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游戲攻略 > 剪紙箱游戲的攻略

剪紙箱游戲的攻略

發布時間:2020-04-05 13:25:31

1、民間剪紙的種類分布

窗花
用於在貼窗戶上作裝飾的剪紙。以北方為普遍,北方農家窗戶多是木格窗,有豎格、方格或帶有幾何形花格,上面張糊一層潔白的「皮紙」,逢年過節便更換窗紙並貼上新窗花,以示除舊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裝飾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團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適合花樣,如動物、花草、人物,還有連續成套的戲文或傳說故事窗花。總之適應不同形狀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種布置較特別,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東民間稱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慶時裝點各種器物用品和室內陳設用的剪紙。一般是將剪紙擺襯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貼在梳妝鏡上。喜花圖案題材多是強調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寓意。色彩為大紅。外形樣式有圓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種吉祥的紋樣如龍鳳、鴛鴦、喜鵲、花草、牡丹等。構圖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禮花
擺附在糕餅、壽面、雞蛋等禮品上的剪紙。在廣東潮州一帶稱作「糕餅花」、「果花」,浙江平陽一帶稱作「圈盆花」。禮花題材多取吉祥喜氣的圖案。在山東為慶賀生子的「喜蛋」上貼剪紙,或將蛋染紅露出白色花紋。在福建農村互相饋贈壽禮用烏龜圖案以象徵長壽。有龜形糕餅,也有龜形剪紙。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綉底樣的剪紙。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團花或小散花,綉於鞋頭,稱「鞋頭花」,二是適合著鞋面的形狀剪成月牙形,稱「鞋頭花」,三是由鞋頭花的兩端延伸而至鞋幫,稱「鞋幫花」。另外還有一種「鞋底花」,舊時多用於「壽鞋」。或綉於布襪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題材有花草、小鳥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開而不鏤空,此稱「暗刀」,是綉花時套針換色的依據所在。
門箋
又稱「掛箋」、「吊錢」、「紅箋」、「喜箋」「門彩」、「齋牒」。一般用於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樑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多以紅紙刻成,也有其它顏色的或套色的。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餘」、「風調雨順」、「金玉滿堂」、「喜鵲登梅」、「福、祿、壽、喜、財」、「五業興旺」等。張貼時或一張一字、或一張一個內容,成套懸掛,一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印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邪之意。
斗香花
一種套色剪紙,多用於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動時的裝飾用,舊時祭祀總要燒香,一般香作細條狀,叫「線香」;也有粗條狀並盤繞成各種花紋,其紋如篆字,舊稱「香篆」。這種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並有竹簽支撐。在底座和撐架上便裝點著彩色的剪紙,稱「斗香花」。斗香花題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壽星)等吉祥圖案。多以蠟光紙刻制,每套十張左右。
剪紙團花
剪紙的一種布局格式。呈圓形花樣、四面均齊。這種裝飾格式在剪紙中尤能顯示其優異性,由於紙張可折疊,如對角折疊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便可剪出四面均齊的團花。我國最早的剪紙實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時期剪紙,即為團花格式,如「對鳥團花」、「對猴團花」、「八角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菊花紋團花」。可見團花格式是剪紙中最為古老的格式。
剪紙旗幡
用於民俗活動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紙。如民間重陽節時,以色紙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陽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舊俗,如有病人,巫者執剪紙龍虎旗驅邪消災。在喪禮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紙剪成。剪紙花幡與佛教中引路菩薩所持幡狀物相關;另在紀念逝者過周年時的齋事中也有剪紙而成的「招魂紙幡」,以及懸掛經堂樑上的「疏」(其形也類似於幡)。 瑞昌剪紙
瑞昌民間剪紙源遠流長,據有關學者從多方面考證,一致的認為是起源於我國的漢代,當「紙」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剪」的藝術早已存在,只不過是表現為剪帛、剪錦、剪金屬、箔等裝飾物罷了,當紙在瑞昌一出現的時候,瑞昌的民間剪紙也就應運而生了,距今應該有1900年的漫長歷史了。
民間剪紙藝術屬於即逝藝術,之所以能流傳,沿革如此漫長的時間,主要是依靠「傳承」來達到的,即上輩人通過言教手教,把一些民俗文化觀念和剪紙中的藝術符號(即紋樣)以及自己在剪紙創作中的創新和體驗傳給下一代,這個下一代也可能是自己家的,也可能是別人家的,不計報酬,完全開放地一代又一代地不斷向下傳遞,從而傳承、整合、發展、沿革至今天。其傳承的管道是通過農村勞動婦女來完成的。
作為民間藝術的瑞昌剪紙,之所以能夠伴隨著人類存在幾千年而沒有消亡,一直沿革至今天,主要是有賴於各種民俗的支撐。以及瑞昌廣大農村的社會崇尚。瑞昌歷來素有「三里一鄉風、五里一人情」之稱。因而瑞昌剪紙自古以來則一直被廣大的勞苦大眾視如藝術珍寶,長期用來表示他們「祈事禳災、祈福增壽、祈求富貴」等美好希求,並以此來表示對節日的慶祝、對宗祖的崇敬、對婚嫁壽誕的美好祝願、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悼念、對未來理想的追求等等。可見其涉及面廣、應用量大,早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領域,內涵極其豐富多彩。其大量應用是隨著各種民間習俗展開的。
一、年節習俗:過年,即陰歷春節及民間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節日。大量的節日喜慶活動導致了民間剪紙的廣泛應用。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廳堂居室剪紙拉花。大部分人家通過應用「梅蘭竹菊、蓮藕荷花、金雞報曉、魚躍龍門」等剪紙圖案,以示預祝新年吉祥、辦事如意、年年有餘、四季平安迎春納福等美好願望。
二、婚嫁習俗:按瑞昌舊時的婚嫁習俗,提親前媒人必然會找機會首先讓女方向男方顯露剪紙綉花的才藝。相中後,女方則會主動向男方贈予一雙巧奪天工的綉花襪墊或布涼鞋,作為愛情信物。在瑞昌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好曲燒好酒,好米鍛好粑、求親要巧姐,玲朧會剪花」。婚嫁中一般常用的剪紙綉花內容有「蝴蝶戲金瓜,喜鵲采梅、牛郎織女、龍鳳呈祥、鴛鴦戲水、觀音送子、金童玉女、榴開百子」等等紋樣,祈求百年好合、白頭偕老、早生貴子、多子多福。
三、壽誕習俗:慶祝壽誕在瑞昌一直非常流行,一個人自從呱呱墜地時就開始了,先是慶出生、慶滿月、慶周歲、慶十歲,然後從慶三十大壽以後,每十歲一大慶。每逢壽慶活動,「壽星」的衣、帽、鞋、壽堂、壽帳等,全靠剪紙作品進行裝飾。其主要的剪紙綉花內容為麒麟送子、 鶴同春、松鶴延年、壽比南山、長命富貴、福壽雙全等等。
四、喪葬習俗。老人的逝世,在瑞昌的習俗中屬於「白喜事」。辦這種喜事的涉及面不小,不僅牽動全村全族,往往還會驚動三親六眷及生前好友。辦理葬事的有關靈堂布置、靈屋仙鶴的製作,亡人的衣帽以及多種象徵性的陪葬品等等,均促成了剪紙作品的大量應用。
五、巫術習俗:在瑞昌的歷史上,也曾經是一個巫術盛行的地方,巫術活動一直延續至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中期。巫術活動是針對各種大的疾病而行的,其根本原因是由於過去的醫學不發達所致。巫師事先吩咐藝人用紙剪些「紙人、紙船天車」或「中馗捉鬼、上山老虎、獅子扒球、天花娘娘」等等,然後,便通過巫師一邊念咒,一邊藉助有關的剪紙作品進行要術,從而以達到所謂的為病災者驅邪治病、化凶為吉。
六、農事習俗:在諸多的農事中,一般都屬純生產活動,然而瑞昌卻有兩項活動與剪紙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一,每逢採摘新茶的季節,家家戶戶的女性村民幾乎全部上山採茶,這一天,她們將著力的打扮自己,用親手精製的各種剪紙綉花服飾進行「全副武裝」。對於這種強度不大的體力勞動,村姑們當作一種難得的社交和娛樂機會,相互盡情的交談、嬉戲及對歌賽歌。此時如有男人路過,她們就會用歌或笑來進行「挑釁」並著意顯露自己最漂亮的一面,以便取得男人們的贊賞。
