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童手工製作鳥的天堂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小鳥天堂
www.yojochina.com 2012-10-29 13:28幼教中國
想加盟 找紅纓
一、活動目標
1、會通過多種形式(語言、動作、想像、觀察)來欣賞畫作,充分感受畫作清新和歡快的意境。
2、學習詞語,鞏固淡濃墨技法的創作,學慣用點、灑、流等技能創作。
3、體驗活動和繪畫創作的快樂。
二、活動准備
音樂(寂靜山林、天堂之歌)、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結合課件,散文導入:《小鳥天堂》
在天馬河中,有一個小島。…… 「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師:故事好聽嗎?你覺得小鳥的天堂是哪裡?為什麼?
這株榕樹長得怎麼樣?
(二)欣賞吳冠中的《小鳥天堂》。
1、介紹畫家
欣賞畫作《小鳥天堂》
師:你看到了什麼?
聽音樂分角色表演。(部分扮小鳥、部分扮大樹。)
2、引導幼兒觀察、想像並用動作表現畫面中的小鳥,樹的不同造型,感受熱鬧、歡快的氣氛。
師:誰會用動作來表現這群快樂的小鳥?我們大家一起來學一學,好嗎?
師:榕樹是什麼樣的?你會用動作來表現嗎?
師:看了這幅畫,你有什麼感覺?會想到什麼?
3、小結:和孩子一起用優美的語句概括講述該畫意。
(三)欣賞吳冠中其餘三幅《小鳥天堂》
師:除了這幅小鳥天堂,吳冠中老爺爺還創作了其餘幾幅《小鳥天堂》,我們一起來欣賞。
1、學習技法,教師示範創作,重在啟發幼兒學慣用淡濃墨創作榕樹,用彩墨表現鳥及各種物體。
師:畫面上用了哪些顏色?黃色、綠色、紅色、藍色的點會是什麼呢?這些點是怎樣留在畫紙上的?(點、灑、流)
2、小結
師:吳冠中老爺爺創作的《小鳥天堂》,墨色有濃有淡。還用……等技能繪畫技巧創作出了一副副絕美的畫作,其中有一幅畫作還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四)幼兒創作
師: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小小畫家,來創作一副你的《小鳥天堂》吧!
幼兒創造,教師播放音樂,巡視指導。
四、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2、鳥的天堂一文中大榕樹的資料
關於「鳥的天堂」
「鳥的天堂」是指一株有500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惠縣天馬河上。它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心上的二十多畝地。現在大榕樹南面的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川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天馬河中有潛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氣生根是生箕空氣中的一種變態根,如榕樹的枝幹上長出許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此種氣生根沒有根毛的根冠,不能吸收養分,但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於氣生根扎入土內,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樹冠得以發展,故有「獨木成林」之感。熱帶森林中的許多植物也有發達的氣生根,氣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為呼吸根、支柱根、攀根和吸器根。
五百年前,這里原有一個泥墩,一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有二公頃的小島。島上的榕林棲息著數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鶴和灰鶴最多。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翩翩飛舞,嘎嘎而鳴,蔚為壯觀。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游後寫了《鳥的天堂》,1982年他親筆題了「鳥的天堂」四字,更為這風景區增色不少。樹長起來後便有氣息,氣根向下長入土後成樹枝,枝大成樹又有氣根下垂入土,如此不斷循環,加上小泥堆不斷因河水沖積成為小島,樹越來越大,成為有十五畝闊的榕島了。如果您劃艇靠近榕墩,環境一周,就會見到榕林裡面樹枝交錯、鳥巢一個個散布其中、鳥群飛上飛下的奇景了,真有「人間畢竟有天堂」之感。
江門新會的「小鳥天堂」,名氣很大。記得孩童時代,便知道這里因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一文而名聲大震,使此後的「小鳥天堂」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只要一提起它,腦海里便會構築起一幅美好的畫圖,想像著新會那一棵很出名的榕樹,樹上每天有數不清的小鳥。
