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蓮說練習題及答案
《愛蓮說》專題練習
1.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2. 「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頣不同於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3. 文中寫蓮花,為什麼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來襯托突出蓮的高潔品質。菊是正面襯托,牡丹是反面襯托。
4. 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5. 第二段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和上一段關系怎樣? 答:議論、抒情。第一段描寫「蓮」的形象,第二段點明「蓮」的含義,揭示中心。
6. 舉例說明第二段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答:(1)反問: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7. 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擬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蓮比擬不慕免得,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菊比擬隱逸的生活態度;牡丹比擬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
8. 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10.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對追求勢力、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
11. 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排比修辭,反問句式;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貴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答: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為線索。
13. 作者不願隱逸,也不貪莫富貴,那麼他所追慕的是什麼? 答:追求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品質。
15. 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麼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操。
16. 文中作者對「牡丹」與「菊花」的態度是否相同?談談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襯,盡管作者不願意隱逸,但也不反對。文中的「牡丹」是反襯,因為它是追求名利,貪圖富貴的象徵,所以作者對它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反對。
17. 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答: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社會現象。
18.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說明蓮花有什麼特點? 答:莊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麼樣的品格? 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用來比喻什麼社會現象?請你結合社會實際就「染」與「不染」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聯系現實生活舉例,談談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濁不良的環境中能一塵不染、潔身自好的現象。提示:「染」自己私慾膨脹像成史傑那樣沾染社會不良習氣而墮落腐敗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貧不佔像汪洋湖那樣清正廉潔,成為對人民有用的人。
21、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來鞭策自己,談談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懷坦盪,光明磊落,正直積極向上。不滋生私慾的枝杈,做益於人民的人。
22 作者借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志趣?你認為這種思想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答: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面對是否隨波逐流的選擇,學習作者的君子之風,高潔而莊重,可讓我們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舉。
23、 作者在第一段中從(生活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等方面來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質。
24、 文章前後照應,「予獨愛蓮」和(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一句照應,「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和(世人甚愛牡丹)一句形成照應。「眾「和(獨)相照應。
25、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運用的修辭方法是(對偶)和(擬人)。
26、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襯托蓮,各有什麼作用?
第一次襯托,表現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示蓮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藉以慨嘆世上沒有人像自己這樣鍾情於蓮花的。
27、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語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的22、《陋室銘》、23.《愛蓮說》25課和30詩詞的內容還有一到二十課的字詞積累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翻譯:
山不在於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聲遠播。水不在於深淺,有了蛟龍就顯得有靈氣。這是所簡陋的房子,只因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的痕跡蔓上台階,蒼翠碧綠;綠草的顏色映入竹簾,一片青蔥。在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來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閑時)可以用來(可以:可以用來。)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管弦樂演奏的樂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勞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當年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過:「(既有君子住在里頭)又有什麼簡陋呢?」
一些試題:
1.題目《陋室銘》文章一開始並沒有寫「銘」,而是先寫水和山,然後引出陋室,這是什麼寫法?
答:以水為類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襯托「陋」,以「仙」「龍」襯托「徳」,以「名」「靈」襯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2.「孔子雲:何陋之有?」一句作用?
答:反映了作者以古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睛,總結全文,與「惟吾德馨」呼應,表達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高尚節操。
3.(1)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2)寫陋室環境清幽的句子是——
(3)寫陋室不受世俗官場干擾的句子是——
答:(1)惟吾德馨;(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4.本文托的什麼物,言的什麼志?
答:托物——陋室(對陋室的環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描寫)
言志——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5.從文中看,劉禹錫筆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為什麼?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的?
答:「苔痕上階綠,草色如簾青」是寫陋室優美的自然環境。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往來客人的脫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這是作者援引西漢楊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的證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想像陋室周圍的環境。
答: 既不是門庭若市,也並非人跡罕至。人與自然有著心靈的默契,草木生長,綠意蔥蔥。
7.結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經常幹些什麼?表明作者又怎樣的志向?
答:主人情趣高雅,琴棋書畫可能樣樣精通。自己本已才學非凡,與之交往的人更有博學的學問。
人物:作者、王叔遠、柳宗元
志向:雅緻淡泊、豁達樂觀、不圖功名利祿,追求個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寧與樂觀。
8.文章題目為「陋室銘」,文中又說「何陋之有」,這些矛盾嗎?