其二是插秧,瑞昌有句習俗語:「大人望插秧,小孩望過年」,可見插田在農民心中的份量。插田在農村中採用互助的辦法,與採茶略同,只不過這是男人的事。此時如有女性村民路過,男人們則會用插秧號子來取笑嬉罵她們。開秧們的時候,必須在田邊插上若干束剪紙小花以示慶祝。
在瑞昌,「手藝」是被人們普遍尊重的,而剪紙藝人的手藝又不與金錢掛鉤,因而剪紙藝人的享譽更加非比一般,倍受人們的愛戴。正因為如此在廣大農村,剪紙和綉花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未婚姑娘的「必修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農村婚配中有一條不成文的習慣,男家擇偶一般有兩條標准,一是粗工,二是細工,粗工是指女性必須有健康的體魄,可以干農活。另外一條細工則是善於剪紙綉花,人們把這個作為考核青年女性智商高不高的標准。否則,只能算作次等姑娘,而次等姑娘是不可能嫁到一個好的婆家,不可能選擇到一個好的丈夫的。這些,也是瑞昌民間剪紙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正因為剪紙這一手藝的傳承是產生在各個家庭,又是個體進行,因而,它不存在譜系,也無據可查。
剪紙藝人經常使用的紙是沒有特殊規定的,一般作為刺綉或其它手藝底花用的剪紙多半用簿一點的紙,舊社會用於記帳的帳本紙使用較為常見。但直接用於慶典及多種祭祀、喪葬等活動的剪紙作品,則根據需要一般在黑色紙、紅色紙、白色紙、藍色紙當中任意選用。
剪的工具方面有兩種情況,一是普通女性剪紙藝人,她們只用一把普通的剪刀就行,但男性的專業扎師使用的刀則不盡相同,他們一般都會叫鐵匠製作幾種鏨子,它類似木刻刀中的園口刀和三角刀,只是靠敲打來把花樣鏤出來。
邳縣剪紙
江蘇省徐州地區流行的剪紙,以邳縣的最見特色。其種類有二,刻紙為彩色門箋,多用蠟光紙拼色;剪紙除走方藝人的鞋花外,多為窗花。窗花題材有勞動場面、家禽牛羊、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壽桃、花卉魚蟲、龍鳳等。
高密剪紙
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銅寫料最具特色,溶匯了繪、刻、寫的技法,使作品蒼勁右拙、金碧輝煌。佛山剪紙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築、傢具雕刻的底稿,後又用於室內裝飾。貼在門楣、柱枋上,也用於祭禮、扎作、花錢、炮竹等裝飾。
台江剪紙
貴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紙。以衣袖花、圍腰花、帽花等刺綉底樣為多。其圖案題材雖也有龍鳳、牡丹等,但與漢族的花樣風格大異。尤其是衣袖花以針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見細的特色。
灤州布影
有二層涵義。一指河北灤縣的皮影,據傳興於明初,但最早文獻記載僅見清嘉慶年的《灤州志》。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稱「樂亭影」可能因唱腔為「樂亭調」而呼之。一指山東皮影。山東皮影據傳也從河北傳入,唱腔多為柳琴調。其刻工粗獷,敷色古雅,所演劇目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歷史故事。
安塞剪紙
陝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帶流傳的剪紙。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門畫、炕圍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吉祥如意的題材很多,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
隴東剪紙
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東部的正寧、寧縣、合水、慶陽、華池、環縣等地剪紙較為古樸雅拙;中部西峰、鎮原一帶風格秀麗工整;西部涇河上游的平涼、涇川、崇信、華亭、庄浪一帶風格較為簡潔明快。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櫃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綉用的底樣等。
浮山剪紙
山西的浮山有「剪紙之鄉」的美稱。其剪紙遍布全縣並流行於晉南一帶。其形式有窗花、禮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個月「橋花」串連起來,用於兒童生日慶賀。浮山剪紙廣泛用於生活中的服飾、枕頭、兜肚、遮裙、錢包、鞋帽、手帕的刺綉底樣,以及喪葬、祭禮、祈禱所需的紙幡、金銀山、橋馬人物、斗旗等。還用於農家門簾、桌圍、椅搭、蓋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貼圖案。
濱州剪紙
山東省魯北惠民地區流行的剪紙。多為窗花或刺綉底樣。風格上較膠東的粗獷些。其剪紙中以對稱(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代表性的剪紙作者有趙秋春、趙恆英、任成英、張玉針、張金娥等。
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相傳已有兩百年歷史。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紙
江蘇南京的紙,據史載明代已流行於民間。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稱於世。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都在箱、櫃、被、枕等嫁妝上綴以用大紅紙剪的各種喜花。其圖案題材則根據需要和特定的剪紙外形,填滿花葉等吉祥紋樣。可謂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特色。斗香花的題材則有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紋樣、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桔黃、淡黃、黑等七色蠟光紙組成,有十分強烈的效果。南京剪紙除斗香花和門箋是刀刻外,多數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山西剪紙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朴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朴、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廣靈窗花」為代表。「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艷麗而著稱。它的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他們以簡單的工具,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在短短幾分鍾內就能龍飛鳳舞地刻制出許多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這樣既能使塗上的顏色鮮艷水靈,又能保證剪紙存放較長時間。廣靈剪紙以其精湛的技藝贏得了聲譽,現已銷行到法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成為海外友人珍愛的藝術品。
人們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樹。那麼,我們說這剪刀下的藝術便是常青樹上的花和果。民間剪紙紮根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土生土長,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
楊柳青
歷史悠久的楊柳青剪紙向其他美術品類借鑒表現形式豐富自己。比如這些年興起的國畫形式的剪紙有中堂、條幅、橫批、通案、扇面等;內容有花鳥、草蟲、人物、山水、臉譜等,還有美術家參與創作的剪紙。其類似年畫又不失剪紙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穎。特別是在傳統年畫的風俗日漸衰落之際,剪紙藝人便將百姓喜聞樂見的楊柳青年畫圖樣刻成剪紙,如門神、缸魚、嬰戲娃娃等。傳統年畫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紙後,這種藝術形式不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愛。楊柳青人綉花的「花樣子」都是來自於剪紙圖案。
這些花樣子有門簾、窗簾、牆布(牆圍子)、枕套等,還有用於服飾,兒童戴的花兜兜,俗語稱「供花」,也有人在祝壽的壽面、壽桃上用福壽等前紙覆蓋,俗稱「飯花」等。幾十年前,楊柳青高家花樣子遠近聞名,人稱「高花樣子」。
慶陽民間
慶陽民間剪紙工藝的構圖風格豐富活躍,不受任何題材內容的局限,天馬行空,將若干影像有創造性地進行組織,使之連貫、完整。這種平面化取物手法,加強了剪紙的觀賞性、空間性、立體性、結構性。在手工剪紙中,被剪的物體前景、後景在一個平面上出現,影像之間不遮擋,不重疊,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後面的物象,體現出了強大的裝飾風格。
慶陽民間剪紙工藝常見手法:
1.陽刻:以線為主,把造型的線留住,其他部分剪去,並且線線相連,還要把形留住,開以外的剪去,正形。

