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游戲攻略 > 入仕入仕游戲攻略

入仕入仕游戲攻略

發布時間:2020-03-26 07:22:08

1、陶淵明為什麼總是出仕入仕?

陶淵明的一生從起初的出仕到最終的歸隱,前前後後共經歷過四五次反復,也就是說他是在經過一段個體的親身的生活實踐之後,才探索到了一條棄絕官場躬耕田園的隱逸之路的。

2、出仕入仕是什麼意思

出仕:出任官職、在機關工作、上班
入仕:進入官吏的行列

3、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入仕思想談談其對中國文人的影響

中國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標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儒家與道家「入世」與「出世」的思想.這兩種思想既讓我們看到了古代文人在人生道路上,在兩難選擇的十字路口的一種悲哀和無奈,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文人在「進」與「退」的人生旅途中顯現的超凡的智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4、老子儒家思想是出世入世還是出仕入仕

出世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指逃避現實社會,主張一種相對消極的人生態度,與之相對的是入世,入世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出仕一般指出朝為官,也可理解為在政府部門任職工作。

5、陶淵明為什麼總是出仕入仕

首次出任州祭酒。
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淵明第一次出來作官,關於這一次作官的目的和辭官歸隱的原因在蕭統的《陶淵明傳》中有極為簡單而明確的記載:「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這一次出仕更多的是出於物質需求下的無奈,而不是源於深切的濟世之心。時間不長,他卻自動解職而歸。

第二次出仕入桓玄軍幕。
晉安帝隆安三年(399),陶淵明35歲時,入桓玄軍幕。在這期間所作的《始春懷古田舍》詩二首,不用再為「行役」所牽累,他丟掉了儒家的對社會歷史的關懷意向,「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希望以這種方式找回純自然狀態下的本我。現實使得每一個具有價值關懷意向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這樣的困境:熱情的憂慮和憂慮的徒勞。價值關懷面臨著的是遭受世界之邪惡的種種揶揄和否定,使他變得毫無「價值」。

第三次出仕任劉裕參軍。
晉安帝元興三年(404),陶淵明已40歲,寫了四言詩《榮木》,抒發「人生若寄」時不我待而希望及時建功立業的感情。陶淵明不到一年就又辭去了鎮軍參軍的職位離開了劉裕。這固然與陶淵明此次入仕時的情緒有關,但是劉裕在此間的所作所為也是不應忽視的原因。劉裕雖然有雄才大略,使豪強懾服,但是卻猜忌成性,諸多賢才,多遭翦滅。

第四次出仕任劉敬宣參軍。
41歲的陶淵明離開了劉裕後於義熙元年(405)改任江州刺史、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這只是陶淵明「終返班生廬」之前的一個過渡。面對「事事悉如昔」、「義風都未隔」的一片山川、人情,這時陶淵明的筆下盪盡了「脂我名車,策我名驥」的豪邁進取這心,勾銷了「時來苟冥會,宛轡憩通衢」的自我勉勵,更減少了「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的矛盾和猶豫,他歸田的「終懷」已定,詩中只是把舊有的意向堅定地重新進行申述。

第五次出仕為彭澤令。
同年秋天,陶淵明回到故鄉後,又作了八十餘日的彭澤令,陶淵明這次出任彭澤令的原因他有明確的表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也就是為以後的歸隱生活做物質上的准備。在他決定「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的時候,恰又遇到督郵來縣,這就促使他決心以程氏妹喪於武昌為借口而毅然「自免去職」回到了他原本非常熱愛的田園。

6、李白為什麼不通過科舉入仕呢?

