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失的地平線,給出什麼了意義?
《消失的地平線》講述了幾位西方人士在中國滇藏地區一神奇山谷中的喇嘛寺院的經歷。作品出版年代時值一戰二戰過渡期,這個名為「香格里拉」的樂園,其各項設施與生活方式既古樸又現代,其中中國情調與「中國風」的突出,尤為引人注目。但小說中所創造的各種中國意象與所帶來的中國情調與「中國風」,其偉大的意義在於,為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植入了人間樂土的意境。正如《不列顛文學家辭典》在評述《消失的地平線》時所指出的:它的功績在於為英語詞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香格里拉。從此,這片想像中的人間樂土就成了「伊甸園」、「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意義的終點並非在於對東方的推崇與肯定,而在於西方對於自我身份的構建和定義與對文明的自省。
2、消失的地平線的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
小說描繪了一個隱藏在中國西南部的凈土樂園——充滿祥和、寧靜、永恆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說中,作者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王國。在那裡,三條河流交匯在一起,群山高聳入雲,山頂白雪皚皚,腳下深草成茵,覆蓋大地。
作者把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球探險熱等融入書中的人物中。反映當時人們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這部小說驚險、刺激、離奇、富於戲劇性。
更難得的是,閱讀這部小說將是一次身體、心智和靈魂的體驗。
香格里拉就像西方版的桃花源(《桃花源記》,陶淵明,約365年—427年),也是一個難以找尋、神秘的理想國。
可是香格里拉比桃花源入世,它會和世界有限度的接觸,不會放棄科技文明的成果;它主張中庸之道,它不會偏激,但亦不會過於心如止水,無欲無求。
香格里拉更有其自身的責任,乃為世界即將來臨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准備。它其實是一條現代的諾亞方舟。
作者力圖否定20世紀初歐洲社會沉迷於無止境的物質追求,在狂熱於發動殖民侵略戰爭的軀體價值觀,創造了一個迥異於己的理想異域烏托邦形象——香格里拉。
其最終目的是將異域形象作為一種異己力量,來警示歐洲社會,催起自省,從而促動對自身社會世界觀意識形態的調整和改造,希望建立與自然和平相處的理想西方世界。
《消失的地平線》是1933年4月由倫敦麥克米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國的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
(2)消失的地平線游戲攻略擴展資料內容簡介
書中描寫的是20世紀30年代初,南亞次大陸某國巴司庫市發生暴亂。英國領事館領事康維、副領事馬里森、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克羅小姐於5月20日乘坐一架小型飛機撤離巴市,欲飛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飛行途中,他們發現飛機離開了原定航線,已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向東偏北方向飛行;飛行員也不是平時的芬納,而是一個帶武器的陌生人。飛機被劫持了,他們手無寸鐵,對此無可奈何。
入夜,飛機因故障被迫降在荒無人煙的雪原上,飛行員受了重傷,四乘客安然無恙。第二天清晨,飛行員在臨死前斷斷續續的說,這里是中國藏區,附近有一座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他們只有到那去才能找到食宿。求生的慾望使他們艱難的向香格里拉跋涉。
在一個長長的山谷中,他們遇到一位由十幾個藏民簇擁著能講一口純正英語的張姓漢族老人。這位老人告訴他們,這里叫藍月山谷,是進出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
山谷前端的那座形如金字塔高聳入雲的雪山叫卡拉卡爾,海拔28000英尺以上。張帶著他們爬山攀岩,幾乎走了一天,最後穿過一片雲霧繚繞的林海,終於到一座喇嘛寺-香格里拉的中心。
喇嘛寺領導著整個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會。香格里拉居住著以藏民族為主的數千居民,居民的信仰和習俗不相同,有儒、道、佛等教派,但彼此團結友愛,幸福安康。
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領域,處理各教教派、各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都守著"適度"的美德。
認為人的行為有過度、不及和適度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是罪惡的根源,只有適度是完美的。這使得香格里拉社會祥和安寧。
在香格里拉有許多神秘、奇妙的事情。最令人驚奇的是,這里居民都十分長壽,許多超過的了百歲並顯得年輕。
長期修藏傳密宗瑜伽的最高喇嘛有250多歲,理政香格里拉已100多年。然而,香格里拉的居民如果離開了山谷,便會失去他們的年輕。
在香格里拉,康維和張以及最高喇嘛進行多次交談,探討了一系列宗教、哲學問題。康威是一個"精神和肉體"兩方面都很優秀的年輕人。
通過交談,他已和最高喇嘛建立了某種程度的"心靈感應",而最高喇嘛也有意選康威做他的繼承人——事實上,這也正是他們飛機迫降在香格里拉的真正原因。
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和觀察,他們四人均認為香格里拉是他們所見過最幸福的社會。
康維迷戀香格里拉優美恬靜,巴納德舍不下的金礦,布琳克羅小姐則准備在香格里拉傳播她所信仰的宗教教義,他們都不願離開香格里拉。只有馬里森因婚期在望,總想回到英國,但路途遙遠,又不能孤身一人回去。
馬里森終於抓住了最高喇嘛辭世,馬幫腳夫送貨到香格里拉的機會,脅迫康維作伴離開香格里拉,他們一路翻山越嶺,穿過無人區,曾途徑藏漢邊界的大興府。馬里森身染重疾,未到達漢地就病死了。康維也突然失去了記憶。
在坐船回英國途中,康維在聽肖邦的鋼琴演奏曲時恢復了記憶。這時,他的臉上流露出一種難於形容的悲哀。一種「宇宙的,遙遠而非個人的」悲哀。當天夜裡,他便獨自一人悄然離去,不知去向。
3、《消失的地平線》這本書好嗎?