2、最新的華山旅遊攻略

南湖國旅西安 華山 兵馬俑 延安 壺口瀑布 黃帝陵 運城 雙飛五天 線路行程特色
1、報名時加收1元/人(當地需加收400元/人)即可升級一晚西安超豪華酒店——西安皇城豪門酒店或西安君樂城堡酒店或香格里拉集團西安金花大酒店,贈送酒店內一個豪華自助早餐
2、最佳行程:廣州直飛運城往返,不走回頭路,一次游遍陝西中原至經典景點
3、精彩串連:感受中國最壯觀「壺口瀑布」、瞻仰紅色革命聖地「延安」、世界八大奇跡「兵馬俑」,五嶽之西嶽「華山」、華夏寶庫「陝西歷史博物館」
4、特別安排:永興坊品美食、感受民俗,一站吃遍陝西味
地道民俗:回民小吃街品美食、淘玩意,感受古都的民俗文化與現代風貌
5、贈送項目願您的旅程,常有我們相伴,體驗更多的美妙與精彩!為給予遊客一個貼心愉悅的旅程,我社特別安排如下增值服務禮遇: ●貼心禮:旅途中向每位客人贈送每天1支飲用水 ●驚喜禮:旅途中安排互動游戲,活躍團隊氣氛,給答對問題的客人贈送一份小禮品 ●歡送餐:行程中設一個歡送餐答謝客人,餐標升級,30元/位,每桌贈送2瓶汽水 ●生日禮:旅途中向生日的客人傳達生日祝福,贈送生日卡 ●驚喜連連:贈送精美工藝剪紙,華山登山手套

3、傳統的民間剪紙,主要用於(),()的剪紙最為馳名?

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扎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綉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窗花
用於在貼窗戶上作裝飾的剪紙。以北方為普遍,北方農家窗戶多是木格窗,有豎格、方格或帶有幾何形花格,上面張糊一層潔白的「皮紙」,逢年過節便更換窗紙並貼上新窗花,以示除舊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裝飾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團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適合花樣,如動物、花草、人物,還有連續成套的戲文或傳說故事窗花。總之適應不同形狀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種布置較特別,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東民間稱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慶時裝點各種器物用呂和室內陳設用的剪紙。一般是將剪紙擺襯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貼在梳妝鏡上。喜花圖案題材多是強調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寓意。色彩為大紅。外形樣式有圓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種吉祥的紋樣如龍鳳、鴛鴦、喜鵲、花草、牡丹等。構圖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禮花
擺附在糕餅、壽面、雞蛋等禮品上的剪紙。在廣東潮州一帶稱作「糕餅花」、「果花」,浙江平陽一帶稱作「圈盆花」。禮花題材多取吉祥喜氣的圖案。在山東為慶賀生子的「喜蛋」上貼剪紙,或將蛋染紅露出白色花紋。在福建農村互相饋贈壽禮用烏龜圖案以象徵長壽。有龜形糕餅,也有龜形剪紙。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綉底樣的剪紙。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團花或小散花,綉於鞋頭,稱「鞋頭花」,二是適合著鞋面的形狀剪成月牙形,稱「鞋頭花」,三是由鞋頭花的兩端延伸而至鞋幫,稱「鞋幫花」。另外還有一種「鞋底花」,舊時多用於「壽鞋」。或綉於布襪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題材有花草、小鳥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開而不鏤空,此稱「暗刀」,是綉花時套針換色的依據所在。

▲門箋
又稱「掛箋」、「吊錢」、「紅箋」、「喜箋」「門彩」、「齋牒」。一般用於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樑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多以紅紙刻成,也有其它顏色的或套色的。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餘」、「風調雨順」、「金玉滿堂」、「喜鵲登梅」、「福、祿、壽、喜、財」、「五業興旺」等。張貼時或一張一字、或一張一個內容,成套懸掛,一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印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邪之意。

▲斗香花
一種套色剪紙,多用於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動時的裝飾用,舊時祭祀總要燒香,一般香作細條狀,叫「線香」;也有粗條狀並盤繞成各種花紋,其紋如篆字,舊稱「香篆」。這種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並有竹簽支撐。在底座和撐架上便裝點著彩色的剪紙,稱「斗香花」。斗香花題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壽星)等吉祥圖案。多以蠟光紙刻制,每套十張左右。

▲剪紙團花
剪紙的一種布局格式。呈圓形花樣、四面均齊。這種裝飾格式在剪紙中尤能顯示其優異性,由於紙張可折疊,如對角折疊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便可剪出四面均齊的團花。我國最早的剪紙實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時期剪紙,即為團花格式,如「對鳥團花」、「對猴團花」、「八角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菊花紋團花」。可見團花格式是剪紙中最為古老的格式。

▲剪紙旗幡
用於民俗活動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紙。如民間重陽節時,以色紙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陽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舊俗,如有病人,巫者執剪紙龍虎旗驅邪消災。在喪禮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紙剪成。剪紙花幡與佛教中引路菩薩所持幡狀物相關;另在紀念逝者過周年時的齋事中也有剪紙而成的「招魂紙幡」,以及懸掛經堂樑上的「疏」(其形也類似於幡)。

各地剪紙薈萃

▲邳縣剪紙
江蘇省徐州地區流行的剪紙,以邳縣的最見特色。其種類有二,刻紙為彩色門箋,多用蠟光紙拼色;剪紙除走方藝人的鞋花外,多為窗花。窗花題材有勞動場面、家禽牛羊、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壽桃、花卉魚蟲、龍鳳等。

▲高密剪紙
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銅寫料最具特色,溶匯了繪、刻、寫的技法,使作品蒼勁右拙、金碧輝煌。佛山剪紙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築、傢具雕刻的底稿,後又用於室內裝飾。貼在門楣、柱枋上,也用於祭禮、扎作、花錢、炮竹等裝飾。