答: 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9.「苔痕上階綠,草色如簾青」用了怎樣的修辭方法?「上」和「入」用在這里有何好處,突出環境怎樣特點?
答:對偶;「上」和「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是景物有生氣,而且流露出作者對這景物的喜愛之情,環境特點是恬靜、雅緻。
10.劉禹錫自比諸葛亮和楊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麼?
答:都具有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風,高雅脫俗而且才華橫溢。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
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課下注釋
①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④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漣而不妖:經過水播的。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⑦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⑧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聳立的樣子。亭亭凈植,筆直的潔凈的立在那裡。
⑩褻(xiè)玩:近前把玩。褻,褻瀆不尊重.
①①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嘆詞,相當於「唉」。
①⑤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
①⑥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①⑦宜乎:宜,應當,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詩四首》
歸園田居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清晨我下地鬆土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服濕了又有什麼可惜,只求我那心願至死不移。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使至塞上
一隨輕車簡從,將去宣慰將士護疆守邊,奉使前行啊,車輪轆轆輾過居延。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恰是路邊的蓬草,隨風飄轉出了漢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際的大雁,翱翔北飛進入胡人的穹天。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
只見——燦黃無限的沙漠,挺拔著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煙,橫卧如帶的黃河,正低懸著一團,落日火紅的蒼涼與渾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行程迢迢啊,終於到達蕭關,恰逢偵察騎兵稟報——守將正在燕然前線。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
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勃鬱,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水水山山,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遊子。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登岳陽樓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蒼波無限悲。
【注釋】
①羈心,羈旅之心,即客心。②永晝,整天。③擾擾,紛亂動盪的樣子。④悠悠,形容憂思不盡。⑤夕霽,傍晚的晴暉。
3、愛蓮說是七年級下冊的古詩嗎?
不是古詩,愛蓮說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古文,是一篇古代的議論性文章,說是一種文體,可議論,可抒情,也可敘事,這篇古文是議論對蓮的喜愛,通過描寫蓮的高貴品質,從而表達自己的志向,要像蓮花一樣高潔質朴,不慕名利。
所以愛蓮說不是古詩,是一篇古文。周敦頤寫的,托物言志的古文。
4、愛蓮說 陋室銘 小石潭記的翻譯和加點字解釋
文言文閱讀]
1、考查的篇目是什麼?
共16篇,可分為四層:
(1)考試首選層:4篇《魚我所欲也》、《記承天寺夜遊.》、《送東陽馬生序》、《論語》 ;
(2)考試次選層:5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桃花源記》、《出師表》;
(3)考試三選層:2篇《陋室銘》、《愛蓮說》;
(4)考試不選層:5篇《馬說》、《曹劌論戰》、《小石潭記》、《三峽》、《鄒忌諷齊王納諫》。 近六年河北省中考已經考過的文言文:
2000年《出師表》、2001年《愛蓮說》、2002年《陋室銘》、2003年《曹劌論戰》、2004年《五柳先生傳》和《馬說》、2005年《三峽》
2、考查要點是什麼:
可細化為7個考點:
(1)文學常識: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題目 ②作者姓名 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型大小、對作者的評價、相關作品等不會作為考試內容。
(2)文中名句的默寫:空出兩個句子,根據前後句填空。要注意平時的默寫落實,防止音對字錯的現象。
(3)朗讀節奏的劃分:以前從沒有涉及,但2008年中考很可能會考,尤其是2006年的《考試說明》中已出現了劃分朗讀節奏的樣題。這種題要求考生用 「/」來劃出文言語句的朗讀節奏,可能會有一些具體的提示,如告訴考生劃兩處或三處。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這可能是今年我省中考語文新增題型。
應對這一題型,我們教給學生劃分朗讀節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義,再按意義劃分。一般主語謂語要分開,較長的修飾限制語要劃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主語+謂語+賓語),又如「今齊地/方千里」等。
(4)解釋實詞的含義。以課下注釋中的單個詞為主,多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如果有本義和句中義的,盡量答全,尤其不能丟掉句中意思,即這里指……的內容。
(5)文言句子的翻譯。從內容上看,易考關鍵語句的翻譯;從古漢語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譯;從來源看,大多來源於課下注釋。
一般要用直譯法。直譯譯不通時再輔以意譯法。翻譯時注意運用「留」、「補」、「刪」、「換」、「調」的方法。考試時按語言點給分,所以翻譯句子時要字字落實。
(6)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這些題一般不是自由發揮題,盡量按照新教參,加以整理。牢牢記住每段的段意,每課的中心,注意每課的課後題。
(7)文章內容、語言、人物、寫法等方面的欣賞與評價。要求考生對文章的某一點談看法,寫出自己的觀點。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觀點等某一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能力角度上說,是考鑒賞評價和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
《小石潭記》的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動、傳神地描寫小石潭及周圍景物的?