目前來說最有可能的就是李白沒有資格去考試,他是商人出身,並且祖先可能犯過罪。李白同一時代活躍的著名詩人12名(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張九齡、孟浩然、杜甫,崔顥、李欣、儲光羲、常建、崔曙),只有李白是唯一一個既沒有科舉考試又沒有正規官職的一個人。所以說李白的這種做法,在盛唐時期是很特殊的。

唐朝的時候考取進士,不僅要有寫作詩文的高素養,還需要具備儒家經典的學識與政治經濟方面的知識。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李白是因為不屑於為科舉考試做准備,畢竟這個過程過於單調、無聊,並且需要很長時間來進行學習。

唐代科舉考試並不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刑家之子、工商異類及假名承偽、隱冒升降者有罰」。李白的祖先在隋朝的時候由於某種罪過被放逐到西域,並且他是出生在商賈之家。同時,李白家裡是非常有錢的,據記載他出遊一年,散金三十餘萬。

若弄清楚李白為什麼不參加科舉入仕,就明白了李白為什麼會活得不一樣了。詩仙李白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這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五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飄逸、豪放、超俗。但是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卻是他是一個懷有很大矛盾的詩人,有著深深的悲哀以及憂悶。

當他出生的時候就註定他不能走文人該走的路。試想一下,同時期的有志氣有才華的年輕人都在拚命的讀書,為考取進士做准備,而他卻什麼也做不了。只能在山中和隱士一起生活,養幾千隻鳥,或者做俠客,殺幾個人。一方面他對自己的才學非常的驕傲,另一方面他因為不能做進士,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挫折感,苦惱其實一直伴隨他的一生。

7、入仕txt全集下載

入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放下電話,趙顯揚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將近兩個月的努力,終於有一點勝利的曙光了,他耳邊還縈繞著剛才汪清琳那按耐不住內心喜悅的聲音:「已經圈定了考察人選,1:2的比例,按程序下周開始統一安排由各地市委組織部進行組織考察。乾爹已經安排好了一切,相信已經沒有什麼問題了……」能夠進入組織考察,似乎汪清琳比趙顯揚更為高興。而他趙顯揚卻在高興之餘,顯得尤為鎮定,一再告誡自己:萬里長徵才第一步!一定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而實際上來看確實如此,這次全省的公招縣處級領導幹部是南江省第一次統籌公選縣處級領導幹部,南江省從上到下相當重視,從最開始定方案到到最後實施,前前後後經歷了反復修改,幾易其稿,將近半年時間才向社會公諸於眾。雖說按照中央的幹部選拔精神,進一步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統籌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已經成為華夏國的幹部用人機制中的一種普遍化做法。早在前年,很多省區市都已經開始推廣這一打破常規……
應該是全本了

8、孔子對入仕的態度

1-5、■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 曾參 、子夏、子張.........

2、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曾游歷於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於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孟子的學生:公孫丑

3、《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 南宋朱熹圈定 。
將朱注「四書」定為科舉用書,是從元仁宗皇慶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4、很大影響,特別是對韓國和日本。

曲阜位於山東中部。公元前11世紀即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都城,也是儒家學派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故鄉,他曾在此著書講學。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佔地200公頃。
孔府: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佔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孔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余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里。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6哀而不傷 [āi ér bù shāng][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解釋: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愛禮存羊 [ài lǐ cún yáng][出自:《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解釋: 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愛素好古 [ài sù hào gǔ][出自:《老子》:「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

解釋: 指愛好朴質,不趨時尚。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出自:《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解釋: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安老懷少 [ān lǎo huái shào][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路曰:『原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

安富尊榮 [ān fù zūn róng][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
解釋: 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貴;榮:榮耀。安定富足,尊貴榮華。也指安於富裕安樂的生活。

拔苗助長 [bá miáo zhù zhǎng][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杯水車薪 [bēi shuǐ chē xīn][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解釋: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彼一時,此一時 [bǐ yī shí,cǐ yī shí][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解釋: 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必由之路 [bì yóu zhī lù][出自:《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朱熹註:「義者行事之宜,謂人之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解釋: 由:經由。必定要經過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須遵循的規律或做事

9、唐朝人入仕的途徑

科舉,有兩種,經學考試,文學考試。作詩作的好也能當官,這是唯一的一個朝代了。
另外,漢朝遺下的徵辟制也還存在。就是由人舉薦。有很多在終南山隱居的人被人介紹到中央。如王維。所以有終南捷徑這個說法。

與入仕入仕游戲攻略相關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