▲台江剪紙
貴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紙。以衣袖花、圍腰花、帽花等刺綉底樣為多。其圖案題材雖也有龍鳳、牡丹等,但與漢族的花樣風格大異。尤其是衣袖花以針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見細的特色。

▲灤州布影
有二層涵義。一指河北灤縣的皮影,據傳興於明初,但最早文獻記載僅見清嘉慶年的《灤州志》。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稱「樂亭影」可能因唱腔為「樂亭調」而呼之。一指山東皮影。山東皮影據傳也從河北傳入,唱腔多為柳琴調。其刻工粗獷,敷色古雅,所演劇目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歷史故事。

▲安塞剪紙
陝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帶流傳的剪紙。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門畫、炕圍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吉祥如意的題材很多,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

▲隴東剪紙
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東部的正寧、寧縣、合水、慶陽、華池、環縣等地剪紙較為古樸雅拙;中部西峰、鎮原一帶風格秀麗工整;西部涇河上游的平涼、涇川、崇信、華亭、庄浪一帶風格較為簡潔明快。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櫃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綉用的底樣等。

▲浮山剪紙
山西的浮山有「剪紙之鄉」的美稱。其剪紙遍布全縣並流行於晉南一帶。其形式有窗花、禮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個月「橋花」串連起來,用於兒童生日慶賀。浮山剪紙廣泛用於生活中的服飾、枕頭、兜肚、遮裙、錢包、鞋帽、手帕的刺綉底樣,以及喪葬、祭禮、祈禱所需的紙幡、金銀山、橋馬人物、斗旗等。還用於農家門簾、桌圍、椅搭、蓋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貼圖案。

▲濱州剪紙
山東省魯北惠民地區流行的剪紙。多為窗花或刺綉底樣。風格上較膠東的粗獷些。其剪紙中以對稱(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現在代表性的剪紙作者有趙秋春、趙恆英、任成英、張玉針、張金娥等。

▲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相傳已有兩百年歷史。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紙
江蘇南京的紙,據史載明代已流行於民間。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稱於世。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都在箱、櫃、被、枕等嫁妝上綴以用大紅紙剪的各種喜花。其圖案題材則根據需要和特定的剪紙外形,填滿花葉等吉祥紋樣。可謂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特色。斗香花的題材則有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紋樣、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桔黃、淡黃、黑等七色蠟光紙組成,有十分強烈的效果。南京剪紙除斗香花和門箋是刀刻外,多數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參考資料:http://www.sgsg.com.cn/life/ss/ys/200508/22867.html

民間剪紙主要用於哪兩個方面的最著名?
有二層涵義。一指河北灤縣的皮影,據傳興於明初,但最早文獻記載僅見清嘉慶年的《灤州志》。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稱「樂亭影」可能因唱腔為「樂亭調」而呼之。一指山東皮影。山東皮影據傳也從河北傳入,唱腔多為柳琴調。其刻工粗獷,敷色古雅,所演劇目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歷史故事。

▲安塞剪紙
陝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帶流傳的剪紙。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門畫、炕圍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吉祥如意的題材很多,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

▲隴東剪紙
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東部的正寧、寧縣、合水、慶陽、華池、環縣等地剪紙較為古樸雅拙;中部西峰、鎮原一帶風格秀麗工整;西部涇河上游的平涼、涇川、崇信、華亭、庄浪一帶風格較為簡潔明快。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櫃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綉用的底樣等。

▲浮山剪紙
山西的浮山有「剪紙之鄉」的美稱。其剪紙遍布全縣並流行於晉南一帶。其形式有窗花、禮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個月「橋花」串連起來,用於兒童生日慶賀。浮山剪紙廣泛用於生活中的服飾、枕頭、兜肚、遮裙、錢包、鞋帽、手帕的刺綉底樣,以及喪葬、祭禮、祈禱所需的紙幡、金銀山、橋馬人物、斗旗等。還用於農家門簾、桌圍、椅搭、蓋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貼圖案。

▲濱州剪紙
山東省魯北惠民地區流行的剪紙。多為窗花或刺綉底樣。風格上較膠東的粗獷些。其剪紙中以對稱(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現在代表性的剪紙作者有趙秋春、趙恆英、任成英、張玉針、張金娥等。

▲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相傳已有兩百年歷史。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紙
江蘇南京的紙,據史載明代已流行於民間。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稱於世。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都在箱、櫃、被、枕等嫁妝上綴以用大紅紙剪的各種喜花。其圖案題材則根據需要和特定的剪紙外形,填滿花葉等吉祥紋樣。可謂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特色。斗香花的題材則有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紋樣、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桔黃、淡黃、黑等七色蠟光紙組成,有十分強烈的效果。南京剪紙除斗香花和門箋是刀刻外,多數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三大流派:

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斗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安徽民間剪紙:

安徽的民間剪紙較早地形成了行業性的藝人隊伍,以其藝術商業的雛形狀態替代了民眾普遍的審美創造。

但是,我向來以為匠人型剪紙作品的民間與否主要在於所面向服務的對象。如果是基於勞動者集體審美意識的普遍水準,又依附於民間美術的范疇。反之如果已在迎合貴族階層的閑情逸趣而賣弄絕技的工藝之作,則是與皇宮中僱傭的御用匠人雕龍刻鳳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沒什麼兩樣。安徽的「花匠」多屬於前者,而阜陽的程建禮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程建禮從小喜歡剪花,並跟祖母勤學,靈性極好,起初為村人義務剪花,後來把技藝作為謀生手段,挑起花擔周遊江湖,練出一身好手藝,口中唱著花歌,手中剪著婦女們點的花樣。對於他來說,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經營構圖,達到胸有成竹才開始動手。任何形狀的紙片之中都已蘊藏著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輕叩它的靈性之門。

「三叉口」一幅尤其如此。概括的外形輪廊像是天然而成的幾筆正在浸化著有濃墨,而略用心計剪出兩只相對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畫眼」,也點准「戲眼」——黑暗中,兩個互相搜尋著的人警覺的眼睛。

揚州民間剪紙:

揚州是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隋唐時期,人們就把剪紙作為一種樂趣,點綴和美化生活。說起來,這和隋煬帝楊廣有一定關系。楊廣當皇帝後,從大業元年(605年)開始營建揚州,至邗溝修竣,運河通航,便在這里大興土木,廣築離宮別館。他三下揚州,恣意游樂。

在揚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國各地的奇花異卉,寶獸珍禽,他每當夜間和宮女們游園,不張燈火,令人捕捉許多螢火蟲送來,螢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晝。到了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煬帝游興不減,卻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並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艷麗景色,以賞心悅目。這種「螢苑」、「剪樂」,同那「迷樓」、「龍舟」一樣,反映了隋煬帝奢侈荒唐的罪惡生活,但從剪綵為花這個側面來看,卻說明揚州剪紙的源遠流長。