這篇游記是作者被貶謫到永州時寫的,通過對小石潭的景物描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自主學習
一、字詞積累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 佁( )然 翕( )忽
為坻( ) 幽邃( ) 俶( )爾 差 ( )互
2、 熟讀課文,補全下列句子
(1)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______。(2) 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3)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______,為______,為_____,為____。
(4) 青樹翠蔓,________,________。(5) 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
3、 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字的意思
(1) 青樹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______
(3)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記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 翻譯下列句子
(1) 皆若空游無所依。
(2)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二、語言積累運用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環 如鳴佩環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樹環合__________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2、 翻譯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3、下列是對本文的分析,其中不準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開頭採用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環境的清幽。
B、 文中採用了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筆墨經濟,語言優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從各個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徵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動。
D、 本文所寫景物,透出作者與同遊人的高興愉悅的心情。
三、整體感悟
1、 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2、 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突出地表現了「小石潭」的什麼特點?
互動學習
一、課內閱讀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 佁然不動_________ (2) 俶爾遠逝___________________
(3) 悄愴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1) 全石以為底
(2)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第2、3、4段文字依次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氣氛。
4、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麼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5、寫出愛蓮說的五言或七言的對聯謝謝不要原文的
香遠益清周公性
中通外直仙人情
6、急求《愛蓮說》這幾年來全國的中考試題。要有答案的哦~thank you
愛蓮說》中考試題集訓 姓名: 一、蚌埠二中(09安徽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3分) ⑴甚蕃________________ ⑵褻玩________________ ⑶宜乎眾矣________________ 2. 翻譯下面文言句子。(4分)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表現了他們處世態度有何異同?(5分)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作者運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寫法,把「蓮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國很多古詩詞中,也用到了這種手法,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發對友人綿綿不盡的深情;李商隱在《無題》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達了堅貞的愛情;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8分) 二、河北省(09)《愛蓮說》略;《與朱元思書》略 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3分) (1)出淤泥而不染而( )(2)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反( ) (3)橫柯上蔽,在晝猶昏蔽( ) 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譯文: (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譯文: 9.《愛蓮說》中愛菊、愛蓮、愛牡丹代表的人生態度分別是什麼? 答: 10.閱讀《與朱元思書》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兩個特點。(2分) 答: 11.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與之俱黑」,而周敦頤則說蓮「出淤泥而不染」。圍繞「環境與人」的關系,提煉出這兩句話各自蘊含的觀點。(2分) 答: 三、湖州市(09浙江省) 1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 分) ①可愛者甚蕃( )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③陶後鮮有聞( ) 1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 19.根據上文說說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樣的品質。(3 分) 四、2008年海南省 19、下面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可愛者甚蕃(pān)B、出淤泥而不染(xū)C、濯清漣而不妖 (zhū) D、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xiè) 20.解釋下面加點的詞在句中的含義。(4 分) (l)香遠益清( )( 2 )亭亭凈植( )( 3)陶後鮮有聞( )( 4)宜乎眾矣( ) 2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 分) (l)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譯文: (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譯文: 22、從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樣的追求?( 2 分) 答: 五、2009年福建廈門市 [甲] 略。[乙]余憶年少時,住西湖。每至夏日,臨湖賞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數友,觀荷於湖邊亭中。興正濃,忽有大雨傾盆而至,湖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少時,雨過天晴,波瀾不驚,湖天一色。