六年給割據隴右的隗囂的一封回信中說道:「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歲,厭浮語虛辭」(見《後漢書 · 隗囂傳》)。大意就是說:我已經快四十歲了,戎馬生涯十餘年了,已經厭倦了「浮語虛辭」。 建武九年,發生了一件事,對陰麗華與郭聖通兩個女人的影響都不小。《三國志 · 魏書 · 夏侯敦傳》裴松之注載:「案光武紀,建武九年,盜劫陰貴人母弟,吏以不得拘質迫盜,盜遂殺之也」。身為據有東方天下的漢光武的寵妃,陰麗華的家人居然被盜匪所殺,這亦與當時的時局有關。建武八年,劉秀親臨隴右一線,指揮平隴作戰,結果後方的潁川、河東爆發了變亂。《後漢書 · 光武帝紀》載:「潁川盜賊寇沒屬縣,河東守守兵亦叛,京師騷動。」「八月,帝自上邽晨夜東馳」。因為潁川和河東兩郡毗鄰京師洛陽,所以劉秀不得不親自「晨夜東馳」,以平變亂。建武九年,劉秀對隴右的作戰再遭重挫,曾經已被漢軍占據的天水、安定一線全線崩潰,其地復為隗囂所得。劉秀和主要戰將均駐扎在長安對隴右作戰,劉秀本人亦多次親臨一線,故建武八年、九年之中,大後方的「群盜」甚多。 母親和弟弟被殺害,最難過的一定是身為貴人的陰麗華了。此時,劉秀下了一道對後宮的女人們影響頗大的詔書:「吾微賤之時,娶於陰氏,因將兵征伐,遂各別離。幸得安全,俱脫虎口。以貴人有母儀之美,宜立為後,而固辭弗敢當,列於媵妾。朕嘉其義讓,許封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禍,母子同命,愍傷於懷。《小雅》曰:『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風人之戒,可不慎乎?……」 皇妃家眷遇害,本是一件普通的犯上作亂的案子,皇帝下詔安撫皇妃家人,也在情理之中。但皇帝卻偏偏在詔書中說了很多對於貴人陰氏「情意綿綿」的話,而且也透露出了當初皇帝的本意是要貴人陰麗華做皇後的,因為陰氏的退讓才沒有這樣做。這樣一來,郭皇後情何以堪?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隨著東方的平定(時劉秀統一了東方,而隗囂與公孫述連兵割據西方)和年齡的增長,光武帝對於很多事情已經是沒有太多的顧忌了。 劉秀少年之時,就發出過「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故陰麗華本就是劉秀的最愛。而河北之郭聖通,在光武平定河北的過程中,貢獻頗多,後又為劉秀生下數子,也算是同劉秀有一番情緣。江山初定之時,劉秀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對外征戰上,從家庭安定的角度考慮,對郭後也頗為尊重照顧,因此三人倒也相安無事,隨著時光的飛逝和天下大勢的逐漸明了,三人之間的關系也開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後漢書 · 皇後紀 · 光武郭皇後》載:「(郭)後以寵稍衰,數懷怨懟」,即在劉秀面前「數懷怨懟」,來表達自己的怨氣與不滿,帝後關系頗為緊張。終於,到了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決定廢皇後郭氏為中山王太後,立貴人陰氏為後。光武帝下詔曰: 「皇後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它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其上皇後璽綬。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宜奉宗廟,為天下母。主者詳案舊典,時上尊號。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不得上壽稱慶。」 宋代的趙與時所著的《賓退錄》載:「『娶妻當得陰麗華』,唐與政謂觀此語,知郭後之必廢。然予觀《劉植傳》載:『劉楊起兵附王郎,眾十餘萬。光武遣植說楊,楊乃降。