在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相觀以為樂。唐詩人李商隱所寫「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之句,稱贊了剪紙之美為人們所喜愛。那時的剪紙還是具有迷信色彩。揚州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就是用於祭奠鬼神的。大詩人杜甫在《彭衙行》詩中寫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之句,就是這種民情風俗的反映。1980年春,揚州各界迎接「鑒真大師像」回故鄉「探親」,揚州藝人作了一套《鑒真大和尚》剪紙,趙朴初先生為之寫「憶江南」詞一首,中有「明月滿城歌過海,神工剪紙與招魂」之句,愛引了千年風俗,以神來之筆,表達了故鄉故國親人對鑒真大師懷念之情。

唐代造紙業興盛,揚州有較大的造紙作坊,唐宋時已大量生產質量很高的貢紙。作為雄厚的物質條件,也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揚州自古多奇花異卉,唐宋以來歷代揚州的文章太守、詩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裝飾風雅,演出許多的事,寫下多少名篇。這對剪紙表現的題材,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揚州剪紙向以花卉為主,確是千年傳統的一個重要體現。

民間藝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揚州的民間刺綉就和剪紙有不解之緣。刺綉的圖案先畫出底樣,剪成紙型,再粘貼在面料上,進行刺綉。這種方法在揚州延續了很久,直到現在民間刺綉還有沿用此法的。刺綉又叫綉花,以前揚州人一直稱剪紙藝人為「剪花樣子的」,就緣於這兩種藝術的密切關系。

清代揚州,由於江淮鹽業的發展,帶來城市的繁榮。鹽商巨賈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還講究穿戴。居室之內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袱香囊、絹帕筆袋,都以綉花為美。至於結婚做壽、年節喜慶,所用綉品花樣更多。這些綉品以剪紙為底樣。剪紙藝人用一把剪刀,幾張素紙,憑著心靈手巧,剪出生動活潑、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樣,因而揚州城內賴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頗多。據傳,嘉、道年間,著名藝人包鈞就以一剪之巧而聲名遠揚。在包鈞的剪下,花、鳥、魚、蝶無不神形兼備,引人入勝,因有「神剪」之譽。時人對他的剪藝甚為贊賞,給以「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的高度評價。

http://www.wenyi.com/art/

4、剪紙藝術

中國
祁縣的剪紙藝術
祁縣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盆地,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有著文化藝術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素有「剪紙之鄉」的美稱。祁縣民間剪紙不僅品種繁多、內容豐富,而且構思巧妙、寓意深刻,人物花草、民情風俗、鳥獸魚蟲,無其不有。無論是歲時節令、居住、服飾,還是誕生、成年、婚葬、壽筵,到處都能看到五彩繽紛的剪紙,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鄉土氣息。

剪紙的發展

祁縣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修建的漢司徒王允祠堂,隔扇、壁飾就出現了金薄片、陶片、木片鏤空雕刻的類似剪紙的圖案。至唐武德三年(620年),民間巧手將雕刻技藝的鏤空雕發展演變為剪紙,逐步流傳開來。其實剪紙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史記·晉世家》中記載有「剪桐封弟」的典故。相傳周成王小時候,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玩耍時,把一片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形狀,對叔虞說:「我就用這個來分封你吧。」幾天後,周公請求成王選擇吉日封叔虞為諸侯,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周公道:「天子無戲言,天子說出的話,史官要如實記載它,樂工要唱誦它,士大夫要傳揚它。」於是,周成王把唐封給了叔虞。叔虞日後被稱為唐叔虞。公元前2世紀,古人發明了紙,於是開始有剪紙出現。由於有這樣一段富有吉祥意義的典故,剪紙從一開始便作為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逐漸流傳開來。
在唐、宋時期,剪紙已作為一種吉祥喜慶的飾物在民間廣為流傳。清朝中期以後,祁縣剪紙作為民間裝飾的工藝品之一才真正繁榮起來。當時正是晉商繁盛時期,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民間工藝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剪紙作為一門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祁縣剪紙像開放在山野間的小花一樣默默地植根於廣大農村,「芝蘭生於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它作為一種裝飾品、吉祥物,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剪紙的素材

作為民間工藝的剪紙,其素材多源於人們生產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形象材料,有寓意吉祥的花、鳥、魚、獸,有流傳久遠的神話故事、戲曲人物和民俗故事等。祁縣剪紙題材廣泛,往往與當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而且於朴實中傳神,造型獨特、構思巧妙,使人回味無窮。根據其表現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六類:
1.以人們喜愛的飛禽走獸、花卉瓜果反映人們求取吉祥、祈盼幸福的美好願望。如在祁縣一帶常見的十二生肖是很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每一幅都惟妙惟肖、玲瓏剔透、各具特色。「豬」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很醜陋的動物,但經過剪紙藝人的藝術加工後,胖胖的小豬變得活靈活現、憨厚淳樸,十分可愛。「喜鵲登梅」,以鵲象徵「喜」,「梅」取諧音「眉」,表達一種吉祥的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門。千百年來,喜鵲被我國人民稱為報喜鳥,如果聽到門前樹上喜鵲的叫聲,那麼將會有親戚到來。「梅蘭竹菊」為花中「四君子」,人們經常借梅之傲骨、蘭之清雅、竹之有節、菊之高尚來比喻君子的高風亮節。又如在農村廣為流行的「四果圖」,是以石榴、桃、香元、佛手四幅為一組,以石榴象徵多子,以桃象徵多壽,佛手諧音「福」,比喻多福,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

