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識地球麝鼠怎麼做
1、氣 +火=閃電 +水=霧 +岩石=沙子 +霧=雲 +海草=蕨類植物 +魚=火蜥蜴 +蜥蜴=鳥 +地鼠=蝙蝠 +樹=長笛 2、煤炭+鳥=烏鴉 3、黏土+火=磚塊 +輪子=陶罐 4、雲 +冰=雪 +哺乳動物=羊 5、DNA+水=浮游生物 +陽光=海草 +DNA=病毒 +泥土=蘑菇 6、黑暗+哺乳。
2、認識地球的四個階段
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這是人類對地殼運動認識過程不斷深化發展的三部曲。地球外球轉動說地球外球轉動說是江發世於2012年提出來的,後來又經過了修改。江氏依據參照物將地殼運動劃分為:1、以黃道面為參照物的地殼運動;2、以地軸為
3、在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1、親眼見到的樣子不一定是真實的。
2、人類肉體是有限的,而思維可以超越肉體——某種意義上。
4、人類對認識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什麼過程
天圓地方說: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的說法,也有「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的說法.球體:後來人們根據太陽月球的形狀,推測地球是個球體,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橢球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經過精確測量發現,地球並非是一個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不規則球體:人們經過進一步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不同地區的半徑和赤道半徑不等長,是一個不規則球體.20世紀,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證實了地球是個不規則球體.所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是:天圓地方——球體——橢球體——不規則球體.
5、認識地球ppt
地球——我的家 活動目的:通過本次活動,幫助學生了z解地球,了y解我們周圍的環境,了n解地球污染的狀況,使學生認8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自身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從8小u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情操。 活動形式:詩歌、小o品、舞蹈、合唱、三j句半。 活動過程: 一l、隊7會開s始儀式 4、各小j隊0匯報人z數; 8、中1隊7長6向輔導員老師報告人j數; 4、整隊7:全體起立——出旗——敬禮——禮畢——齊唱隊8歌; 7、中8隊4長3宣布隊5會正式開q始。 二d、主持人h (男):無i論你走到天r涯海角。 (女n):無p論你穿過山k山d水7水0。 (合):最終——我們還會在此相會。 (男):因為1我們擁有同一c個d地球。 (女y):因為0我們擁有共同的環境。 (男):地球就像我們的媽媽,哺育我們成長8,我們是地球媽媽的孩子e。 (女t):地球媽媽愛我們,我們也w愛地球媽媽。 (男):一o個g地球就是一q個k家庭。 (女y):一u同生存,共濟命運。 (合):「地球——我的家」——主題隊3會現在開q始。 述。 三j、地球簡介2 (甲):首先讓我們一s起來聽聽地球媽媽的自述。 地球:我是地球,說圓不j圓,說方2不y方6。我是一d個r橢圓彤的球體。我的身上a有海洋、森林、河流、山b川a、丘陵、平原,我的內2臟中3有煤炭、白銀等各種礦產,我是一j個y生機勃勃的被綠色植物覆蓋的球體。 四、配樂詩 (乙o):請聽配樂詩《美麗的家園》 5、宇宙間只有一z個s地球,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5。 6、從2外層空間看是一d個v蔚藍色的星球,在陽光照耀下y,反1射著朦朧的光芒。 5、地球上l,有遼闊的海洋,茂密的森林,廣f闊的田野。 5、在陽光雨露的照射和滋潤下j,到處生長0著動物、植物。 1、地下o埋藏著各種礦物。 合:我們為0自己a能有這樣一a一a個v物產豐j富的家園而慶幸。 五j、小b品《地球的苦惱》 (甲):地球是這么g的美麗,可是我們的地球媽媽卻整天p唉聲嘆氣3,這是怎麼j回事呢?請看小m品《地球的苦惱》。 六4、拍手0歌 (乙q):我們的地球媽媽再也z禁受不u了e這樣的折磨了f,否則她真會死去的。 (甲、乙w):要想天k空藍起來,要想大q地綠起來,要想花兒p開l起來,要想鳥兒a唱起來,要想環境好起來。 