光武因留真定,納郭後,後即楊之甥也,故以此結之。』則是郭後之納,已非光武之情矣,何待『陰麗華』之語而後占其廢乎?」《賓退錄》,是記錄宋代文人雅士言談的一本書籍。唐與政、趙與時,均為宋代文人。「郭後之納,已非光武之情」,郭聖通與劉秀的婚姻,本身很大程度上就帶有強烈的政治因素,是並不穩定的,而陰麗華才是劉秀夢寐以求的佳人!所以劉秀和郭氏、陰氏二女的結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其實,光武帝在詔書中就已經把廢後的另一大原因說的再清楚不過了。「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詔書中所說的「呂」,即呂後。西漢初年,高祖駕崩,其最愛的皇子如意被呂後鴆殺,對於最受高祖寵愛的戚夫人,呂後則用「人彘」的刑罰來處罰她。殘酷的刑罰,可謂震動後世的宮廷,以至於到了東漢的第四代皇後—和熹鄧皇後的時代,在其作貴人之時還差點因為懼怕和帝死後自己遭到同樣的刑罰而險些自盡(見《後漢書 · 皇後紀 · 和熹鄧皇後》)。鄧綏乃是日後名震東漢一代的女主,且又事隔了三百餘年,可見此事對後世宮廷的影響。西漢初年的事情猶如昨日,一旦有朝一日郭聖通成為了手握大權的皇太後,寵妃陰麗華的命運如何,恐怕是劉秀極為憂慮的一件後宮大事了! 廢郭氏而立陰麗華,也可算是繼統一天下之後對劉秀來說的又一件大事了! 郭氏被降旨廢為中山王太後,移居洛陽的北宮居住(東漢宮殿結構為南北宮,初期帝後都在南宮居住,自明帝之後逐漸移居北宮),雖然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也算是歷代廢後之中為數不多的幸運之人了,郭後被廢十一年後病逝,安葬於北邙。光武駕崩之後,明帝即位,對陰氏、郭氏一視同仁,郭氏一門未曾受到半點迫害。就連到了陰麗華的孫子漢章帝的時代,章帝還到郭氏家中,大會郭氏,君臣非常的和睦。可以說,劉秀在處理這件後宮家事的問題上,做的是比較明智而圓滿的。但同時也可以看到陰麗華的雅緻與善良。陰氏本為劉秀的原配夫人,因為郭氏的介入,陰氏女黯然的做了十六年的貴人,從身份上來說就是「妾」的地位。在百姓之家,妾與妻的地位尚且相差懸殊,而在皇室,妃與後的差別更是有天壤之別了。陰氏系出名門,受此委屈,對郭氏不可能沒有怨恨之情,但仍能如此不偏不倚的厚待郭氏一族,實為不易!但封建時代,因為深受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統思想」之影響,認為皇後無有大過不可輕廢,更何況無大過的皇後之下還有一位毫無過錯的太子。皇後的更替所引發的嫡子遷位,可能影響到社稷的長久和穩定。故後世很多人都對劉秀的廢後之舉持負面看法,認為這是漢光武的一生最失德之處,有曰「廢郭立陰,聖德之玷」,如晉代史學家袁宏、明代大儒方孝孺、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和李贄等等。自漢光武後,歷代皇帝每欲以私情無過廢後時,臣下都不忘以光武黜廢郭後為反面教材勸諫之,如宋代仁宗廢郭後,明代宣宗廢胡後,清代順治廢博爾濟吉特氏,足見光武廢後之事對後世的影響。又《晉書劉曜傳》曰「光武緣母色而廢立,豈足為聖朝之模範!光武誠以東海篡統,何必不如明帝!」更是對光武廢後易儲之事提出嚴厲批評,光武廢後之事誠不足以為後代效仿。 《後漢書 · 皇後紀 · 光烈陰皇後》載:「陰後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就是說皇後謙恭儉讓,不喜言笑,性格非常的仁孝、慈愛。漢章帝時代的大司空第五倫在上疏章帝的奏章中也對陰麗華皇後做了一個描述:「近世光烈皇後雖友愛天至,而抑損陰氏,不假以權勢」(見《資治通鑒》卷四十五)。「友愛天至」就是說皇後的天性就非常的仁愛和善良。第五倫作為建武、永平兩朝的重臣和耿直的忠臣,對陰麗華皇後的評價應該是頗為客觀的。
合葬原陵,謚號光烈
建武中元二年,世祖皇帝駕崩,顯宗明帝即位,尊皇後陰麗華為皇太後。漢明帝永平七年,在位二十四年之久的皇太後陰麗華駕崩。
4、跪求:劉秀和陰麗華是如何愛戀上的?