荷花為雨所洗,鮮妍明媚,裊娜多姿,清麗雅緻,實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詩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余以為妙絕。 6.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2分) 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②余以為妙絕( ) 7.《古漢語詞典》對「鮮」字有以下幾種解釋。請根據語境,選出對「陶後鮮有聞」中「鮮」字的解釋最恰當的一項( )。(2分) A.讀xiān,活魚。 B.讀xiān,新鮮。 C.讀xiān,鮮艷。 D.讀xiǎn,少。 8.根據語意,下列語句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晉陶淵明獨/愛菊 B.世人/盛愛牡丹 C.荷花為雨/所洗 D.余憶年/少時 9.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譯文: ②一日,偕數友,觀荷於湖邊亭中。譯文: 10.讀文賞荷:(5分) (1)賞荷,可觀其形美。[乙]段描繪雨中荷花的語句是「 」,描繪雨後荷花的語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賞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稱蓮為「花之君子」,[乙]段贊荷為「花中仙子」。你更喜歡哪一種贊譽之辭?請聯系文段內容談談你的看法。(3分) 答: 六、2009年山東泰安市 【甲】略。【乙】元豐六年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7.解釋加點的詞。(4分) ①陶後鮮有聞( ) ②濯清漣而不妖( ) ②亭亭凈植( )④相與步於庭中( ) 8.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運用了 的表現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乙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了 心情。(4分) 七、2009《愛蓮說》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①香遠益清( )②陶後鮮有聞( ) 9.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線句子的意思。(2分)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0.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人們對不同花的喜愛,表明了他們不同的生活態度,如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了他 的生活態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了世人 的生活態度。(4分) 1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你喜歡哪種花?並請你說說喜歡的理由。(3分) 八、2009中考。【甲】略。【乙】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 7.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4分) (1)出淤泥而不染()(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3)陶後鮮有聞()(4)待到山花爛漫時() 8.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蓮,花之君子者也。 9.作者「獨愛蓮」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2分) 10.【甲】文用 、 襯託了蓮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自然環境來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1.兩文所歌頌的對象在精神品質上有什麼相似之處?(3分) 九、 2008中考 11.解釋下列句中加線詞的意思。(2分) ①可愛者甚蕃 ( ) ②亭亭凈植( ) 12.下列句中加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陶後鮮有聞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B.香遠益清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後鮮有聞 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4.閱讀本文,許多同學喜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為這兩句寫出了蓮的高潔、質朴,比喻君子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你還喜歡本文中描寫蓮的那些語句?為什麼?(3分) 15.某市在確定市花的活動中,居於民意調查前三名的是蘭花、梅花、桂花。如果讓你從這三種花中選擇一種,你贊成哪種花?並談談理由。(2分) 16、《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的詞語是「 , 」;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 , 」;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重的詞語是「 , 」。 十、2008年浙江省寧波市 (甲)《愛蓮說》略。(乙)蘭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蓋在有無近遠續斷之間,純以情韻勝。氳氳無所②,故稱瑞③耳。體彩④,而不極於色,令人覽之有餘,而名之不可;即善繪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者耶? (選自張大復《梅花草堂集》) [注釋]①取:這里是嗅取(蘭的香味)。②氳氳(yūnyūn)無所:彌漫飄忽,沒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種顏色。 18.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亭亭凈植( ) ②陶後鮮有聞(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 19.《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幾個義項。根據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當的解釋是( )。(2分) A.強迫 B.接近,迫近 C.狹窄 D.威脅 20.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體兼彩,而不極於色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B. 純以情韻勝 皆以美於徐公 C.花之富貴者也 輟耕之壟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騎 2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譯文: 22.對「善繪者以意取似」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擅長繪畫的人因為個人的原因只能類似模擬。 C.善於畫畫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B.善於畫畫的人也只能憑自己的感受把蘭畫得像樣。D.擅長繪畫的人已經描繪得很相似了。 23.同為花中君子,蓮與蘭有相通之處,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蓮—— ;蘭——氳氳無所。 品位: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蘭—— 。 24.(甲)文以蓮為托物言志的對象,表現了作者 的生活態度;(乙)文將蘭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讓我們領悟到蘭 的品性。(2分) 十一、2007年廣西百色市 9.解釋加點的詞語。(2分)①可愛者甚蕃 蕃( ) ②不蔓不枝 蔓( )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水陸草木之花 B.花之隱逸者 C.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愛 11.