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游戲攻略 > 大陸板塊的移動游戲攻略

大陸板塊的移動游戲攻略

發布時間:2020-04-02 14:42:47

1、大陸板塊什麼情況下會移位??

地球上大陸板塊的形成有很多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學說就是其中之一.本人認真閱讀後發現,如果陸地都是相連的,大陸將無處漂移,地球也要比現在小的多,直徑約是現在的0.6倍左右.

假設地球快速膨脹後,在緩慢膨脹和漂移就比較合理了.在此說明地球膨脹的原因和速度.是由於太陽和地球形成後,因地球本身所具備的能量,由於太陽活動減弱地球所受壓力相應減小後,使地球膨脹.外形由壓力及變化速度造成的.膨脹速度低於爆炸速度,最終壓力與內部應力趨於平衡.

地球迅速膨脹後由於體積變大地殼裂開,岩漿外露的部分形成海底.地殼形成了大陸板塊,而地殼下面的岩漿冷卻收縮使地表形成褶皺和裂縫.這也許是造山運動和火山噴發的原因.大陸板塊現在還在收縮,沿海岸線地地震帶就是這樣形成的.

2、大陸板塊移動和搬東西相似嗎?為什麼?

不相似 那是地質運動

3、我現在在擔心,當大陸板塊再次移動的時候,所有擁有核武的國家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核武器?

實際,核彈頭比你想像的更安全,不會在自然災害中發生殉爆之類的事故,但如有導致彈頭殼體的損壞,可能會引發核材料的輻射泄漏,但並不一定能大面積擴散。擁有核武器,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已經被打開,你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但可以慎用。這個世界不要被戰爭狂人所控制就好了。核武器之於世界的壞處,總所周知;但如果有一天,一顆天外飛來的小行星有撞擊地球、毀滅文明的可能性,那麼,沒有核武器,我們又將如何應對呢?核武器是否將變成拯救人類的救星?所以,萬事無絕對,不好的東西,由好的人來掌控和由惡的人來掌控,結果是不同的。

4、地球大陸板塊,近5年來的移動趨勢圖,感謝專家給圖

大陸版快幾千萬年才移動那麼一點,近五年的你看世界地圖就行了,沒區別。

5、大陸板塊為什麼會移動?

什麼力量驅使板塊進行運動,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 板塊構造學說結構分析,地幔物質不斷從這里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擴展,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沖鑽入地幔之中,在俯沖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地震,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沖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現在太平洋周圍分布的島嶼、海溝、大陸邊緣山脈和火山、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海洋地殼是由大洋中脊處誕生,到海溝島弧帶消失,這樣不斷更新,大約2~3億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輕,一般不超過二億年,平均厚約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類物質組成。而大陸殼已發現有37億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約35公里,最厚可達70公里以上。除沉積岩外,主要由花崗岩類物質組成。地幔物質的對流上升也在大陸深處進行著,在上升流湧出的地方,大陸殼將發生破裂。如長達6,000多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質對流促使非洲大陸開始張裂的表現。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據地質學家估計, 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 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 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當兩個大板塊相互靠攏並發生碰撞時,就會在碰撞合攏的地方擠壓出高大險峻的山脈。位於中國西南邊疆的喜 板塊構造學說原理圖
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塊和北面的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岩層還沒來得及發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於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岩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後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根據板塊學說,大洋也有生有滅,它可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可以從大到小,從小到無。大洋的發展可分為胚胎期(如東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成年期(如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與終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發展與大陸的分合是相輔相成的。在前寒武紀時,地球上存在一塊泛大陸。以後經過分合過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陸再次分裂為南北兩大古陸,北為勞亞古陸,南為岡瓦那古陸。到三迭紀末,這兩個古陸進一步分離、漂移,相距越來越遠,其間由最初一個狹窄的海峽,逐漸發展成現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於印度已北漂到亞歐大陸的南緣,兩者發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非洲繼續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縮小到現在的規模;歐洲南部被擠壓成阿爾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處復又相接;澳大利亞大陸脫離南極洲,向東北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於是海陸的基本輪廓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6、大陸板塊移動形成哪些景觀