漢光武帝之妻陰麗華出生在南陽。陰家先世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術名世,從齊國遷居楚國,為陰大夫,便以「陰」
為姓。秦漢之際,陰氏子孫又來到南陽新野。
南陽當時還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後來的漢光武帝劉秀,他是漢高祖的九世孫,長沙
定王的後裔,九歲而孤,寄養在叔父劉良家裡、他有兩個哥哥,長兄劉繽,次兄劉仲,
都氣度恢宏,輕財仗義。劉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
勇毅。
劉秀自幼鍾情於陰麗華,少年時期就立下一個心願——娶妻當娶陰麗華,這一志願
在當時看來只是不著邊際的空想,因為當時漢代已歷十二帝,總計二百一十三年,帝裔
子孫眾多,不可能—一照顧周全,更何況當時王莽已經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
的摧殘,劉秀一家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里的財勢與聲望上,劉家似乎還比不上陰家,劉秀雖然熟知陰麗華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過來作為自己的妻子,還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當時只是心裡想想而已。
劉秀當時還有一個志願。一天,他在長安市上,看到執金吾出巡,前呼後擁,車騎
很盛,於是發出「仕宦當作執金吾」的感慨。「執金吾」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
劉秀當時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時勢造英雄,後來他竟成了中興漢
室的光武帝。
倘若美慧秀麗的陰麗華七早八早地就嫁給了劉秀,而且劉秀又能在王莽政權中謀得
一官半職,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躊躇滿志的狀況下,劉秀也許就此安於現實,不再
有拚命謀求發展的鬥志與浩氣了。無奈多少土族少年向陰家求親,都嘗到婉轉拒絕的滋
味,劉秀更是不敢貿然有所行動;再說想要在王莽新朝獲得立足之地,更是談何容易,
為了完成他的兩個心願,時勢迫使他不借工本地另謀發展。
王莽篡漢以後,推行了一連串雷厲風行的措施:恢復井田制度,設置六關、五均、
賒貸等經濟制度,改革幣制,復古建制,變更官制。因為准備不周,食古不化,執行操
切,政令蕪繁,造成經濟蕭條,民生凋敝,荒旱連年,盜賊蜂起的局面。
當時,樊祟起兵於山東一帶,把眉毛塗成紅色,號稱「赤眉軍」;王匡起兵湖北,
號稱「新市兵」;王常起兵江陵,號稱「下江兵」;陳牧起兵荊襄,號稱「平林兵」;
劉秀也從長安回到故鄉,號召家鄉子弟兵起而抗暴,號稱「春陵兵」。
當時劉秀和他哥哥劉繽領導的「春陵兵」與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隊合在一起,號稱
「綠林軍」,為了順應人心思漢的潮流,推立漢朝宗室劉玄為皇帝,以「反莽覆漢」為
號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區盡皆歸夏。
在消滅王莽的過程中,劉秀的功勞最大,公元二十三年,「綠林軍」幾千人被王莽
主力四十二萬人包圍在昆陽城中,是劉秀帶十八人突圍,帶回三萬多援軍,以少勝多,
把王莽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從此,「綠林軍」乘勝前進,推翻王莽的統治,進占長安。
就在此時,隨劉秀作戰的陰氏兄弟,說服家人,把陰麗華嫁給了劉秀,也正因為兩
人的結合,劉秀才逃過了更始皇帝誅殺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先是殺了劉秀的哥哥劉演,劉秀表面還只能強顏歡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
地哭。陰麗華勸慰丈夫:「更始皇帝氣局狹小,小具規模便沉迷酒色,為求自保,不如
向河北發展,也好相機獨樹一幟。」陰麗華的話給劉秀指明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一切計
劃妥當,十九歲的新娘回到母家暫住,劉秀以有名無實的特使虛銜,帶領數百人馬渡過
黃河,一路撫輯流亡,廢除苛政,排除萬難,爭取民心,贏得了河北諸郡的愛戴和擁護,劉秀就是以此作基礎,建立東漢,他的「雲台二十八將」也多出在這一帶地區,可說陰麗華不僅使劉秀避禍,而且還使他建立了一個政權。
當時,邯鄲地方有一個以卜卦為生的術士王郎,乘群雄並起之際,許稱是漢成帝的
兒子劉子輿,自立為王,聲勢浩大,是劉秀在河北擴展勢力的主要障礙,劉秀為了徹底
擊滅他,必須借重劉揚的勢力,作為權宜之計,不惜答應娶劉揚的甥女郭氏為妻,終於
借得精兵十萬,擊敗王郎,廓清河北,於是他拒絕了更始皇帝的封號,另樹一幟,不久
即帝位於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為年號,定都洛陽。
