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游戲攻略 > 業力輪回遊戲攻略

業力輪回遊戲攻略

發布時間:2020-03-27 14:49:42

1、何為業力、輪回、十二因緣、三法印?

【業力】

(術語)善業有生樂果之力用。惡業有生惡果之力用。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輪回】

(術語)眾生無始以來,旋轉於六道之生死,如車輪之轉而無窮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心地觀經三曰:『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觀佛三昧經六曰:『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曰:『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觀念法門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Samsa%ra。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十二因緣】

(術語)Dva%das/a%iga Pratityasamutpa%da,新作十二緣起,舊作十二因緣,又單名因緣觀,支佛觀。是為辟支佛之觀門。說眾生涉三世而輪回六道之次第緣起也。一、無明Avidya%,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二、行Sam%ska%ra,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三、識Vijn^a%na,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ru%pa,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詮之,故謂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處Sad!a%yatana,六處即六根,為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參見:五意)。六、觸Spars/a,二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七、受Vedana%,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八、愛Tr!s!n!a%,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九、取Upa%da%na,成人已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十一、生Ja%ti,即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ran!a,於來世老死之位也。其中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是過現一重之因果也。又愛取二者為現在之惑,有則為現在之業也,緣於此惑業現在之因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此為三世兩重之因果。依此兩重之因果,而知輪回之無極。蓋既見現在之惑(愛取)、業(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回。辟支佛觀之,一以厭生死,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別因與緣,則行與有之二支是因,無明與愛取之三支是緣。餘七支總是果,但果為還起惑業因緣之緣。故攝之於緣中,不別存果名,是曰因緣觀。
┌1無明 (貪嗔痴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行(造作諸業)───────(業)
│ ┌3識(業識投胎)───────(苦)
│ │4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六入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十二因緣 │ │6觸(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7受(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愛(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取(追求造作)───────(惑)
│ └10  有(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法印】

(名數)一切之小乘經,以三法印印之,證其為佛說,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印之,證其為大乘之了義教。一、諸行無常印,行有遷流之義,謂有為法。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滅而無常也。是為諸行無常印。二、諸法無我印,行之名局於有為法,法之名。通於無為法。言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無有我之實體。是諸法無我印也。三、涅槃寂靜印,言涅槃之法。滅一切生死之苦而為無為寂靜。是涅槃寂靜印也。智度論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中略)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玄義八曰:『釋論雲: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2、宗教術語「業力輪回」和「業報輪回」有什麼區別嗎?

業、宿業、業報和業力

眾生由無始以來,一念不覺所產生的善惡思想行為,統稱之為業。而眾生在過去各種不同的時空里,所產生的一切思想行為,叫做宿業。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由於宿業的力量(業力),使現生有各種不同的感受,這就叫做業報。

就人來說,有的做科學家,有的當駕駛,究其原因,因為他們的才智不同(宿世業力),則其所學是故有別,於是所從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別。以此例推,宇宙萬有,都是由於宿業的因緣,而造成種種差別的現象。但宿業原本於心,所以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這個道理。

時常聽到有人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壞事,盡管怎麼努力,在事業上總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說是無惡不作,反而生活美滿,事事如意。』這是他在宿世善業力強,所以如此,但以現生的惡業報來說,天網恢恢,豈有不報之理!至於你為善,當應得善報,怎奈宿世惡業力強,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現今為善,恐怕又不是這個樣子了。只要能繼續為善,就是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現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這個問題,謹慎將事,則來日庶少荊棘耳。(知義法師著《初機學佛決疑》)

3、何為業力、輪回、十二因緣、三法印?

1.業力:是組成因果關系的原素。業力是指個人過去、現在或將來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可能性以及責任。而業力也是主導輪回的因,所以業力不單是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2.輪回:也稱「六道輪回」。原是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用發展。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故稱。雖然今天的科學還無法證實,但佛教認為這是有情生命的真實相狀。3.十二因緣: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4.三法印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兩大宗派。小乘的教義,是以四阿含經為依據,說的是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盤寂靜。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4、人死後到底會去哪裡?聽說有六道輪回根據業力感召牽引你去哪裡?

