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官渡之戰曹操真的兵不滿萬嗎
一、曹操在官渡兵不滿萬的來歷
《三國志武帝紀》裡面非常明確地記載說: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
而做為這一記載旁證的是《三國志荀彧傳》: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袁紹進攻曹操的兵力,在三國志里有比較清楚的記載:
——《三國志袁紹傳》記載: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
因此,袁紹進攻官渡的兵力目前均以為是11萬人馬,這樣,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抗擊袁紹,也證明曹操在官渡的阻擊部隊大約萬人左右。
二、裴松之對此記載的懷疑
但是裴松之在《三國志武帝紀》這段記載後面,評論道:
臣松之以為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後百戰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並,不可悉紀;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夫結營相守,異於摧鋒決戰。本紀雲:「紹眾十餘萬,屯營東西數十里。」魏太祖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竊謂不然。紹為屯數十里,公能分營與相當,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紹若有十倍之眾,理應當悉力圍守,使出入斷絕,而公使徐晃等擊其運車,公又自出擊淳於瓊等,揚旌往還,曾無抵閡,明紹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眾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將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其實錄也。按鍾繇傳雲:「公與紹相持,繇為司隸,送馬二千餘匹以給軍。」本紀及世語並雲公時有騎六百餘匹,繇馬為安在哉?
這裡面,裴松之大致提出了以下幾個疑問:
1、曹操開始起兵,就有五千兵,此後的多次作戰勝率在70~80%;而且擊破黃巾軍之後,收降的兵卒也有30餘萬,加上其他消滅的軍閥勢力,即使減去作戰的損傷,兵力也不會如此之少。
2、有記載說袁紹屯營東西數十里長,而曹操也分營對抗,如果曹操真的只有如此少的兵力,怎麼可能在數十里的范圍分兵對抗呢?
3、如果袁紹真的有10倍於曹操的兵力,自然會全力圍攻,而不會讓曹操的部隊隨意出擊其後方糧草,所以,曹操的兵力不會如此少;
4、最後袁軍戰敗,被俘7~8萬之眾而且均被曹軍活埋,如果曹軍只有萬人,怎麼能夠把8萬之眾一起活埋呢?所以曹軍不會如此少。
5、有記載說長安的鍾繇在官渡之戰前送來戰馬2千餘匹,但是《武帝紀》里卻說曹操只有600騎兵,那麼鍾繇送的戰馬哪裡去了?所以,這是有人想故意把曹操的兵力說少一些,以顯示其作戰能力水平高,以少勝多.
2、正史三國志譯文下載
地址發給你了,我怕和諧掉,希望採納
3、三國志武帝紀中「胡前後大觀」怎麼翻譯?「前後」及「大觀」分別怎麼翻譯?
這一段,應該是曹操在渭水迎戰馬超時的一段,我只翻譯個大概,不完全按原文翻譯:公(曹操)第二天又和遂(韓遂)等相會交談,將領們說:主公和敵人交談,不宜太隨便(要有所防備的意思),可以設置木製的行馬(行馬是阻攔人馬前進的裝置)作為防範。公(曹操)覺得有道理。敵將見了公(曹操),都在馬上拜見(就是擺個POSE表示尊敬),圍觀的秦人和胡人(當時馬超和韓遂的勢力主要在關中地區,這里是羌人和漢人雜居的地區,這里秦應該是指當地漢人,胡是指當地的少數民族,這些是馬超、韓遂軍隊的主力),前排的和後排的相互交錯。(用詞沒形容好,大概的意思是軍隊都是分前後排站的很整齊的,但是曹操出現後,敵人都想看看曹操長什麼樣,於是後排的就向前排擠,和原先站前排的人相互交疊,就向大街上大家圍觀時候的樣子)。公(曹操)笑著對敵人說:你們是想看我曹操嗎?我也跟別人一樣啊,並非有四個眼睛兩張嘴,只是比你們聰明一點!胡人前排和後排圍觀的人更多了。(這里跟前面的秦胡觀者相對應,大應該是作比較,意思是人比先前更多了。)
4、《三國志武帝紀》 「張綉降,既而悔之,復反」 中「反」字何解?
反就是造反的意思。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部隊到達淯水,張綉率眾投降。曹操納了張濟的遺孀鄒夫人,張綉因此懷恨曹操。曹操聽說張綉不高興,就秘密准備殺掉張綉。結果計劃泄漏,張綉偷襲曹操,曹操戰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猛將典韋戰死。張綉引兵追擊,被曹操擊退,於是張綉退回防守穰城,再次與劉表聯盟。(《傅子》說:曹操給張綉親信的胡車兒送禮物,張綉聽說了以後懷疑曹操想用胡車兒刺殺他,用賈詡計,反。 )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綉,包圍張綉據守的穰城。不久,曹操聞袁紹欲趁虛襲取許都,便立即從穰城撤退。張綉率兵尾隨追擊,劉表也派荊州軍占據安眾,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綉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速行北撤。張綉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追必敗。」張綉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綉說:「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張綉說:「不聽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敗了,為何要再追?」賈詡說:「形勢已經起了變化,趕快去追准能獲利。」張綉聽從賈詡建議,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
5、哪些商場設計陷阱會讓人買的更多?