於是在冊立皇後的問題上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是立郭氏為後呢,還是以陰麗華為後,盡管郭氏是劉秀患難相隨的紅粉知己,雖然在戎馬倥傯中,郭氏一直追隨左右,並已身懷六甲,但依然只得了一個貴人的稱號,陰麗華是劉秀的結發妻子,劉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後的位置留給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將她迎來洛陽。不料陰麗華卻說:「困厄之情不可忘,而況郭貴人已經生子。」堅持不肯接受皇後的冊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為後,封陰麗華為貴人。
陰麗華的謙德與她的家風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因隨軍征戰
有功,劉秀本擬破格封賞,以示對陰麗華的補償,然而卻受到陰識的謝絕,他說;「天
下初定,將帥有功的多,臣托屬外戚的關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過了兩年,陰麗華隨侍光武帝征討彭寵,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後來的漢明帝。陰麗華的另一個兄弟陰興當時為黃門侍郎,指揮武騎,隨軍征伐,算是劉秀的貼身侍衛長,每次出入,都拿一個小蓋傘為劉秀遮風蔽雨。建武九年,劉秀升遷他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印綬已經准備妥當,陰興卻堅決辭讓:「臣未有先登臨陷之功,而一家數人並蒙爵賞,轉令天下失望,誠所不願。」事後,陰麗華私下問兄弟為什麼要那樣說,遭到陰興的反唇相譏:「貴人不讀書嗎!亢龍有悔,盛極則衰,外戚家苦不知謙退耳!」
在稱帝後的十年之中,劉秀恩威並濟,終於使天下歸心,成就了大一統的局面,轉
而偃武修文。休養吏民,保全勛臣,崇尚義節,陰麗華也陸續生養了五名子女,終於在
建武十七年,劉秀廢掉郭皇後,冊立陰麗華為皇後。
劉秀親自草擬詔書,說明廢郭皇後,立陰麗華的道理,「皇後郭氏,懷執怨懟,數
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宮幃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睢之德,而有呂霍之
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劉吉持節,繳上皇後印緩。陰貴
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先是固辭後位,長久恭謹廉讓,宜奉宗廟,為天下母。異常之
事,非國之弱,不得上壽稱慶。」劉秀對陰麗華長久的歉疚,終於得到補償的機會。
陰麗華雖然真的沒有當皇後的念頭,但由此也明白了劉秀對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
然是十分滿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
下矜惜慈愛,天下都稱她為賢後。
劉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臨朝處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後常召集公
卿郎將,講論經書的道理,入夜還秉燭誦讀,直到更闌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劉秀休息
的時間加以勸說:「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福,願頤養精神,優游自寧。」
劉秀微笑說道;「我自樂此不疲!」
陰麗華一生謙德可風,相夫教子,主理後宮,不曾干預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
秀無後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了與「文景之治」並稱的「光武中興」時代。
劉秀死後,陰麗華的兒子即位,就是漢明帝,尊陰麗華為皇太後,又過了七年,陰
麗華死,享年六十歲,合葬在劉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鮮有幸福圓滿的結果,而劉秀、陰麗華卻和諧得令人羨慕,這固然是
由於劉秀的寬仁厚德,惜念舊情,而陰麗華的貌美德高與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盡管有陰麗華這樣的皇後開了頭,但東漢最終還是亡於外戚,竇太後、鄧太後通過
自己的父兄把持朝政,形成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是劉秀和陰麗華始料不及的。