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譯文: ②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譯文: 12.本文主要寫的是「蓮之愛」,為什麼還要寫「菊之愛」、「牡丹之愛」呢?(2分) 答: 13.自古以來,花往往成為人們的精神象徵,人們往往借花言志,國家或城市也將某種花定為國花或市花。請你為百色市推薦一種市花,並說明理由。(3分) 答: 文14、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請從其象徵意義入手談談你的認識。 參考答案:一、1.(1)蕃:多 (2)褻:親近而不莊重(3)宜:應當 2. (1)喜愛菊花,陶淵明之後很少聽說了。(2)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在清水裡洗過卻不妖艷。3. 示例:相同點:表現出他們不隨波逐流的態度。不同點:陶淵明面對污濁的環境,選擇了歸隱;周敦頤強調人格修養,盡管周邊的環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4. 不求富貴名利,安貧樂道,在污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7(1)卻(可是,但是)(2)通 (同)「返」,返回(3)遮蔽(遮住,遮掩)8、(1)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2)蟬接連不斷(不停)地嗚叫(叫著、長鳴),猿(猿猴)不停(長久)地啼著(鳴叫)。9、愛菊代表的人生態度是陷居避世;愛蓮代表的人生態度是追求高潔品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愛牡丹代表的人生態度是追求功名利祿。10、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11、環境可以改變人;人可以不受環境的影響。 三、17 . ①多②親近而不莊重③少18 .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媚。19 . 圍繞「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獨行」「潔身自好」「莊重」「質朴」「正直」等作答。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應該具有潔身自好、不慕名利、莊重豁達的高貴品質。 四、19、D。20、(l)益―更(更加)(2)植―立(樹立)(3)鮮―少(4 )宜―應當(應該,當然)。21. ( l ) (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2)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遠觀、襲玩、謂、隱逸」等詞為得分點,要落實。22、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五、6.①親近而不莊重②美妙到了極點(或:奇妙到了極點;奇妙極了等)7. D。8.B。9.①句:對於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或:像我一樣愛蓮的,還有誰呢?)②句:一天,(我)和幾位好友一起,在湖邊的亭子中觀賞荷花。10.(1)雨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雨後:鮮妍明媚,裊娜多姿(2)例一:我喜歡稱蓮為「花之君子」。因為蓮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點,這與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是相通的……例二:我喜歡稱蓮為「花之君子」。因為蓮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點,這與君子特立獨行,正直不苟,豁達大度的品質是相通的……例三:我喜歡稱荷為「花中仙子」。因為被雨洗滌過的荷花,更顯得鮮妍明媚、清新脫俗,如仙子般美麗動人…… 六、7.(1)少(2)洗滌(3)豎立(4)走。8.(1)我惟獨喜愛蓮花,蓮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一點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9.托物言志 壯志未酬的苦悶。 七、8.①更加②很少 9.我唯獨喜愛蓮從水底沉積的爛泥里生長出來,但又不沾上污穢,經過清澈的水波洗滌而不顯得妖冶。 10.追求隱逸(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貪慕富貴(意思對即可) 11.示例:我喜歡桂花。在秋季,桂花小小的淡黃色花朵散布在綠葉中,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陶醉,而它卻絲毫不張揚。 八、7.(1)沾染;污染(2)我(3)聽說(4)等待;等。8.蓮,是花中的君子。9.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10.菊花、牡丹;風雪懸崖(冰天雪地、懸崖冰雪)、萬花叢。11.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要堅守自己的節操(品質、精神)。 九、11.①多②樹立或立12.D 13.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對於牡丹的愛好,人該是很多了。14.示例:我喜歡「香遠益清」這句話,因為這句寫出了蓮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遠揚。15.示例l:贊成蘭花,蘭花無論後於何處都是默默無聞的綻放,默默散發出幽香,具有純朴高雅,不張揚、不媚俗的品質。示例2:贊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奮進、戰勝困難的精神。示例3:贊成桂花,桂花不僅香氣濃郁,而且可以作為香料,入葯、人茶,有很強的實用價值,自然讓人聯想到無私的奉獻。(由桂冠、月中的桂樹想到桂花的高貴亦可)。1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十、18.①樹立 ②少 ③說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19.B 20.A 21.(蓮)從污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沾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 22.B 23.香遠益清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24.潔身自好 高潔。 十一、9、①多 ②長枝蔓 10、C 11、①(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②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 12、以「菊之愛」、「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突出蓮之高潔,賦予蓮花美好的品質,同時表達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偉岸的高尚情操。13、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薦三角梅為百色市市花,因為三角梅生命力強,象徵革命老區百色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長,花色艷麗,象徵百色蓬勃向上,充滿希望與活力。14、象徵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
7、《陋室銘》、《桃花源記》、《愛蓮說》習題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1、解釋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則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馨: (4)何陋之有 何:
(5)談笑有鴻儒 鴻: 儒: 。(6)往來無白丁 白丁:
(7)可以調素琴調: (8)無案牘之勞形 勞: 形:
2、解釋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無絲竹之亂耳 之: ②何陋之有之: 。
③輟耕之壟上之: ④操蛇之神聞之 之: 。
(2)①無絲竹之亂耳 亂: ②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亂: 。
3、身居陋室,卻不感到簡陋,你對此有何看法?