2.以「福祿壽喜」等為主題表達人們希望富貴長壽的願望。「福祿壽喜」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具有吉祥意義的漢字,人們認為福祿壽三星齊聚才是沒有缺憾的人生,有福有祿有壽才能稱之為喜。這類主題大多採用漢字藝術,同時周圍以各種與之相諧音的吉祥動、植物作陪襯,如表達「壽」,人們通常以中國傳統書法「壽」字為中心構圖,再圍繞與壽有關的吉祥物,比如松、柏、桃、鶴、鹿、靈芝、佛手、綬鳥等,形成獨具特色的剪紙藝術。如「祿」以人物造型老壽星隱含漢字「祿」,同時把葫蘆等象徵福祿的吉祥物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禧」字周圍配有蓮花、石榴、佛手,構思精巧、寓義深刻、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3.大多數的老百姓在剪紙過程中,往往還寄託著自己對家庭生活富裕安康的美好願望。如民間剪紙「金玉滿堂」,其實剪的就是兩條魚,「金魚」與「金玉」讀音相同,池塘的「塘」字與堂屋的「堂」字讀音也相同,民間以諧音取其意,便是金玉滿堂,期望家中堆金積玉,富貴榮華。又如民間剪紙「連年有餘」,人們喜歡把蓮花和魚剪在一塊,「蓮」取諧音連,「魚」取諧音余,象徵豐衣足食、家有餘糧;其它還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藝術品。
4.以家庭和諧興旺、子孫綿延為主題。家族興旺是人們永恆的追求和希望,祁縣剪紙藝人常常把自然界的動、植物人格化,通過其諧音,反映當地人們的民俗、信仰、生活習俗,如過去人們喜愛的「蓮生貴子」,以蓮花的「蓮」取諧音「連」,反映人們求子的心理以及多子多福的願望。又如過生日、滿月要在門楣上貼一幅剪紙,以示祝賀,其外型為一對「葫蘆」,中間剪出一些花紋,細看像一個活潑可愛的娃娃,一是祝其健康成長,二是葫蘆蔓長,寓意瓜瓞延綿,子孫眾多,家族興旺發達。另外還有水仙、蘭花、葡萄以及「麒麟送子」等,都是常見的題材。
5.以趨吉避邪為題材,希冀獲得精神上的安慰。春天,萬物復甦,毒蟲一類也四處活動,為免受其害,祁縣一帶傳統習俗要在五月端午節剪「五毒圖」、神牛、老虎,並貼於門上,希望除魔避邪。
6.一些流傳廣泛的歷史人物、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典故也是剪紙的優秀素材。如老鼠娶親、劉海戲金蟾等。老鼠娶親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剪紙內容,老鼠娶親的故事據清俞越《茶室叢鈔》:老鼠生了個女兒,它的父母非常喜愛它,要把它嫁給一個有權有勢的女婿。它們認為太陽高高懸在空中,應該是世界上最高貴的了,就求太陽作它們的女婿。太陽說不行,後來又找到烏雲、風、牆,最後找到貓,貓一聽很是高興,說好當晚娶親。這天正是正月二十四日,當花轎抬著新娘還沒來得及下轎結拜時,老貓一口先把新娘吃掉了。其實,春天正是老鼠繁殖的季節,故正月里要舉行一次捕鼠的集體行動,稱為填倉節,每到正月二十五日的前夜,百姓們誘鼠出洞,放貓擒拿老鼠,以保護填好糧米的倉房。剪紙老鼠娶親巧妙地把這一傳說故事、民間習俗生動活潑地表現了出來。「劉海戲金蟾」中的「劉海」是傳說中的招財童子,民間流傳有「劉海戲金蟾,步步撒金錢」的說法。所有這些都極為明顯地體現了人們希望家庭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
隨著剪紙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更新,一些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紀念意義的人和物作為剪紙的新素材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如毛主席頭像、奧運福娃等。除此之外,祁縣剪紙還有臉譜、八仙、男耕女織等上百個品種。它構思精巧,創意獨特,風格各具特色,使人回味無窮。

剪紙的特色

祁縣地處山西腹地,是漢民族聚居區,剪紙作品集中傳達了漢民族的民風習俗。總體來說,祁縣剪紙多為單色剪紙,且具有粗獷、簡練、質朴的特點。明清時期,祁縣商業發達,為晉商富庶之地,南來北往的商人匯聚於此,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民族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民間工藝的發展和交流,所以祁縣的剪紙特點又兼南北風格,集南方的婉約典雅、纖細繁密和北方的純朴粗獷合而為一,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祁縣剪紙最有代表性的是「蟈蟈戲白菜」,這副作品剪於上世紀50年代,由祁縣72歲高齡的暢庵貞老人所剪,線條細膩、栩栩如生,就連蟈蟈後腿上的細毛毛都一根一根地剪了出來。而且她的剪紙有一個特點,即剪紙上用針扎有許多小眼,貼到窗戶上,夜裡透過燈光的照射,好像許多小珍珠。這幅作品現在祁縣民俗博物館展出。

剪紙的用途

剪紙最大的用途便是作為窗花,帶給人們吉祥喜慶的氣氛,但窗花只是剪紙用途的一項,剪紙的用途還有很多,如婚喪嫁娶,為長者祝壽,給小孩過滿月,過生日,家家戶戶都要按照傳統習俗進行剪紙。誰家辦喜事了,臉盆上、箱櫃上到處貼滿漂亮的喜字剪紙裝飾品,通常還有「麒麟送子」、「鴛鴦戲水」、「龍鳳呈祥」、「鳳戲牡丹」、「龍戲珠」、「魚戲蓮」、「如意石榴」等喜慶祝福的剪紙,簡單活潑的藝術形式會給新房增添濃濃的喜慶氣氛。
在民間喪葬禮儀中也會經常見到剪紙作品,老人去逝後用的歲歲紙、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幡子都是很好的剪紙藝術品。
剪紙還用於給各種刺綉作品做底樣,如過去為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常常做虎頭鞋,上面綉有虎頭、花卉等各色各樣的圖案;又如枕頭的兩端以及荷包上的吉祥圖案,往往由民間剪紙藝人先剪出底樣,再由心靈手巧的媳婦精心地綉出來,甚至扎鞋墊也先用剪紙做好底樣。
過大年的時候,家家在門前或院內懸掛輝紙,在輝紙腿上,人們也都會剪上形形色色的吉祥圖案,這是剪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居住習俗的變化,剪紙藝術不斷創新,出現了許多適應現代居住環境的新型的剪紙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的歡迎,他們用剪紙裝點居室,增加品位。剪紙還走進專賣店,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產業。越來越多的剪紙藝人把傳統民間藝術融入到現代藝術中,剪紙結合現代美術理念已應用於現代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動畫設計等領域。
剪紙是民族文化藝術中一枝絢麗的奇葩,是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剪紙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適應了時代的發展,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濃郁的地方風情、純朴的藝術形式在民族的藝術長河中不斷發展著,始終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

5、剪紙藝術

民間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是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剪紙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餘年的剪紙作品(對馬團花、對猴團花)。在後來也可通過染纈、華勝、吉州窯和定窯的裝飾圖案、皮影、藍印花布、小品刺綉、繪畫作品中見其略影。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在民俗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現了專業民間剪紙藝人。民間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

【民間剪紙的歷史】
[編輯本段]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剪紙的主要材料是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過去一直公認造紙術是蔡倫於公元105年前後發明的。後來陝西省扶風縣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專家們認為紙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要提前到兩漢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時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結論最後怎麼定,在紙發明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剪紙。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於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

文物記載
[編輯本段]

戰國(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② 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 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 南北朝對馬團花、南北朝對猴團花、南北朝金銀團花、南北朝菊花團花、南北朝八用形團花。

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它工藝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人勝」剪紙。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圖案是鏤空花樣。
③自漢至唐現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河南省鄭州出土的唐代金銀平脫鏡(直徑36.2cm)
④現藏於日本正倉院唐代的「人勝」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長沙出土的漢代金箔刻花圖樣。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

宋代關於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在南宋時期,已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製作的。

宋代剪紙用於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後仿染而呈現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

明代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
剪紙流傳下來的很少,北京故宮博物院坤寧宮,室內頂棚和宮室兩旁過道壁間均用白紙襯托出黑色龍鳳雙喜的剪紙圖樣。

史料記載
[編輯本段]

唐朝

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唐代詩人李商隱《人曰》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也是寫此。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南宋

周密所著《志雅堂詩雜鈔》中寫有:「舊都天銜,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又中原有餘承志者,每剪諸家書字,畢專門。其後有少年能於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極精工。」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剪紙藝人有姓名可考的,除上面提到的余承志外,還訂林文輝。廣州建德縣志雲:「林文輝,字綱齊,剪紙為字,飛動如龍蛇,點差不差毫發,室人裝璜成軸,易薪米以自給,人稱之曰剪」楊誠齊集子里,也曾提到一位「剪字道人」,說他「取義山經年別遠公詩,用青紙剪字,什米元章體逼真」。