至於你問的問題我推薦你去書城裡買《光武皇帝劉秀》這本書.網上沒有免費的,我也找過這本書,都是騙人的!讓你下這下那,最後還是看不了. 書城裡有,得買
5、著名詩人\楹聯家蕭正凡贈文化圈友人對聯選編
(一)贈省美協主席朱訓德先生:
訓練艱辛神了筆,
德行高尚樹為碑。
(二)贈省作協名譽主席彭見明先生:
見此高超聞比妙,
明其遠大測其深。
(三)贈著名作家、書法家賈平凹先生:
平川當紙文章大,
凹地為池墨水多。
(四)贈王驥遠先生:
1.王侯執策騎良驥,
遠影翻雲翥大鵬。
2.王者飛身馳駿驥,
遠人翹首望鯤鵬。
(五)贈著名畫家鄒傳安先生:
傳遍寰球、名聲顯赫,
安於畫室、意境高新。
(六)贈著名書法家易俊先生:
易難事跡言無盡,
俊彥人生贊有加。
(七)贈著名書法家鄔惕予先生:
惕己稍微留敗筆,
予人大量獻華章。
(八)贈楊金含先生:
金汁彤紅澆正大,
含光雪亮舞雄威。
(九)贈諶興華校長:
興五千年山長水遠,
華三萬里李白桃紅。
(十)贈作e79fa5e9819331333363393731家子玉先生:
子曰詩雲成腹稿,
玉言金口綻心花。
(十一)贈劉滿紅先生:
滿分得手多榮耀,
紅運當頭好樂觀。
(十二)贈李劍秋先生:
劍氣雄強沖廣宇,
秋聲高遠震重山。
(十三)贈向右銘先生:
右武右文、傳承先哲,
銘功銘德、啟迪後賢。
(十四)贈晏西征先生:
西子眼中漢子,
徵人背後高人。
(十五)贈寧亮成、別號懶耕先生:
1.亮相人前尊此性,
成名世外立其身。
2.懶不折腰三斗米,
耕非在意幾丘田。
3.亮點滿天人共仰,
成方濟世眾皆宜。
(十六)贈謝昂先生:
謝謝點睛龍起舞,
昂昂翹首馬騰飛。
(十七)贈黃雄輝先生:
雄厚千鈞筆力,
輝煌萬里雲程。
(十八)贈扶松茂先生:
鬆弛遠望花山笑,
茂盛明知桃李開。
(十九)贈王文靜女士:
文心淡泊隨雲月,
靜態寬宏納海洋。
(二十)贈書法家曾衛民先生:
衛士忠心、神仙技法,
民夫力氣、顏柳書風。
(二一)贈彭露先生:
彭澤歸來、桃源覽勝,
露天起舞、境界出新。
(二二)贈黃旦先生:
黃土起材充國棟,
旦雲致雨潤芝蘭。
(二三)贈思源伍斌校長:
伍結聖賢而善美,
斌全文武以雄奇。
(二四)贈劉豐校長:
劉秀中興漢室,
豐隆瑞降程門。
(二五)贈作家司馬呈祥先生:
呈此新顏酬此志,
祥其文氣壯其行。
(二六)贈作家何智斌先生:
智取高低山與水,
斌齊左右武和文。
(二七)贈作家賦燭先生:
賦寫千秋行健筆,
燭燃半夜亮文軒。
(二八)贈作家東鴻先生:
東閣常開、春風直入,
鴻篇大寫、秋水長流。
(二九)贈作家常理先生:
常開笑臉迎高雅,
理順文心寫大全。
(三十)贈作家周秋連先生:
秋色豐收高產量,
連聲大叫好文章。
(三一)贈作家春雨先生:
春榮花草風光好,
雨潤琴書氣韻清。
(三二)贈作家新晚霞先生:
晚景最佳、明星捧月,
霞光真美、麗日沖雲。
(三三)贈李鐵林先生:
鐵路交通經緯廣,
林濤呼應海天長。
(三四)贈雷立成先生:
立志當初雲以上,
成功往後日方中。
6、研究性學習 為什麼泰山會成為歷代皇帝禪封地 語文研究課題
這個網上有解釋和探討的:
自秦漢以來,我國歷代皇帝不僅作為政治領袖,而且作為宗教領袖一天子,除了祭祀天地宗親之外,還要隆重祭祀大山大川,即以東岳泰山為首的五嶽(泰、華、嵩、恆、衡)和四瀆(黃河、濟水、淮河、長江)。這是中華民族自己產生的宗教儀式,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根源。
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隨著近年來的地下考古發掘的進展,從東北至雲南,從新疆到東南沿海,均有古人類的活動遺存,因此,眾說不一;但是有一點卻是學術界公認的,即黃河流域的中原是自新石器以來持續發展的最發達的地區,一直到唐代仍是如此。聞一多曾認為從圖騰崇拜現象來看,中上游是以崇蛇氏族為主而融合各氏族的龍圖騰聯盟,中下游則是以敬鳥為主形成的鳳圖騰聯盟,於是「龍鳳呈樣」,團結為華夏部族。(參閱《神話與詩》一書)這與炎帝為東南方領袖、黃帝為西北方領袖的傳說相一致。從歷代帝王祭祀的五嶽四瀆所在的地區跨度來看,更有力地證明這一點。如果從祭山川的更早的情況追溯,我們發現最初的地區,其面積則更小一些。
例如五嶽的說法,其南嶽為山西省的霍山(又稱霍泰山),後來才改為衡山,跨度就增大了。再早一些則只有四岳,今《尚書·舜典》學術界認為是戰國初期的作品,它說大舜按一年四季輪流巡狩四岳:「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東方諸侯)。」但對其餘三岳卻沒有指出具體的山名,意味著當時公認的神山只有岱宗——泰山。定稿於漢代的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對於泰山有兩種說法,在《釋山》中說泰山是五嶽中之東岳,但在《釋地》中則說「中有岱嶽」,它又成為大地中央之山了。兩種說法當出於兩個來源,後者的來源則更早一些。華夏的神山是隨著時代進程逐漸擴大的,是由岱宗——四岳——舊五嶽(以霍山為南嶽)——新五嶽(去霍山增衡山)而遞增完成的。但是,即使新五嶽一說形成之後,泰山仍為「五嶽之尊」,帝王的封禪大典是以泰山為主體的。泰山從位置上在東隅,不如嵩山之居中;高僅1545米,不如華山之高;面積為462平方公里,不如衡山之大,為什麼選它為五嶽之首,甚至特立而獨尊呢?