人去世後去向哪裡
1、人去世,若非大忠大惡之人(善惡立判,直接進入輪回),都會在49內投胎轉世到六道輪回中。
2、若在該人臨終一刻有助念阿彌陀佛,或在去世49天內持誦地藏經一至七遍,必能蒙阿彌陀佛或地藏菩薩之佛力加持,或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超生佛國凈土。
3、如何知道死者去到哪裡,在去世之後(最好有助念不斷)24小時後再觸摸死者身體,根據最後冷卻的部位來判斷(切記不可以提前摸,因為這段時間內靈魂離體,感覺超常敏銳,小小觸碰如遭重擊,容易心生煩惱,直接墮入三惡道去了):
1)假如一個人死後,從腳下開始冷起,一直冷到頭頂,最後只有頭頂暖熱,而其他地方都冰冷的,就可以知道他成了聖人。
2)假如一個人死後,從腳下開始冷起,一直冷到眼睛,最後只有兩眼之間眉心部暖熱,而其他地方都冰冷的,就可以知道他升天了。
3)假如一個人死後,從腳下開始冷起,一直冷到心窩,就是檀中穴的位置,最後只有心窩暖熱,而其他地方都冰冷的,就可以知道他下一輩自還是做人。
4)假如一個人死後,從上面開始冷下來,一直冷到下腹部,最後只有下腹部暖熱,即丹田穴的位置,而其他地方都冰冷的,就可以知道他去做餓鬼。
5)假如一個人死後,從上面開始冷下來,一直冷到膝蓋,最後只剩下膝蓋暖熱,而其他地方都冰冷的,就可以知道他去做畜生了。
6)假如一個人死後,從上面開始冷下來,一直冷到腳下,最後只剩下腳底暖熱,而其他地方都冰冷的,那麼他就是到地獄受苦去了。

5、輪回的業力何時才能清除干凈

當你真得懂了什麼叫輪回的時候,就會開始慢慢得遠離輪回得所有得因。最後走出輪回

6、佛教怎麼看待外星人控制著輪回不是業力嗎怎麼成了人為的

我猜測主要有兩類情況,第一是少部分高僧知道了不敢說,畢竟我們就像是籠中只鳥,一舉一動都被監測著!各種掛名監測機構多到你想不到。第二,看看寺廟整天說求功德之類的就知道,大部分裡面的人不是逐利就是功夫還不到所以也不會去研究。

7、關於佛教里的輪回觀和業力,福報,惡果。。。

所以珍惜今生,珍惜當下。。。
今生不能得解脫,那都是隨業流轉了。。。。

8、眾生輪回,是受業力的支配,而業力是造作的結果,這太抽象,能把業力講得具體一點嗎?

業力就是癮,就是執著。對權錢名情色,煙酒賭等一切的癮或執著。自己控制不住,然後有什麼癮的,就會往哪裡湊。起心動念都是被執著物的癮帶著。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從念頭就已經被帶走了,念頭又指揮著行為。人往往又容易把念頭當成真正的自己。這就整個亂套了。

9、受業力影響輪回6道苦不堪言?

覺悟自己本來面目的人覺得因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而輪回六道的生命的心靈是充滿痛苦的,但迷失者自己卻因為顛倒妄想而以苦為樂。你看那個吸毒者是那麼的痛苦,但他在吸毒時,卻似乎以為自己就在天堂;而當他毒癮發作時,便輪回到地獄了;而只要有毒品可吸,他又馬上回到「天堂」。這就是因為眾生不明因果,只顧眼前,所以才會如此,甚至到最後以悲慘結局收場。一個吸毒者為什麼要如此,因為他那種為感覺所迷惑的愚痴,自己喜歡的那種感覺,就努力去貪圖;自己不喜歡的,就拚命去拒絕——不明感覺是幻,這就是愚痴;貪圖喜歡的感覺,這就是貪愛;拒絕不喜歡的,對不喜歡的一切人事物充滿憤怒與仇恨,這就是嗔恚——心中的貪嗔痴三毒,形成觀念,支配行為,形成習慣,於是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業力。這種業力支配著人,使人得不到自由,自然會產生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身心煩惱,如受煎熬)以及生老病死等諸多痛苦。
在覺悟者看來,這個世界就是極樂,因為他明白萬法皆空,萬法唯心,所以,他能夠從心靈上超越一切苦難;在迷失者看來,這個世界雖有苦,但還可以忍受(娑婆世界之「娑婆」即是還可以忍受的意思):正因為如此,「受業力影響輪回六道苦不堪言」這個真理性的命題,常常被無知者視為迷信,而被覺悟者視為「戲論」(即沒有意義的話);只有當生命真切感受到了業力帶來的深巨痛苦時,他才會對此真理產生共鳴,從而開始去尋求一條人生解脫之路。