英雄不問出處。歷史上的許多英雄豪傑起家時,往往都依附於某一個軍事集團或政治勢力,大多數英雄都有過改換門庭的易主記錄。那麼,誰是史上易主最多的大英雄?
這頂桂冠無疑應屬於三國時期曾經十易其主的劉備,他是一位羽翼未豐時韜光養晦、一旦時機成熟便一飛沖天的絕世高手。現在商界盛行的什麼「借雞生蛋」、「借船出海」等招數,都是當年劉備玩剩下的。
易中天曾說劉備先後「五易其主」,其實小覷了這個善於寄人籬下來發展自己的「天下英雄」。易中天將其易主的歷史說少了一半,可能是易老讀史不精所致。
且看《三國志》中關於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十易其主的具體記載:
1。最初跟隨校尉鄒靖討黃巾。(《三國志先主傳》)
2。在平原人劉子平的推薦下,跟隨了史失其名的青州從事。(《三國志先主傳》裴注引《典略》)
3。投靠大將軍何進的都尉毌(音貫)丘毅。(《三國志先主傳》)
4。投奔幽州公孫瓚。(《三國志先主傳》)
5。與公孫瓚的青州刺史田楷屯兵齊國(今山東淄博市),受田楷節制。(《三國志先主傳》)
6。離開齊國投歸徐州牧陶謙。(《三國志先主傳》)
7。陶謙死後,劉備領徐州牧,旋被呂布擊敗,投降呂布,屯兵小沛(今江蘇沛縣東)。(《三國志先主傳》)
8。被呂布打敗,投歸曹操。(《三國志先主傳》)
9。在徐州被曹操打敗,投歸袁紹。(《三國志先主傳》)
10。離開袁紹,投歸劉表。(《三國志先主傳》)
「城頭變幻大王旗」,如此頻繁地改換門庭,古今跳槽者無出其右,似有反復無常之嫌。不少善良的讀書人會問:這樣的「變色龍」劉備,能算大英雄嗎?
古語說得好,春秋無義戰,三國無君子。在那個群雄逐鹿的軍閥混戰年代,誰勝出誰便是英雄。至於其手段,則在其次。無論是光明磊落,還是陰險狡詐,都不過是為其爭奪天下的終極目標服務的。
劉備是不是英雄呢?歷史的記載明確地、肯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劉備(161—223),字玄德,即蜀漢昭烈帝,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軍有功,遂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幫助孫權大勝曹操於赤壁,入侵奪取益州與南中,自立為西蜀國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自稱漢皇帝,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史稱其劉先主。
劉備從小就做過皇帝夢。他家房子的東南角有一顆大桑樹,高五丈余,遠遠看去那樹冠就像一個小車蓋。劉備兒時與同宗的小夥伴們在樹下玩耍,發話說:「我定要坐這樣的羽葆蓋車。」(車蓋以翠鳥羽毛為裝飾的車,這樣的車只有皇帝才能坐。)他的叔父急忙制止說:「不要胡說,這是要滅門的。」(《三國志先主傳》)
曹操的謀士董昭說過:「備勇而志大。」(《三國志董昭傳》)
劉備在荊州,從劉表的坐上起身上廁所,回來時流著眼淚。劉表怪問之,他回答說:「過去常常身不離鞍,大腿里側的肉都消瘦了。時光如同奔馬,不覺老之將至,而功業無成,所以感到悲哀。」(《三國志先主傳》裴注引《九州春秋》)
在三顧茅廬時,劉備對諸葛亮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奸臣竊奪了皇權),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蹶(使我遭受挫折),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三國志諸葛亮傳》)「欲伸大義於天下」和「志猶未已」這些話,鏗鏘有力,落地有聲,充分體現了劉備的「非池中物」的凌雲壯志。
《三國志》中曾如此高度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三國志先主傳》)」在不可一世的曹操眼裡,除了自己外,只有劉備才夠得上是英雄。
他還說過:「劉備,吾儔也。」(《三國志武帝紀》裴注引《山陽公載記》)儔、同類,不相上下。
程昱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三國志武帝紀》)
程昱又說:「劉備有英名。」(《三國志程昱傳》)
劉曄說:「劉備,人傑也。」(《三國志劉曄傳》)
魯肅說:「劉備,天下梟雄。」(《三國志魯肅傳》)
周瑜說:「劉備以梟雄之姿……」(《三國志周瑜傳》)
劉備待人之好,連刺客都不忍對他下手。《三國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魏書》也記載了這則故事: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飢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這不僅僅是劉備禮賢下士的真實寫照,也說明了劉備的個人修養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信史《三國志》除記載劉備的英雄之志與時人對其的高度評價外,還記載了當時人們以行動對劉備的追隨:如:中山大商賈張世平和蘇雙,以金錢資助劉備,使他有了拉隊伍起家的本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畢,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三人出庄迎接。乃世平同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備請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在曹操屠戮徐州之際,徐州官員麋竺等根據陶謙死前的遺言,把徐州讓給劉備。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陶)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在劉備被呂布擊潰的危急關頭,徐州富商麋竺(先祖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僕、食客近萬人,資產十分可觀)以家資助軍,送來了二千下人和大量金銀貨帛,還把妹妹(即後來的麋夫人)嫁給劉備。使劉備的力量大為增強。後來曹操想表奏麋竺為嬴郡太守,但麋竺與其弟麋芳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益州平定後,麋竺任安漢將軍,位在諸葛亮之上……
這一切,都說明劉備盡管先後十易其主,也不失為一個被歷史所肯定的大英雄。
6、三國志武帝紀有求賢立的記載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頒布求賢立的武帝是誰?