全班齊:我們要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熱愛地球。 甲:我們願意親自用手2,建設我們自己w綠色的家園。下w面請聽拍手1歌。 (全班齊) 你拍一l、我拍一q,地球媽媽穿花衣。 你拍二v、我拍二i,人o與o動物好夥伴。 你拍三t、我拍三l,愛園愛家愛自然。 你拍四、我拍四,爭當綠色小k衛c士j。 你拍五n、我拍五w,減少1污染靠你我。 你拍六0、我拍六8,勤儉節約人m長6壽。 你拍七c、我拍七y,生命之l樹要珍惜。 你拍八y、我拍八z,濫殺生靈是自殺。 你拍九u、我拍九w,山v青綠水3長2存有。 你拍十t、我拍十o,保護環境千h秋事。 七y、表演三x句半《保護家園》 乙a:珍惜地球,就是愛惜自己f,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s類。 甲:瞧,宣傳小i隊5來了i。 八r、舞蹈《采蘑菇的小d姑娘》 (乙s):地球媽媽變漂亮了q,我們小h朋友q就更高興。瞧,一h群小w姑娘來到了e森林裡采蘑菇。 (甲、乙s):請欣賞舞蹈《采蘑菇的小f姑娘》。 (甲):我們頭頂同一t片5藍天j,腳踏同一c片2土k地。 (乙t):地球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只有一i個h地球。 (甲、乙o):讓我們攜起手7來,留下y那茂盛的叢林,珍惜那蔚藍的天k空,保護每一g寸u空間。 九a、讀倡議書1 主持人g:請聽四(1)中6隊5的倡議。 少8先隊0員們: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應該成為0環境保護的小m模範。為0此,我們向少0先隊6員倡議:人i人b爭當「環保小f衛o士n」。 5、認2真學習b環境知識,關心2社會環境問題。 4、積極參加環境宣傳、勸1說、阻止6破壞環境的人h和事。 1、從0我做起,從2小t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r,不u亂丟垃圾。 6、節約能源,隨手2關燈、關好水8龍頭。 4、節約資源,盡量不m使用一a次性物品。 親愛的小w夥伴們,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好地球媽媽吧! 十v、齊唱《熱愛地球媽媽》 (甲):百川o匯集,變成浩瀚的大s海。 (乙l):眾人w齊動,營造秀美的春天a。 (甲):我們不b能再破壞環境了y。 (乙h):同學們,讓我們積極投入p到保護地球的行列中2去吧! (甲、乙l):因為4我們只有一s個g家。 (甲、乙x):讓我們同唱一u首《熱愛地球媽媽》共同祝願地球媽媽健康長3壽。 全班朗誦:《熱愛地球媽媽》 十h一d、隊7會結束儀式 甲:下j面請輔導員老師講話。 0、輔導員講話:親愛的隊3員們,這次隊4會開n得非常成功,你們通過優美的舞姿、感人u的話語、動聽的歌聲提出了d許多破壞環境的不v合理現象。老師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你們能更加愛護我們的地球,熱愛我們的家園。 7、呼號。師:准備著,為4實現共產主義l事業而奮斗3。(舉右手4成拳) 學生答:時刻准備著。 6、退旗(全體起立) 甲、乙g主持人b:四(1)班《地球——我的家》主題隊1會到此結束。 這是差不u多的類型2011-10-29 19:20:26
6、認識地球教案
活動一:導入,了解歷史上人們對晝夜變化的認識。
1、談話導入:
2、知道是什麼原因產生晝夜交替變化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猜想一下。
3、介紹歷史上人們對這個現象的認識過程。
(1)為什麼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呢?關於這個問題,過去人們也非常想知道。歷史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說法。介紹「地心說」和「日心說」。
(2)老師總結:晝夜的變化是地球、太陽的位置相互變化的結果,但是歷史上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通過好多天文學家的努力,證實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才是地球、月亮等天體的中心,實際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運動。
活動二:探究晝夜交替的原因。
1、我們知道了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轉,但是晝夜到底是怎樣形成的?讓我們先來共同研究幾個問題。
(1)我們每天看到的太陽,它什麼時候從哪方升起,何時又落向何方?分析這個現象,這說明了什麼?同學們可以藉助桌上的地球儀研究一下。(地球是自轉的,自西向東轉)
(2)我們看到太陽的變化,兩次變化一般間隔多長時間?討論研究一下,這個現象又說明了什麼?
(3)白天與黑夜交替的變化是伴隨什麼現象發生的?