4、(1)本文選自《 》,作者是 代的 家、 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 。文題中的「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 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2)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 。
②本文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 , 。
③表現縱情暢懷、談笑風生情狀的句子是 。
(3)指出「龍」、「仙」比喻什麼? 。
(4)《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過這篇銘文,表達了自己______的願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邊句子的朗讀節奏停頓有錯誤的一項是()。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D.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6、從全文內容看,作者具有怎樣的生活情趣?
7、本文題為《陋室銘》,而作者卻沒有直接去寫陋室,為什麼?既然是陋室,作者就應該傾其筆寫盡其陋,然而作者又沒有去寫其陋,相反卻極寫其不陋,這又是為什麼?
8、作者從哪幾方面描寫陋室的?
9、有人認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心態,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麼?
10、文中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是陋還是不陋?
11、銘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
「有仙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12、銘文最後一句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13、文中談到「諸葛廬」「子雲亭」其目的是什麼?
14、請找出文中你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品德給我們以啟迪。在我們學習的古詩文中,還有類似的精神的名句,請你寫出兩句來。
———————————————————— ————————————————————
陋室銘參考答案:
1、(1)著名 (2)這 (3)品德高尚 (4)什麼 (5)大 指讀書人
(6)平民 (7)調弄(8)使----勞累 形體
2、(1)取消句子獨立性,無意義 (2)賓語前置的標志
(3)到,往 (4)助詞,的 代詞,這件事
(5)擾亂 (6)戰亂
3、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不要在意物外條件的好壞。
4、(1)全唐文 唐 文學 哲學 劉禹錫 夢得 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
(2)用原文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4)保持高尚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5、b
6、高雅脫俗,安貧樂道。
7、(1)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而後以仙、龍喻德馨,這就自然而然引出本文主旨。(2)陋室之所以不陋,都是因為在陋室之中居住的人是一位志趣高尚的人,這就更好地體現出那種安貧樂道的思想性格。
8、生活環境、日常生活、交往人物三個方面。
9、遠離官場,是因為作者長期遭受貶謫,更不願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見他高潔傲岸的節操,並不是消極避世。
10、這恰是本文反向立意的作文技法之所在,說是陋室,是為了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而結尾的「何陋之有」運用的是反問句,這樣看來陋室自然不陋。
11、(1)類比,引出中心 、
(2)類比陋室
(3)暗喻惟吾德馨
12、畫龍點睛。表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表現了高雅的志趣。
13、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自己雖身居陋室,卻同古代名賢一樣,安貧樂道,品德高尚。 後一問略。
1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使用工整的對偶句式,「綠」、「青」色調搭配和諧,突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
15、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恰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 (填人名)。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緣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繽紛
欲窮其林 土地平曠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雲
處處志之 詣太守 便扶向路
尋向所志 欣然規往 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3、解釋下列詞語在本文中的意思。
繽紛: 開朗: 阡陌:
交通: 儼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絕境:
外人: 間隔: 無論:
不足: 未果: 問津: 垂髫:
4、文章第一段中間幾句富有詩意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5、文章第二段寫漁人初進桃花源所見,寫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點?
6、聽了漁人的講述,桃花源里的人為什麼「皆嘆惋」?
7、「咸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麼作用?
8、由《桃花源記》誕生了一條成語是什麼?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什麼?
9、為什麼說桃花源是封建社會中人們心中的理想社會?
10、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
11、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樣一個人?
12、根據文章內容,上下兩句分別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寫一組不少於七言的對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寫世外桃源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
, , 。
(2)、寫世外桃源社會環境平靜安定的句子: , 。
(3)、寫桃源人生活恬靜舒適的句子: , 。
(4)、寫桃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 , 。
(5)、《桃花源記》中寫出漁人初進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語: 。
(6)表達世事滄桑變化,渾然不覺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潛的《桃花源記》中的語句: , 。
(7)、《桃花源記》中可以用來形容春色美妙景緻迷人的成語: 。
14、讀完全文,你認為桃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15、文章開頭一段是什麼描寫?由此段描寫及第二段發現桃源你能聯想到古代哪兩句詩?