武帝曹操。曹丕稱帝後,追封曹操為武皇帝,後人成魏武帝。
7、三國志武帝紀中的:禁斷淫祀,姦宄逃竄,郡界肅然。郡界肅然是什麼意思?謝謝啦
這個郡的境內安靜祥和
8、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有哪些
曹操,運籌帷幄,征討四方,廣納賢士,擅用人才,施行仁政於民,建立霸業於國,以大局為重,不計較私人仇恨.最後,終於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他的胸才偉略最為出眾的原因
9、三國時,許劭給曹操的那句評價原文是怎麼寫的?
陳蕃喪妻還葬,鄉人畢至,而邵獨不往。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
10、曹操究竟為什麼要屠徐,有點兒道理
首先,曹操的父親曹嵩死了,而他的死,要麼是陶謙指使,要麼是陶謙的部下所為,總之和陶謙脫不開干係。
其次,《三國志武帝紀》和《後漢書陶謙傳》都說曹嵩死於琅邪,而《世語》、《吳書》、《後漢書應奉傳》都說曹嵩死於泰山一帶。
最後,《三國志武帝紀》和《後漢書陶謙傳》說曹嵩是在琅邪避難時被殺,其他史料則強調曹嵩有投奔曹操的打算,但在泰山一帶被殺。

幾份史料之間無法印證,互相矛盾。
那麼,到底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我覺得,首先,《應奉傳》的緣由比較容易解釋,曹嵩由琅邪進入泰山,想去投奔兒子曹操;
然後,泰山華縣、費縣二縣士兵殺曹嵩,取其財物;
於是,憤怒的曹操出兵擊陶謙,所過多所屠戮。
不好意思,對待這個問題,我只好採取這種和稀泥的方法。
總之,曹嵩死了,曹操為父報仇,屠戮徐州。事情大概就是這樣。那麼,曹操真的屠戮了那麼多人,甚至泗水為之不流了嗎?
我的看法是,這事肯定有,但沒那麼離譜。
對這事,寫的最離譜的就是《曹瞞傳》了。
根據《曹瞞傳》的說法,有一大波京師難民避難於彭城,被正巧進攻陶謙的曹操遇見,於是全部坑殺於泗水,使泗水為之不流。
這個說法太離譜,我實在不想解釋它。
除此之外還有《後漢書》,記載的也是一塌糊塗。在《陶謙傳》里,說曹操屠殺了三輔難民;但在《董卓傳》里,又記載長安是在興平二年才徹底變成一座空城。前後矛盾。
我認為,這事還是應該信《三國志》。
初平四年,曹操東征,這是曹操對陶謙的第一次出擊。而這次出擊的緣由,是陶謙與下邳闕宣聯手,攻略泰山華、費二縣。也就是說,這次出征是曹操對陶謙軍事行動的一次反擊。
接下來的第二次,興平元年的東征,才是曹操真正屠殺徐州的一次軍事行動。
所以,接下來,我把我的推斷完整的說一遍:
初平四年,陶謙與闕宣聯手,攻略兗州泰山郡華、費二縣,曹操適時反擊,陶謙不能守;
在琅邪避難的曹嵩前往泰山,准備投奔曹操,但在泰山一帶,被陶謙部下所殺;而曹嵩的死,可能是陶謙授意,也可能並不知情,此處存疑(我更傾向於這是陶謙秘密指使);
曹操大怒,於是,在興平元年夏,復征陶謙,拔五城,所過皆有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