詹姆斯寫下《消失的地平線》一書,用他優美的文筆向世人描繪了一個東方中國的桃花源,一個充滿夢幻充滿詩情充滿牧歌的四園----香格里拉。這里有雪山峽谷、有被森林環繞著的湖泊、有被雪山懷抱著的美麗草原。但是,
書的內容頭重腳輕,結尾倉促,可能是為了讓讀者大膽的猜測。至於故事描寫,也不過是因為當時作者寫書的日子正處於一戰和二戰之間,對和平的嚮往和憧憬,所以才把故事安排在當時並不為人所知的西藏。至於書中描寫的Shangri-la,我的理解,只不過是一群西方人的避難所,何況作者在書裡面清楚地寫著西方人高於一切,藏民們很低級,漢族(或者中國人)之比他們高一點,但遠不及西方人的智慧和力量(這難道不是種族歧視么?)。不僅如此,領袖也是西方的長生不老的老妖,所有人都是幾百歲,卻還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樣。他們的語言一定是英語等歐洲語言,所研究的事物必將是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學,樂器是鋼琴,所崇拜的音樂家不是貝多芬就是莫扎特。
當然,看到這里,這個世外桃源當然被所有西方人所迷惑和喜歡。本來西藏,無論是川藏地區還是滇藏地區都是高原,那裡的風景基本上幾千年來都是無人處碰的自然遺跡,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就在那裡,享受自然,這個無可非議。本來學習西方歷史文化也知道,西方人本身就是有一種探險的文化,這個符合他們的審美樂趣,這個地方,有大量的黃金和寶藏,不需要人(這里主要是指西方人,所以中國人別沒事情了往上靠)付出任何勞動,就能夠住的舒舒服服,吃的舒舒服服,只需要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愛好,並且能夠活幾百年。
不過裡面對宗教的描寫倒是有趣,算是基督教文明沒有排斥其他低級文明的宗教。
4、消失的地平線的作品影響
《消失的地平線》出版後,立刻在歐美引起了轟動,很快暢銷世界,並獲得了英國著名的霍桑登文學獎。從此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股尋找理想王國香格里拉的熱潮。《不列顛文學家辭典》稱此書的功績之一是為英語詞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Shangri-la」。
1937年,好萊塢投資250萬美元將小說拍成同名電影——《消失的地平線》。公映後轟動全球,連續三年打破票房紀錄,將香格里拉的名聲推向高峰。影片獲得1938年第10屆奧斯卡最佳剪輯和最佳美術指導兩個金像獎。幾年後,該片傳入中國,譯名為《桃花源艷跡》,以「桃花源」對「香格里拉」可說恰如其分,但「艷述」一詞明顯沾染上了彌漫上海灘的風塵氣息。當時正值日本侵華,這部電影給戰亂中的上海人帶來了短暫的心靈慰藉。主題歌《這美麗的香格里拉》隨之傳遍全球。
5、消失的地平線書評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有一個遠離塵世喧囂、像田園詩一般的角落,能讓你的身心得到徹底的放鬆與自由。這里,是一片絕塵凈域,美得讓你傾心,一見鍾情;這里,是一方曠古秘境,神奇得讓你如夢如幻,如痴如醉;這里,是一個七色樂土,璀璨得讓你五體投地,八拜頂禮;這里,就是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藏北雪域隱藏著一個由神人統治的神奇王國——「香格里拉」。同時,在藏經中也記載著一個由釋迦牟尼佛指認的「香巴拉王國」。1933年,這個傳說中被稱為「地之肚臍」的理想國因為一部烏托邦式的作品的出版而廣為人知。這本由海天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發表於1933年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線》是一部離奇的、帶有神秘主義和謎一般的「幻滅」色彩的作品。它描述了一段很不尋常但似乎又不太完整的「歷險」故事:在巴斯庫這個作者虛構的地方,四個不同背景不同個性的西方人,即主人公英國外交官康維和他的助手——年輕氣盛的馬林遜,女傳教士布琳克羅小姐以及一個潛逃中的美國經濟詐騙犯巴納德,為逃避印度革命風暴,他們不約而同地乘上了一架用來撤離的小型飛機,准備經巴基斯坦回國。然而,飛機卻出人意料地被劫持到西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帶一個神秘的地方——一個深藏在崇山峻嶺中的「世外桃源」。