學生討論、交流。老師總結。(地球自西向東運轉,自轉一周大約是24小時,晝夜現象伴隨太陽的東升西落發生。)
模擬實驗研究晝夜交替變化的原因。
師:我們已經知道晝夜現象是與太陽的東升西落相伴發生的,太陽升起後,進入白天,太陽西落後,進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轉,自轉一周是24小時,為了進一步搞清楚晝夜現象的成因,我們根據這個事實來做一模擬實驗。
老師介紹實驗材料:地球儀、手電筒(模擬太陽光)
學生分組活動,老師巡視。
交流活動成果。
老師總結:地球是一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對太陽的那面是黑夜。作為地球上的一點,當它面對太陽時,就是白天,當它背對太陽時,就是黑夜,因為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
7、怎樣認識地球儀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軸組成的;地球儀上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
8、談談你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什麼?
人類進步了,科技進步了。人要細致觀察,善於提問,勤於思考,才會有貢獻
9、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簡單慨括三個部分
是這個嗎?不懂你說的意思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趣談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但得到這一正確認識卻經過了相當漫長的過程。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著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終於發現,有一些客觀現象是無法用早期的那種直觀而質朴的觀念來解釋的。實踐迫使人們不得不修改原來的錯誤觀念,於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設想。這就產生了「渾天說」。著名的漢朝科學家張衡在所作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公元前3世紀,球形大地的觀念就已經產生,但這畢竟沒有直接的證據,所以人們對此並沒形成共識。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進一步證實地球確實是個球體。從此,人們才一把我們居住的「大地」稱為「地球」。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實現,是人類最終證實地球是個大圓球的里程碑。當時西班牙國王送給航海家們一個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人類共同擁有,然而又不被人們真正認識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上面刻著一行寓意深刻的題字——「你首先擁抱了我」。大地是圓球形狀,到了16世紀,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爭論的了。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並沒有終止。地球是個怎樣的球體呢,是渾圓體還是橢圓體,是扁球體還是長球體,是規則的還是不規則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於17世紀80年代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從這個理論出發,提出地球由於繞軸自轉,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體,而只能是一個兩極壓縮,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樣的扁球體。也就是說地球的半徑隨緯度的增加而變短,赤道的半徑最長,極半徑最短。法國天文學家裡希爾在南美洲進行天文觀測時發現,擺鍾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擺動的,在法國巴黎和在南美洲擺動的周期不同。他認為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並進而說明地面重力變化的情況。他的推測與牛頓的理論完全吻合,里希爾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結論。可是當時的巴黎科學院的權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會有變化的客觀事實。在地球形狀上,反對牛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當時巴黎科學院所屬的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長卡西尼父子。他們曾對從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爾刻之間的子午線進行過很不精確的弧度測量。他們的測量結果與里希爾的結論完全相反。因而伏爾泰在文章里說:「關於地球的形狀,在倫敦認為是個桔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一個西瓜。」到了18世紀30年代,關於地扁和地長的爭論更加激化。法國巴黎科學院分為兩派,擁護牛頓在理論上確定的扁球學說的人,在科學院內形成了強大的力量。為了解決這個爭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出兩個遠征隊,再一次去實測子午線的弧度。一個隊到北緯66度的拉普蘭地區,另一隊遠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魯地區(南緯2度)。這是18世紀科學史上一大壯舉。南美遠征隊經過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這次精密的子午線測量結果一公布,便轟動了巴黎科學院,也轟動了整個科學界,因為他們用事實證明了牛頓的扁球說理論是完全正確的。為此伏爾泰風趣地寫道:兩個遠征隊用最雄辯的事實,「終於把兩極和卡西尼都一起壓下去了」。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應該說是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25萬希臘里(39600千米),與實際長度只差340千米,這在2000多年前實在是了不起的。20世紀50年代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為大地測量開辟了多種途徑,高精度的微波測距,激光測距,特別是人造衛星上天,再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了。通過實測和分析,終於得到確切的數據: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738.14千米,極半徑為6356.76千米,赤道周長和子午線方向的周長分別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測量還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下24~30米。看起來,地球形狀像一隻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極有點放尖,像個「梨蒂」;南極有點凹進去,像個「梨臍」,整個地球像個梨形的旋轉體,因此人們稱它為「梨形地球」。確切地說,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