何新以為「古華夏文明所肇源的地區,是一個扇面狀的大三角平原地域」。他說:「這個三角塊,其四面幾乎完全被山嶽和大海所環繞——其北面有燕山,南面有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西面有太行山、秦嶺、大巴山,東面是山東丘陵和大海。這個大三角區域,就是中國古史上著名的中州——中原——地區,亦即古代人心目中所謂『中國』的所在地。……在整個呈三角狀的大沖積平面上,地勢均極為平坦,只有這一三角地域的中部略偏東的地區,矗立著一座高山,這就是古稱中嶽,也被看作位於天地之正中的泰山。」(《諸神的起源》第五章)不難看出泰山不僅位於大三角中心地帶,而且也是三角區中的唯一海拔最高、面積最大之山。同時它的周圍是一片沃土,其北為黃河、濟水,其南為淮河、長江,恰位於四瀆之中,是最適合原始人群定居繁殖的地方,所以作於西漢的《淮南子·地形訓》說:「中央之美者,有岱嶽,以生五穀桑麻。」
若以泰山為中心,以淮河、濟水、黃河和大海為四界,就是古代中華大陸上文化最繁榮的地區,可稱之為泰山文化圈。它遠從沂源縣土門鄉的騎子鞍山發現的猿人頭骨開始,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今泰山市屬縣新泰的烏珠台所發現的一顆少女的牙齒,她已進化到智人,距今已有五萬年了。人類進入石器時代後,泰山周圍二三百公里之內,已發現了眾多的文化遺址,並且年代銜接、環節分明,可以做為一脈相承的系列加以敘述。從滕縣的北辛文化(約七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末期),下接新石器時代的泰山之北的濟南田家莊文化,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到新石器晚期的濟南龍山文化,不僅從未中斷而且層次井然。一系列的文化遺存的實物,證明泰山文化圈確實存在。
生活在泰山文化圈的氏族群,自稱為「人」,被鄰近族群稱為「夷」,兩者的聲母都為Yī,古音相通。(參閱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西周人從地域出發稱他們為東夷。東夷是以鳥——鳳凰為圖騰的。傳說中的大舜,是新石器時代東夷人的聖王,殷墟卜辭中的文字,舜字是一個鳥頭人身的象形字(據王國維之說)。《山海經》也寫作「帝俊」,並說他與羲和女神(又寫作常義)生下了十個太陽和十二個月亮,又是大地各族人民的始祖。孟子則據春秋以來泰山文化圈流行的傳說,以為他是人王,耕於歷山(泰山之陰有座歷山),漁於雷澤(有的學者認為是濼澤,濼水源出於濟南市,為古濟水的支流),陶於河(黃河)濱。因此是「東夷之人也」。而寫於戰國初期的《舜典》則把他正式編入歷史,說是由他將天下禪代於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並且特意敘述了他隆重祭祀岱宗(泰山)的大典。舜顯然是由夷氏族的鳥圖騰神轉化為人王,而被納入我國古代歷史系列中去的。但在後來的文獻中仍保留他與泰山的密切關系。舜也是殷商的始祖神,《詩經·商頌》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殷人自稱其始祖母簡狄吞神燕之卵(子)而繁衍了他們,所以以「子」為姓。在殷墟卜辭中,記錄了殷人祭祀「五山」的事跡,有「又(侑)於五山,在陮」及「又於五山,在齊」的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