這個被作者稱為「香格里拉」的神奇美麗的地方處在一條長長的被稱為「藍月亮」的山谷之中,山谷被巧妙地用小小的草地和精巧的花園點綴著,谷中有一條小溪,溪邊是一排排塗過油漆的茶館和玩具似的房屋,山谷兩邊綿亘著圓丘狀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憂傷愁郁的低矮山峰,而山谷正前方則凌空高聳著一座雄偉的金字塔似的雪山,在康維看來,那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可愛的山峰。看到那些建築和屋內的裝飾,康維覺得,這里的居民似乎非常成功地將漢藏文化結合在了一起……在這里,三男一女開始了一次奇特的、不可思議的歷險,以至於他們自己都搞不懂,這一切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幻。小說中的四個人,在「香格里拉」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香格里拉」的影響甚至被它改變了命運。曾經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而且才華橫溢的「傑出」人物康維,經歷了戰爭的殘酷磨難後變得遲滯而落魄,近十年漂泊不定的外交官生涯更是讓他看盡了世事的變幻無常,來到遠離塵囂的「香格里拉」後,他疲憊的心靈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他深深地為「香格里拉」傾倒以至於再也不想離開這片神奇的樂土;自負而固執的傳教士布琳克羅小姐任何時候都不忘自己的本行,她也准備留在「香格里拉」,卻不是因為喜歡這里,而是出於傳教皈依當地居民的目的;「詐騙犯」巴納德因找到一個「絕對安全」的藏身之地而暗自慶幸可以逃避警方的追捕,但在得知「香格里拉」有巨大的金礦後又野心勃發,開始編織新的「發財夢」;而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馬林遜在整個過程中都一直顯得狂躁不安,對「香格里拉」的一切都持懷疑態度,而對那位美麗可愛的滿族姑娘羅珍卻愛得直截了當,甚至想要帶著她逃離「香格里拉」……小說的結尾是一個謎一樣的結局:康維和他的助手馬林遜與滿族姑娘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最後使他痛下決心和馬林遜一起離開他心靈的聖殿——「香格里拉」,而「香格里拉」從此也消失在茫茫群山之中。「香格里拉」,這樣一塊永恆、和平、寧靜之地,這樣一個有雪山峽谷、有森林湖泊和美麗草原的地方,它究竟在哪裡?它真的存在么? 每一個認真解讀希爾頓《消失的地平線》這部傳世之作的人都會隨作者的妙筆神遊一番「香格里拉」,讓自己的意念同小說的主人公一道感慰,同時又會體會到得而復失的沉重的失落感,從而明白,《消失的地平線》,消失的不只是「香格里拉」,還有我們的精神家園。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片夢一般美麗的園林,西方人稱之為「香格里拉」,中國人稱之為「世外桃源」。它是我們靈魂的凈土,許多人來了就捨不得離開或者人雖離開了心卻永遠牽掛。它是我們心靈的感應與歸宿,它是如此的曠遠而飄渺,卻讓人苦苦追求。只是,這片園林已經被一扇無形的門遮擋得太久,我們有多久沒有推開這扇門了?生活太忙,漂泊太久,我們的心已經太疲憊。長久地生活在都市之中,看慣了燈紅酒綠的城市霓虹,聽慣了人潮車流沉悶的嘀咕轟鳴,習慣了在鋼筋混泥土的石頭森林裡倉促地奔走。我們,漸漸淡忘了生命最初的地平線,忽略了心靈深處那道清純靈秀、朴實自然的風景線,我們,慢慢地遺忘了那純凈美好的心靈家園,忘記了那扇古老的園門。盡管那可能只是一扇吱吱呀呀的門,但只要一打開一道縫,一眼望去,我們就會發現許多以前不曾留意的東西,許多真正契合我們內心的東西,許多屬於我們曾經的夢想的東西。很多時候,那些神奇美妙的事物都被擁有它們的人們所忽略,如同「香格里拉」,它如此虛幻迷離地在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地平線上游盪了整整半個多世界,至今仍散發著迷人的美麗,始終是世人內心深處的一片「世外桃源」。 今天的我們,物質生活是如此充裕,不知要勝過古人多少倍,可是,我們卻不再擁有古人那種從容的、篤定的、淡然的生活態度,連做一個夢,都覺得如此奢侈。在這樣緊張繁忙的生活之中,在那些必須遵守的過分現實的秩序之外,是否還有一個能讓我們做夢的空間?是否還有一個能讓我們觸摸到心靈深處那份最真摯的情感的地方?如何才能在這樣一個匆忙的世界裡仍保持我們原本該有的從容不迫呢?