【用途分類】
[編輯本段]

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扎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綉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窗花

用於在貼窗戶上作裝飾的剪紙。以北方為普遍,北方農家窗戶多是木格窗,有豎格、方格或帶有幾何形花格,上面張糊一層潔白的「皮紙」,逢年過節便更換窗紙並貼上新窗花,以示除舊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裝飾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團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適合花樣,如動物、花草、人物,還有連續成套的戲文或傳說故事窗花。總之適應不同形狀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種布置較特別,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東民間稱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慶時裝點各種器物用品和室內陳設用的剪紙。一般是將剪紙擺襯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貼在梳妝鏡上。喜花圖案題材多是強調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寓意。色彩為大紅。外形樣式有圓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種吉祥的紋樣如龍鳳、鴛鴦、喜鵲、花草、牡丹等。構圖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禮花

擺附在糕餅、壽面、雞蛋等禮品上的剪紙。在廣東潮州一帶稱作「糕餅花」、「果花」,浙江平陽一帶稱作「圈盆花」。禮花題材多取吉祥喜氣的圖案。在山東為慶賀生子的「喜蛋」上貼剪紙,或將蛋染紅露出白色花紋。在福建農村互相饋贈壽禮用烏龜圖案以象徵長壽。有龜形糕餅,也有龜形剪紙。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綉底樣的剪紙。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團花或小散花,綉於鞋頭,稱「鞋頭花」,二是適合著鞋面的形狀剪成月牙形,稱「鞋頭花」,三是由鞋頭花的兩端延伸而至鞋幫,稱「鞋幫花」。另外還有一種「鞋底花」,舊時多用於「壽鞋」。或綉於布襪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題材有花草、小鳥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開而不鏤空,此稱「暗刀」,是綉花時套針換色的依據所在。

門箋

又稱「掛箋」、「吊錢」、「紅箋」、「喜箋」「門彩」、「齋牒」。一般用於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樑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多以紅紙刻成,也有其它顏色的或套色的。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餘」、「風調雨順」、「金玉滿堂」、「喜鵲登梅」、「福、祿、壽、喜、財」、「五業興旺」等。張貼時或一張一字、或一張一個內容,成套懸掛,一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印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邪之意。

斗香花

一種套色剪紙,多用於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動時的裝飾用,舊時祭祀總要燒香,一般香作細條狀,叫「線香」;也有粗條狀並盤繞成各種花紋,其紋如篆字,舊稱「香篆」。這種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並有竹簽支撐。在底座和撐架上便裝點著彩色的剪紙,稱「斗香花」。斗香花題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壽星)等吉祥圖案。多以蠟光紙刻制,每套十張左右。

剪紙團花

剪紙的一種布局格式。呈圓形花樣、四面均齊。這種裝飾格式在剪紙中尤能顯示其優異性,由於紙張可折疊,如對角折疊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便可剪出四面均齊的團花。我國最早的剪紙實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時期剪紙,即為團花格式,如「對鳥團花」、「對猴團花」、「八角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菊花紋團花」。可見團花格式是剪紙中最為古老的格式。

剪紙旗幡

用於民俗活動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紙。如民間重陽節時,以色紙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陽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舊俗,如有病人,巫者執剪紙龍虎旗驅邪消災。在喪禮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紙剪成。剪紙花幡與佛教中引路菩薩所持幡狀物相關;另在紀念逝者過周年時的齋事中也有剪紙而成的「招魂紙幡」,以及懸掛經堂樑上的「疏」(其形也類似於幡)。

【各地剪紙薈萃】
[編輯本段]

邳縣剪紙

江蘇省徐州地區流行的剪紙,以邳縣的最見特色。其種類有二,刻紙為彩色門箋,多用蠟光紙拼色;剪紙除走方藝人的鞋花外,多為窗花。窗花題材有勞動場面、家禽牛羊、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壽桃、花卉魚蟲、龍鳳等。

高密剪紙

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銅寫料最具特色,溶匯了繪、刻、寫的技法,使作品蒼勁右拙、金碧輝煌。佛山剪紙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築、傢具雕刻的底稿,後又用於室內裝飾。貼在門楣、柱枋上,也用於祭禮、扎作、花錢、炮竹等裝飾。

台江剪紙

貴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紙。以衣袖花、圍腰花、帽花等刺綉底樣為多。其圖案題材雖也有龍鳳、牡丹等,但與漢族的花樣風格大異。尤其是衣袖花以針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見細的特色。

灤州布影

有二層涵義。一指河北灤縣的皮影,據傳興於明初,但最早文獻記載僅見清嘉慶年的《灤州志》。當地人不稱灤州影而稱「樂亭影」可能因唱腔為「樂亭調」而呼之。一指山東皮影。山東皮影據傳也從河北傳入,唱腔多為柳琴調。其刻工粗獷,敷色古雅,所演劇目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歷史故事。

安塞剪紙

陝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帶流傳的剪紙。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門畫、炕圍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吉祥如意的題材很多,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

隴東剪紙

甘肅省慶陽、平涼兩個地區流傳的剪紙。隴東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誇張。東部的正寧、寧縣、合水、慶陽、華池、環縣等地剪紙較為古樸雅拙;中部西峰、鎮原一帶風格秀麗工整;西部涇河上游的平涼、涇川、崇信、華亭、庄浪一帶風格較為簡潔明快。題材上多飛禽走獸、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櫃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綉用的底樣等。

浮山剪紙

山西的浮山有「剪紙之鄉」的美稱。其剪紙遍布全縣並流行於晉南一帶。其形式有窗花、禮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個月「橋花」串連起來,用於兒童生日慶賀。浮山剪紙廣泛用於生活中的服飾、枕頭、兜肚、遮裙、錢包、鞋帽、手帕的刺綉底樣,以及喪葬、祭禮、祈禱所需的紙幡、金銀山、橋馬人物、斗旗等。還用於農家門簾、桌圍、椅搭、蓋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貼圖案。

濱州剪紙

山東省魯北惠民地區流行的剪紙。多為窗花或刺綉底樣。風格上較膠東的粗獷些。其剪紙中以對稱(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現在代表性的剪紙作者有趙秋春、趙恆英、任成英、張玉針、張金娥等。

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相傳已有兩百年歷史。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紙

江蘇南京的紙,據史載明代已流行於民間。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稱於世。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都在箱、櫃、被、枕等嫁妝上綴以用大紅紙剪的各種喜花。其圖案題材則根據需要和特定的剪紙外形,填滿花葉等吉祥紋樣。可謂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特色。斗香花的題材則有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紋樣、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桔黃、淡黃、黑等七色蠟光紙組成,有十分強烈的效果。南京剪紙除斗香花和門箋是刀刻外,多數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山西剪紙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朴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朴、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廣靈窗花」為代表。

「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艷麗而著稱。它的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他們以簡單的工具,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在短短幾分鍾內就能龍飛鳳舞地刻制出許多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這樣既能使塗上的顏色鮮艷水靈,又能保證剪紙存放較長時間。廣靈剪紙以其精湛的技藝贏得了聲譽,現已銷行到法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成為海外友人珍愛的藝術品。

人們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樹。那麼,我們說這剪刀下的藝術便是常青樹上的花和果。民間剪紙紮根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土生土長,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

6、逆戰2017剪紙武器紀元之光屬性怎麼樣

逆戰2017剪紙武器紀元之光,想了解到關於逆戰2017剪紙武器紀元之光的更多攻略及相關信息嗎,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帶來逆戰2017剪紙武器紀元之光的分享!