16、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尋找桃源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
桃花源記參考答案:
1、東晉 陶淵明
2、順著、沿著 遇到 花瓣 走盡 開闊 同「邀」邀請 擺、 邀請
告訴 作標記 到 順著 從前 計劃 不久 渡口
3、繁多的樣子 開闊明亮 田間小路
交錯相通 整齊的樣子 愉快的樣子
妻子兒女 鄉鄰 與世隔絕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斷 不用說,更不必說
不值得 沒有實現 訪求,探求 指小孩
4、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寫桃
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5、自然環境的美好,社會環境的平靜,人們生活的恬適。或:美麗富饒,安寧和平,人們安居樂業。
6、 為世外的戰亂紛爭而嘆惋,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嘆惋。
7、 反映桃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淳樸,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 環境美麗,沒有戰爭,沒有壓迫,生活富足,安居樂業。
10、 這個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雖民風淳樸,但生產力低下,是封建社會狀態下的小農經濟,只能是當時的理想社會,而不是今天我們嚮往的理想社會。
11、 對黑暗動盪的現狀不滿,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嚮往,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
12、 桃花林芳草鮮美,桃花源土地平曠。
13、(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屬。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往來種作」和「黃發垂髫並恰然自樂。」
(4)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或:村中聞有人,咸來問訊。或: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開朗。
(6)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7)落英繽紛。
14、飽受戰亂之苦不願出去。
15、景物描寫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子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愛蓮說》選自《 》,作者 ,是 時著名的 家.
2、《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 為線索;兩個
陪襯,即以 為蓮的總陪襯,以 和 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
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 、 、 。
3、《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 , , .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6、「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
7、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
8、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 。
9、本文贊揚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但並不孤高自許。但在我們生活中常聽到人們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樣看待這兩種觀點的呢?
答: 。
10、《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藉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
。
1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思。(2分)
①可愛者甚蕃 ( ) ②亭亭凈植( )
12、下列句中加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陶後鮮有聞 芳草鮮美 B.香遠益清 清榮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後鮮有聞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4、解釋「之」
①水陸草木之花之: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無絲竹之亂耳之: ④何陋之有之:
15、《愛蓮說》作者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質
16、寫出蓮花的別稱二個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文章結尾抒發了怎樣的一種情感?請你寫出體現這一思想的句子。
18、作者認為,菊是「花之隱逸者」,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19、解釋加粗的詞。
可愛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陶後鮮有聞 宜乎眾矣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蓮怎樣的特點?
21、對對聯
(1)上聯:愛陋室,劉禹錫安貧樂道下聯: 。
(2)上聯:夢得陋室比聖賢 下聯: 。
愛蓮說參考答案:
1、《周元公集》 周敦頤 北宋 哲學
2、愛蓮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5、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7、蓮,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含蓄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9、身處惡濁的環境也能獨立不移。品德高尚,不受外界困擾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意志不堅,抵不住誘惑,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0、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11、(1)多 (2)(立)
12、d
13、愛蓮花的人,和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愛牡丹的人,那當然就很多了。
14、(1)助詞,的 (2)表示舒緩語氣(3)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4)賓語前置的標志(表示強烈反問)
15、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16、荷花 、水芝、水芙蓉
17、知音甚少的感慨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18、同意。菊花因為陶淵明喜愛而傳誦,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飄逸情懷,註定了菊是花之隱逸者。
19、多 沾染 洗滌 更加 立 玩弄 少 應該
20、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立自尊。
21、(1)喜蓮花,周敦頤高潔傲岸
(2)茂叔蓮花喻君子
8、周敦頤愛蓮說 蓮的七大優點
1出淤泥而不染,指污世保持清白,不與別人同流合污。
2濯清漣而不妖,也是自我控制,做到不妖媚迎合別人。
3中通,指空心,也就是說謙虛,因為只有空空才可裝下別的東西,這點與竹子君子空心同理。
4外直,筆直,做人要正直。
5不蔓不枝,代指不攀延富貴,結交不良之士依賴於別人。
6香遠益清,花香清香,也代指品德高尚不因距離改變。
7亭亭凈植,潔凈地立在那邊,做人要站立,而且要凈。
9、愛蓮說和陋室銘是七年級下的嗎?
是的,人教版的,都是七年級下冊語文四單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