哲學家特根斯坦說過,世界如此美好,我們只管欣賞。用一種從容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淡忘結果,把自己心底的情感放在第一位,明白尊重自己的心比追逐結果更重要,也許,我們的生活就會因此而改變。生活如此美好,我們只管欣賞。我始終相信,無論是陶公筆下後來難覓蹤跡的「世外桃源」,還是希爾頓筆下消失於茫茫山野的「香格里拉」,它們都真實地存在過並且沒有消失,它們一直存在於我們的心裡。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香格里拉」,它是我們夢中的家園,是我們靈魂的凈土。「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過,「香格里拉」是在四川還是在雲南,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只要我們從容不迫地生活,堅守內心最初的信念,我們終會發現,「香格里拉」從未消失,它一直在我們身邊,一直在我們夢里,一直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是永遠的「香格里拉」。
6、消失的地平線的主要成員
:藝術總監:保羅·史萊特
畢業於肯特大學。在聲音設計、表演與導演上皆展現傑出專業。曾以《木質女裝》及野田秀樹所著的《紅鞋》入圍劇場管理協會的劇場管理獎(TMA Award)最佳巡演製作。
演員:雷絲·夏普曼
畢業於曼徹斯特大學,才華洋溢,文章刊登在《時代雜志》、《衛報》、《獨立報》等媒體,並擔任英國國家廣播電台牛津地區的節目助理,參與廣播節目《寫作在線》製作。
演員:蘇菲·庫蘭
畢業於薩塞克斯大學。曾參加奇平諾頓青少年劇團與小棚子青少劇團,並長期擔任小棚子青少劇團工作坊的帶領志工。
演員:尼可拉斯·彼特
畢業於布里斯託大學戲劇系。2008年以結合素描的實驗演出,首度參與愛丁堡藝穗節。曾參與實驗短片《彌賽亞》及其他大型舞台劇演出。
演員:艾莉·辛普森
畢業於倫敦大學。在學期間已為東倫敦區《CUB》雜志撰寫評論,也是橫跨倫敦與舊金山的AHISMA集體創作團的成員。
演員:凱特·史丹利
畢業於艾克斯特大學,曾擔任哈賓格劇團製作人,辦理小型藝術節、大型戶外莎劇演出與巡演愛丁堡的組織工作。擅長投影設計,曾與49製作公司(知名英國導演凱特米雪的投影設計群)與模仿狗劇團合作。
7、《消失的地平線》有關問題。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作為小說的價值,附加在它身上的爭議,以及它對香格里拉這個地名的確立。
8、急!!關於《消失的地平線》
9、消失的地平線指的是哪啊
消失的地平線指的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詹姆斯·希爾頓著。主要講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闖入了神秘的中國藏區,經歷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件。 這部書是終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這里有神聖的雪山,幽深的峽谷,飛舞的瀑布,被森林環繞的 寧靜的湖泊,徜徉在美麗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凈如明鏡的天空,金碧輝煌的廟宇,這些都有著讓人窒息的美麗。純潔、好客的人們熱情歡迎著遠道而來的客人。這里是宗教的聖土,人間的天堂。在這里,太陽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這就是傳說中的——香格里拉。作者也正因為本書,才能從長期處於失敗的寫作邊緣走向再次的成功。
10、如何理解"消失的地平線"?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世上許多神奇美妙的事物往往就被擁有它們的人們所忽略。「香格里拉」就是如此,它如此虛幻迷離地在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地平線上游盪了整整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散發著誘人的感力,始終是世人內心深處嚮往的一片「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