10、大家對佛教的因緣業力六道輪回的觀念怎麼看

凈空法師---六道輪回的業因

世尊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的眾生,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下面的是地獄法界,心想固然是非常的繁雜,但是無量無邊的妄想、念頭,哪一個最重要?在一切妄念當中,我們要找到第一個妄念。第一個因素,佛告訴我們,我們從下面說起。地獄第一個業因是瞋恚、嫉妒,嫉妒、瞋恚心重,決定破壞別人的善事,自私自利的念頭非常堅固,這種心想就造成地獄這個境界。地獄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誰的心想生?自己的心想生,與別人不相干。個人造業,個人受報,任何人都不能夠代替,這個大道理我們學佛總得要首先搞清楚,我們才知道自己決定可以得救。為什麼?我不造這個惡業,我不起這個念頭。

餓鬼道第一個業因是貪心,貪而無厭。其實哪一道十惡業都具足,但是十惡里頭偏重在哪一條,佛就用這個來說第一個業因,所以貪心變餓鬼。有人學佛,世間法放下了,貪愛佛法,他到哪裡去?還是墮餓鬼道。貪心墮餓鬼,決定不是說我把貪的對象換一換,我不貪世法了,我貪佛法,不管你世法佛法,你的貪心沒有變。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勸導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都不可以貪。佛法是教我們明理、教我們覺悟就好,不能在佛法里起貪心,世出世間法起貪心都是在餓鬼道,這個要懂得。畜生道是愚痴。什麼叫愚痴?沒有智慧,顛倒黑白,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假,甚至於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是非、利害,極容易聽信謠言,心裡猶豫不決,這是畜生道,畜生愚痴。這是三惡道。

三惡道上來還有一個阿修羅道。其實阿修羅《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除了地獄里頭沒有阿修羅,其他的四道里頭都有,餓鬼、畜生、人道、天道,這里頭都有阿修羅。阿修羅在哪一道,就隨這一道的名稱,就不再建立,於是經上常講「五趣輪回」,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把阿修羅算一道,通常都把天阿修羅算一道,這就在人的上面。人道第一個業因是什麼?佛跟我們講的五戒十善,人能修五戒十善才能得人身。所以佛常講「人身難得而易失」,這個話我們聽聽想想也不無道理,我們現在人身得到了,可是下一生能不能得人身?仔細去想想看,我們五戒做得怎麼樣?十善修得怎麼樣?如果五戒十善自己想想,不及格、不夠水平,來生人身就得不到。想想自己貪瞋痴慢跟五戒十善對比一下,如果我們五戒十善確實超過貪瞋痴的念頭,那恭喜你,來生還能得人身。假如你五戒十善跟貪瞋痴一比是不及貪瞋痴,貪瞋痴的意念很重,五戒十善很薄弱,來生決定墮惡道,這是佛給我們的警告:「人身難得而易失」。

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我們想想有沒有?然後想想天上我有沒有分?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常說,她非常有自信,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看她的信心,「老天爺會保佑我」,死了以後決定生天,前途一片光明,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現在她念阿彌陀佛,她求生凈土,我們知道她決定往生。怎麼知道?她貪瞋痴確實沒有了、斷掉了,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她具足,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人家何以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的障礙究竟在什麼地方,要把障礙找出來,把這些障礙消除,我們也能做到。

天道再往上面去,這當中修羅道也說一說,修羅也是修五戒十善,也修四無量心,為什麼會變成修羅?好勝的心沒放下,樣樣都是要走在別人前面,佛門上一炷香,也決定他要上頭一炷香,第二炷香他都不甘心,這叫阿修羅,果報在阿修羅,做好事也都好勝,這是阿修羅道的業因。所以阿修羅好勝、好鬥,好跟別人爭勝,在天上常常跟天帝斗爭,在人間也喜歡跟別人斗爭,在哪一道他都喜歡斗爭。他有福報,福報是過去持戒、修善、積德。如果他能夠謙虛、能夠退讓,這個人決定是生天道,就不是阿修羅道了。

六道概略的介紹一下,心想不同。往上去,聲聞是四諦心,辟支佛是十二因緣心,菩薩是六度心,諸佛如來是平等心。這是佛把十法界第一個因素告訴我們,我們一天到晚想什麼?所以自己冷靜思惟,就知道自己要往哪一道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事情哪裡需要問人?真正明白之後,古大德勸導我們「自求多福」,這是任何人都幫不上忙的,諸佛菩薩怎麼慈悲都幫不上忙,菩薩的慈悲只能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至於受什麼樣的果報,都是自己去抉擇。

文恭摘錄自佛說十善業道經(第十一集)

與業力輪回遊戲攻略相關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