而人們最近前往「小鳥天堂」觀鳥,卻頗感失望,繞小島兩圈,沒有見到小鳥群飛的盛景。據當地人介紹,由於小鳥生存的生態大環境發生了改變:即小鳥周邊被開發,原有的農田、水塘被破壞,環繞小島的天馬河的水質遭到污染,小鳥不斷地飛到其他地方覓食,不再回來,護鳥措施也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門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歷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鶴、麻鶴、灰鶴和其它鳥雀。白鶴、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里游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如今,「鳥的天堂」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吸引了千千萬萬的遊客。◆ 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約500年樹齡的大榕樹,它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天馬村天馬河上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河心島上約20多畝土地,獨木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枯藤交錯,猶如原始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白鶴在早晨飛出覓食,至傍晚歸巢;而灰麻鶴正好相反,是晚上飛出覓食,天亮時歸巢休息。它們每天早晚一進一出,盤旋飛舞,交互更替,很有規律,場面頗為壯觀。
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時,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一說是《小鳥的天堂》),更使鳥的天堂美名傳揚四海。現在大榕樹已成了一處旅遊勝地,它的南面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以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等。天馬河中有遊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榕樹常綠喬木,樹干分枝多,樹冠大。葉子橢圓形或卵形,花黃色或淡紅色。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多年生的榕樹,樹枝可長出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樹干。榕樹的葉、根、樹皮均可入葯。
畫眉鳥身體棕褐色,腹部灰白色,頭、後頸和背部有黑色斑紋,有白色的眼圈,叫的聲音很好聽。
「小鳥天堂」四面環水,有一株巨大古榕樹,樹冠的覆蓋面積達一公頃,數以千計的白的、灰的鷺鷥棲息其間。白天,白鷺飛出覓食,夜間歸來。傍晚,灰鷺飛出,晨早歸來。鳥群悠閑自樂,見了人也不受驚。
著名作家巴金曾來此游歷後寫了一篇游記《鳥的天堂》,因而這棵榕樹便有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小鳥天堂」。相傳,此樹植於明代景泰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小鳥天堂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河中。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這里是人們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小鳥天堂是僑鄉廣東新會著名的國際級生態旅遊景點,位於距城區10公里的天馬村。她以數百年的悠久歷史,佔地達18 畝,遠看像一片浮動綠洲的古獨榕,堪稱南國奇觀。而每天棲息在這棵美麗大樹上數以萬計的各種野生鷺鳥,暮出晨歸,嘎嘎而鳴,翩翩起舞,更蔚為壯觀。這一自然景象出現在人口稠密區,生生不息,已延續了384年(明萬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於「雀墩」),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典範,實屬罕見。歷年來,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慕名而至。
「一株榕樹便天堂」,一句詩概括了小鳥天堂的特點。三百八十多年前,這里原是一個水中泥墩,一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面積達一公頃的「獨木林」,泥墩也成為綠島。島上的榕樹長期棲息著數萬只的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鷺和灰鷺最多。白鷺朝出晚歸,灰鷺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盤旋飛翔,嘎嘎而鳴,蔚為奇觀,形成「獨木成林古榕樹、百鳥出巢、百鳥歸巢」三大自然奇觀。380多年來,天馬人一直用「愛樹護鳥,愛護自己,愛護子孫」的祖訓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用各種各樣方式保護這個賴以生存的環境,使這個自然奇觀完好無損地保護至今。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後寫了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從此得名。
3、誰有鳥的天堂的導游詞,盡量短一點