東非大裂谷
喜馬拉雅山
海溝 海盆
大西洋越來越大
太平洋越來越小
紅海越來越大
地中海越來越小

7、大陸板塊飄移

以前的理論認為地殼crust的形成是怎樣,但被大多數學者拒絕。有一個W學者提出了一個理論,盡管他的理論與XX(大概是地殼漂移說) 有很多OVERLAP,但仍被大多數學者拒絕。 (第二段) W學者的理論被拒絕是由於缺乏MECHANICAL 基礎,例如,XX學者指出的那樣。然而,YY學者不這樣認為,他認為W學者的理論是存在。。。。。問題(記不住了,哎)
題目全是細節題。
版本二:
大陸板塊飄移說在當時的接受程度
在tectonic(構造學說)還沒建立的過去(大概是1910-20年)間,W提出了大陸板塊飄移說。該飄移說能很好地解釋了。。。。。。。。, 該飄移說在今天看來是非常合理的結實和有利的推論。但在當時,卻被許多的地理學家人為是胡說。。。。
第二段:現在的科學家們認為當時該學說不被接受的原因是當時的人不了解現在的板塊構造學。如果了解的話,他們就不會對飄移學說吃否定的態度。(這里有題 取非)
後面就分析了原因。結構清晰簡單。
問題一:原文主要講什麼?
答案:分析一個學說不被接受的原因 (但最好大家再仔細看下後半部,因為,我個人耐心太差,所以,掃了一眼後覺得後面清晰簡單,就沒有細看。)
問題二;過去學者對飄板塊學持否定態度的原因?
E. 是知識還是認識(記不住了)不充分充足。。。。
版本三:
前面與oldjj相同,增加點:文中第一段還講到威格納的學說中還做了1234的假設(有題問作者提到這些假設的目的)。後面有A學者說威格納的學說不被接受的理由是他沒有足夠的mechanism解釋,但B學者說象冰川glacier的學說也沒有解釋mechanism,B認為是其他理由(有題,問提到冰川的目的是什麼?我選支持B,反對A)。作者又說威格納說明他的學說時都用了哪些哪些證據,是被其他人認為是很低級的,所以不被接受。(有題,問威格納學說不被接受的理由,我選他的說明怎麼怎麼)
版本四:
在現在板快學說之前其實已經有一個類似學說,但被當時學者廣泛拒絕,原因是這個早期學說無法拿出板快為什麼會飄動的理由。這時跳出來一個人說不對,因為,當時對於冰川的移動解釋,在同樣無法先給出理由的情況下卻被接受了。後文說什麼記不請了,最後提到現在的學說是建立在電腦模型等的基礎上,而早期學說是。。。,所以說服力差。

8、大陸版塊運動

對於板塊運動,我是這樣理解的,板塊運動主要是在地幔運動的過程中,產生了原動力,具體體現在:
1、大洋板塊一般都是造陸板塊,因為海底火山運動,推動大洋板塊向周邊擴張,在靠近大陸板塊附近,受大陸板塊擠壓,大洋板塊邊緣向大陸板塊下部俯沖,推動大陸板塊向上抬升,形成大的山脈,比如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日本等島嶼山脈等。
2、大陸板塊自身在運動過程中,受周邊板塊影響,產生分裂,進而向周邊不定向擴張,形成大裂谷。如東非大裂谷。

9、板塊移動有什麼好處

板塊相對移動包括大陸板塊之間碰撞,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以及板塊張裂有三種情況。1、板塊張裂區在大洋中:板塊張裂後岩漿沿著裂縫湧出形成海嶺即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脊、太平洋中脊。板塊張裂區在大陸中:板塊張裂後形成裂谷、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2、大陸板塊之間碰撞後一個板塊插入另一個板塊底部使其隆起形成高大山脈或高原。如阿爾卑斯山脈、青藏高原。3、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時,大洋板塊插入大陸板塊底部使其隆起形成高大山脈或島弧同時在大陸板塊外沿形成海溝。如安第斯山脈、太平洋西部的一系列島弧、馬里亞納海溝。

10、大陸板塊移動的力是否來自地殼

一般認為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質對流。...1912年德國學者A·L·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極為相似。此後經研究、推斷,他在1912年發表《大陸的生成》,1915年發表《海陸的起源》,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該學說認為在古生代後期(約三億年前)地球上存在一個「泛大陸」,相應地也存在一個「泛大洋」。後來,在地球自轉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陸的花崗岩層分離並在分布於整個地殼中的玄武岩層之上發生漂移,逐漸形成了現代的海陸分布。該學說成功解釋了許多地理現象,如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問題;非洲與南美洲發現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現代生物的親緣問題;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發現相同的冰磧物;南極洲發現溫暖條件下形成的煤層等等。但它有一個致命弱點:動力。根據魏格納的說法,當時的物理學家立刻開始計算,利用大陸的體積、密度計算陸地的質量。再根據硅鋁質岩石(花崗岩層)與硅鎂質岩石(玄武岩層)摩擦力的狀況,算出要讓大陸運動,需要多麼大的力量。物理學家發現,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實在是太小了,根本無法推動廣袤的大陸。因此,大陸漂移學說在興盛了十幾年後就逐漸銷聲匿跡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海洋探測的發展證實海底岩層薄而年輕(最多二、三億年,而陸地有數十億年的岩石);另1956年開始的海底磁化強度測量發現大洋中脊兩側的地磁異常是對稱的。據此,美國學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軟流層物質的對流上升使海嶺地區形成新岩石,並推動整個海底向兩側擴張,最後在海溝地區俯沖沉入大陸地殼下方。正是海底擴張學說的動力支持,加上新的證據(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陸確實很可能發生過漂移,從而使復活的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也稱新大陸漂移學說)開始形成。以上內容來自新浪博客

與大陸板塊的移動游戲攻略相關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