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鳥的天堂。今天由我做你們的導游,一起來游覽鳥的天堂。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這里是人們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小鳥天堂是僑鄉廣東新會著名的國際級生態旅遊景點,位於距城區10公里的天馬村。她以數百年的悠久歷史,佔地達18 畝,遠看像一片浮動綠洲的古獨榕,堪稱南國奇觀。而每天棲息在這棵美麗大樹上數以萬計的各種野生鷺鳥,暮出晨歸,嘎嘎而鳴,翩翩起舞,更蔚為壯觀。這一自然景象出現在人口稠密區,生生不息,已延續了384年(明萬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於「雀墩」),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典範,實屬罕見。歷年來,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慕名而至。「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巴金,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就游覽了小鳥天堂,寫下了名篇《鳥的天堂》,並於1980年載入全國(包括港地區)統篇教材,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成為經典課文,每年在全國約2300萬名該年級學生中廣為傳誦。一級又一級,一代復一代,這個名聞遐邇的「鳥的天堂」,已在全國數億學生中深入人心。這一奇特的自然生態景觀,這一珍貴的自然遺產,已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活的「教科書」,並以此作為窺視大自然的窗口,讓人們從中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立新型人鳥關系的過程,從而喚起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人類共同家園的美好情感。 時下,獨具生態文化色彩的「休閑型」旅遊,已漸成熱點,正引領著旅遊新時尚。2002年又恰逢國際生態旅遊年。請到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來;請到人們心馳神往的綠色家園來!「人間畢竟有天堂,暫別浮華,擁抱自然,聆聽百鳥和鳴,感受天籟之聲;到人的樂園,遠離塵囂,覓一方靜土,讓疲倦的心靈得到片刻棲息……好了,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迫不及待了吧?閑話少說,現在就請您自己參觀鳥的天堂。2小時後在這里集合,祝您旅途愉快!
4、鳥的天堂 (1)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寫了鳥的什麼?(2)有的..........有的......有的寫了鳥的什麼?
(1)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寫了鳥的數量和品種很多。
(2)有的..........有的......有的寫了鳥的形態各異,充滿生機。
原文片段:
起初四周非常清靜。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朋友陳把手一拍,我們便看見一隻大鳥飛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我們繼續拍掌。很快地這個樹林變得很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應接不暇,看清楚這只,又看漏了那隻,看見了那隻,第三隻又飛走了。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給我們的拍掌聲一驚,又飛進樹林,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唱著,它的歌聲真好聽。
「走吧,」葉催我道。
小船向著高塔下面的鄉村流去的時候,我還回過頭去看留在後面的茂盛的榕樹。我有一點的留戀的心情。昨天我的眼睛騙了我。「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4)游戲鳥的天堂攻略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鄉村師范學校校長陳洪有北上進行教育考察,5月底經過上海時約同巴金一起回新會。當時,巴金還不滿30歲,已是著名作家。
他南下廣東,「到另一些未曾有過我的腳跡的地方去」(巴金語),並看看一班獻身教育事業的青年朋友。5月31日,巴金同陳洪有一起到西江鄉村師范學校,先在學校住了3天,隨後就到新會縣城近郊的天祿、天馬、茶坑等鄉村游訪了3天,
後在新會坐當時新寧鐵路的火車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師范學校參加座談會,9日當晚離校返穗,在那裡逗留了10天。
巴金與小鳥天堂結緣可說是天作之合。他游訪新會天祿、天馬、茶坑三個鄉時,由於陳洪有校長校務繁忙,他囑咐天祿人葉渠均,天馬人陳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學兼同事陪巴金游三鄉。此時,正值南國水鄉的初夏。
一個傍晚,在天馬鄉務本小學(現在近天馬村委的祖祠堂「務本堂」)吃過晚飯,陳毓就邀請巴金劃船繞游「雀墩」。像巴金文中所說的那樣,當晚並見不到鳥,讓他有點失望。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鄉,山是「鳳山」,塔是「熊子塔」),
找梁朝令一起探訪梁啟超舊居,此時再經過「雀墩」,令他驚喜地見到漫天飛舞的小鳥,心情雀躍,停船觀賞鳥飛鳥落,出入於大榕樹之中,讓他久久不願離去。
巴金回到上海後,懷著這種心情寫成了《鳥的天堂》這篇優美的散文,記述了這段愉快的旅程。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文學》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號)上。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動盪的年代,名家筆下描述的這一方樂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和嚮往。
5、聯系《鳥的天堂》上下文把下面內容填具體。1 靜寂 2 那歌聲真好聽?
鳥的天堂上下翁把下面內容填具體一寂靜二那歌聲真好聽 我看不到你的全部問題 所以幫你
6、閱讀鳥的天堂選段,完成練習 起初周圍是靜寂的。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
1「大的,小的,花的,黑的」這是寫了鳥的(大小和顏色 )。。「有的……有的……有的」是寫了鳥的( 動作)。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不僅知道這里的鳥兒( 種類多)、(顏色多 ),而且分明感受到了他們生活的( 自由)和( 快樂)
7、《鳥的天堂》寫一段廣告詞200字
很多東西都是我們可想的。保護樹苗,綠化華景,。
我說許多棵榕樹的時候,我的錯誤馬上就給朋友們糾正了,一個朋友說那裡只有一棵榕樹,另一個朋友說那裡的榕樹是兩棵。我見過不少的大榕樹,但是像這樣大的榕樹我卻是第一次看見。
我們的船漸漸地逼近榕樹了。我有了機會看見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樹,有著數不清的椏枝,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一直垂到地上,進了泥土裡。一部分的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躺在水上一樣。
現在正是枝葉繁茂的時節(樹上已經結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許多落下來了。)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覽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船在樹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濕,我們沒有上去。朋友說這里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隻鳥在這棵樹上做窩,農民不許人捉它們。我彷彿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裡時,我卻看不見一隻鳥的影子。只有無數的樹根立在地上,像許多根木樁。地是濕的,大概漲潮時河水常常沖上岸去。「鳥的天堂」里沒有一隻鳥,我這樣想道。船開了。一個朋友撥著船,緩緩地流到河中間去。
在河邊田畔的小徑里有幾棵荔枝樹。綠葉叢中垂著累累的紅色果子。我們的船就往那裡流去。一個朋友拿起槳把船撥進一條小溝。在小徑旁邊,船停住了,我們都跳上了岸。
兩個朋友很快地爬到樹上去,從樹上拋下幾枝帶葉的荔枝,我同陳和葉三個人站在樹下接。等到他們下地以後,我們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
第二天我們劃著船到葉的家鄉去,就是那個有山有塔的地方。從陳的小學校出發,我們又經過那個「鳥的天堂」。
這一次是在早晨,陽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樹梢。一切都顯得非常明亮。我們的船也在樹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清靜。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朋友陳把手一拍,我們便看見一隻大鳥飛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我們繼續拍掌。很快地這個樹林變得很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應接不暇,看清楚這只,又看漏了那隻,看見了那隻,第三隻又飛走了。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給我們的拍掌聲一驚,又飛進樹林,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唱著,它的歌聲真好聽。
「走吧,」葉催我道。
小船向著高塔下面的鄉村流去的時候,我還回過頭去看留在後面的茂盛的榕樹。我有一點的留戀的心情。昨天我的眼睛騙了我。「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1]
8、學了鳥的天堂那一課,你的收獲是什麼?
前不久,有幸凝聽了優秀青年教師的示範課,其中黃芳老師執教的《鳥的天堂》1課給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課堂上,黃老師以她優美的教學語言,純熟的教學技能,獨創的教學設計把學生帶到了1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奇妙地將語文實踐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為1體,充分展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無窮魅力.《鳥的天堂》是1篇講讀課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和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中這類生命現象的酷愛和贊美.剖析黃老師執教的《鳥的天堂》,我有以下感受:第1,教師的設計理念符合《新課程標准》的要求,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教師牢牢圍繞這是1株怎樣的榕樹這1問題,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來展開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出了關鍵詞句,重點段落,很容易就想像出榕樹的枝葉茂盛景象和群鳥紛飛的壯觀景象,逐漸將課文的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第2,教學特點與課型特點吻合.《鳥的天堂》是寫景抒懷的文章,行文優美.黃老師執教時採取以讀為主的教學特點,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遭到情感的熏陶,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等情勢,使學生1個比1個讀得好,讓學生在讀中積淀語言,內化語言.第3,多媒體為教學起到了輔助作用,為學生提供了直觀感性材料.課文在寫榕樹大,茂盛,主要通過對枝乾和綠葉的描述,展現了孤木成林的榕樹的勃勃生機;寫眾鳥活動的熱烈場面,主要寫了數量多,種類多,而且鳥兒生活得自由,快樂.在學生朗誦的基礎上,教師展現了課件,讓學生直觀感知鳥的天堂,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固然,教學永久是1門遺憾的藝術,聽了黃老師執教的《鳥的天堂》這1課,我覺得教學的深度還不夠.作為5年級的學生,不單單是讓學生讀熟課文,理解詞語,教師有必要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表達方法,讓學生從中領悟1些寫作技能,為習作的謀篇布局奠定堅實的基礎.
9、鳥的天堂教學評價
《鳥的天堂》是四年級的課文,教師先導入課文,組織學生觀看相關錄象,引導學生發現尋找「鳥的天堂」的特點。整體感知,激發興趣。再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說說「你是怎樣從這句話中體會出鳥多的特點的?」由於每一句話都能讓人感受到「鳥多」的特點,我覺得學生可以不按句子的排列順序交流,學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淺談對語句的理解。
我個人的觀點:
一、在教學活動中,你評價學生學習過程應該從學生的積極、自主學習方面評價,學生的答案對錯其次,重要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學習了,課堂的還原主體是學生,把舞台交還孩子才是教學;
二、學習的結果可以從總結和拓展中去考驗學生的掌握度,學習一篇課文,學生最起碼知道這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或者寫了什麼。
關於這個評價和評價尺度的話題有很多方法的,我記的08年我寫的論文就是《課堂教師的審視與評價》,這個話題網上也有很多相關的論文你也可以去學習下。
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就明指出: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這也是你評價的標准吧。希望能幫到你!
10、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鳥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_先生。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是在_______時候,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鳥的天堂》的作者是巴金先生。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是在傍晚時候,這次他看到了高大茂盛、充滿生機的大榕樹,卻沒見到一隻鳥,因為鳥兒棲息了;他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是在早晨,他見到了鳥飛鳥鳴的熱鬧情景。
2、課文里五次提到鳥的天堂,其中四次加了引號表示 作者引用別人的話,指那棵大榕樹,一次沒加引號是因為作者親眼所見後,認為大榕樹確實是鳥的天堂。
(10)游戲鳥的天堂攻略擴展資料:
《鳥的天堂》簡介:
《鳥的天堂》是現代作家巴金於1933年創作的散文。此文講的是作者與朋友們在「鳥的天堂」,看了數不清的鳥,心裡戀戀不舍,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暢之筆,發掘和描繪了自然勝景之美,寄託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創造出一種清麗悠遠的意境。
同時,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繪這「鳥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國初夏水鄉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疇、朝暾的聯系、烘托下加以凸顯的。全文雖用語簡朴無華,平鋪直敘,卻到處呈現出如詩似畫的美趣,流貫著一種祥和寧靜而又生機勃勃的田園牧歌情調。
《鳥的天堂》創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鄉村師范學校校長陳洪有北上進行教育考察,5月底經過上海時約同巴金一起回新會。此時,正值南國水鄉的初夏。一個傍晚,在天馬鄉務本小學(現在近天馬村委的祖祠堂「務本堂」)吃過晚飯,陳毓就邀請巴金劃船繞游「雀墩」。像巴金文中所說的那樣,當晚並見不到鳥,讓他有點失望。
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鄉,山是「鳳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訪梁啟超舊居,此時再經過「雀墩」,令他驚喜地見到漫天飛舞的小鳥,心情雀躍,停船觀賞鳥飛鳥落,出入於大榕樹之中,讓他久久不願離去。
巴金回到上海後,懷著這種心情寫成了《鳥的天堂》這篇優美的散文,記述了這段愉快的旅程。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文學》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號)上。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動盪的年代,名家筆下描述的這一方樂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