逆戰2017剪紙武器紀元之光屬性怎麼樣?逆戰2017剪紙武器紀元之光屬性有哪些?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吧。一起來看看吧。

目前只有剪紙武器紀元之光的外觀圖,看著是不是很有過年的味道,很喜慶,但根據小編推測這應該是武器紀元之光的一款皮膚槍!

7、剪紙大概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它象徵著什麼?有哪些流派?它有哪些代表人物?

剪紙 (paper-cuts) 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的流傳,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據記載,鶴即「玄鳥」,玄鳥是「候鳥」總稱。在民間文化中鹿稱為「候獸」,鶴稱為「候鳥」,鹿鶴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徵。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鹿與鶴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在民間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人力勞動成為生存的保證,擺脫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們永恆的理想。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
祈求生命的觀念為民間剪紙賦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紙的創作者對待富足與幸福,總是懷有著堅定樂觀的信念,綿延不斷的希望,剪紙正是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現。民間剪紙將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種民族事項活動中,來滿足廣大民眾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類的生存,充實人類的生活。在民間剪紙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生產生活的畫面,這些作品有著一個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對主體進行的誇大,大大的魚,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蠶,大大的穀粒等,通過剪紙,人們虛構了美好的形象;來慰藉自己的心靈,來張揚人征服自然的偉大創造力,以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並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們繼續奮斗的勇氣。
主要分為南方派和北方派,南方派代表為湖北沔陽剪紙、廣東佛山剪紙和福建民間剪紙;北方派代表為山西剪紙、蔚縣剪紙、陝西民間剪紙、磁性剪紙和山東民間剪紙。

庫淑蘭(1920~2004年)女: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剪花娘子」她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傑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朱華梅,女: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美術學會河南分會會員,在二十多年的探索創新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作品代表了商城剪紙的優秀品質和獨特的工藝風格。在舞檯布置、居室裝修、禮品設計、婚禮慶賀等生活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李閩:北京人,現定居於蔚縣。剪紙藝術的最新發展者,中國新寫實主義剪紙藝術創始人,河北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剪紙文化產業聯合開發的倡導者,中華剪紙藝術委員會特邀市場策劃人。以市場為標准,開始創作中國新寫實主義剪紙,開創了中國新寫實主義剪紙藝術先河。
王老賞(1890~1951)男,河北省蔚縣南張庄村人,是中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師,也是蔚縣剪紙世術開宗立派的人物。王老賞是他那個時期的蔚縣剪紙藝術的集大成者,蔚縣剪紙藝術在他手裡完全形成了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剪紙藝術品種的獨特風格。鑒於他的藝術成就,在他逝世後的1960年,他仍被接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00年又被授予「20世紀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稱號。同年,中國剪紙研究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20世紀中國剪紙回顧展》上展出了王老賞的作品。被國外雜志評為「中國剪紙第一人」
曹佃祥 (1921~1988) 女:民間藝術家。安塞縣磚窯灣鎮范台村人。自幼喜愛繪畫和剪紙,得到母親和本地名花匠的指教,青年時期就以箱子畫、鍋台畫和優美的剪紙聞名鄉里。

參考資料:
http://baike.haosou.com/doc/2408800-2546694.html#2408800-2546694-12
http://zx.findart.com.cn/10543731-zx.html

8、什麼是水性剪紙,誰知道

新水性剪紙採用PU純色材料,材料0.2毫米,超柔,正面磨砂折光處理,背面鏡面效果,整體材料經靜電吸附處理,在光潔表面、居家運動載體等抹水可長期貼附,不脫落,不退色,百分百干凈整潔,特適合製作婚慶產品,年俗產品,禮品,廣告用品,旅遊產品,裝飾畫,藝術產品等。在DIY創作,肖像剪紙方面使用,更能體現剪紙的藝術美,雕刻刀法。印衫紅水性剪紙比磁材料剪紙,更好切割,更安全,性價比更強,效果更好!
曾經的剪紙
曾經:我們在貼不幹膠剪紙的不好移位,老化不易揭去,留有無法去除的污跡,我們清整時累的苦的報怨的心情一定還記憶憂心。
曾經:貼紙質剪紙動輒弄斷或用很多膠水、膠帶、漿糊,很多長時間,卻難以貼附,我們心裡那個愁的感覺只有心裡最知。
曾經:在不長時間里,年節一過,剪紙也跟著乏黃,完全風化褪色,不忍心而揭去。
曾經:商家的剪紙廣告禮品贈品都在努力尋找一種,既好貼、好揭、易潔、環保、美觀、性化比強、甚至於個性製作、適合大眾推廣且居家消費者的產品。

為了這些,我們都曾經在市場苦苦尋找。而我們在開發水性剪紙解決以上問題。

印衫紅水性剪紙將水性貼附技術與剪紙工藝結合。採用雙面PU材紙,經塑化防水處理,增加植絨特效效果,產品經過防退色測試、保艷性時間測試、張貼耐久性測試、易清理測試等。整體立體感強、喜慶氣氛濃。適合居家裝飾、商務布置、廣告贈品、商務禮品,是一款系環保性、藝術性、喜慶性、廣告性於一體的新型剪紙產品。
印衫紅水性剪紙另一的特色在張貼時,無須膠水、膠帶。無須任何粘體。該剪紙產品張貼時只須在張貼位置上抹上幾滴水露,或用點口水,就可以將剪紙產品牢牢的貼附於任何錶面。並可以方便輕松揭取,揭下反復多次使用,不限表面,不限載體,清理時用清水即可完全融解印跡。輕松去除。徹底解決了剪紙張貼不方便、易斷、不易清潔、留有污跡、立體感不強、喜慶氣氛不濃的難點。

水性剪紙的廣告價值 消費者接受度
剪紙是文化載體,可以完美的體現企業文化價值,每一款剪紙產品都折射出企業的魅力。
方便張貼的水性剪紙更適合家居、門窗、櫃箱,方便清潔滿足了企業辦公布景、營業場所張貼。承載有企業LOGO、名稱、創導意境、廣告詞語的水性剪紙更充分展現產品的廣告效果。

水性剪紙的製作成本
印衫紅水性剪紙性能與普通不幹膠膠力吸附剪紙/門福、紙質外粘膠剪紙/門福、磁力吸附剪紙/門福、靜電吸附剪紙/門福相比具有
1、張貼方便、方便移位、反得貼附、清潔容易、立體美感、不限載體、不限表面、反復使用,適合任何情況下張貼;
2、植絨立體、品質上乘、雙面純紅、美觀喜慶,滿足消費者心裡所須;
3、製作成本低於上述產品,廣告價值完美展現,可以製作窗花、門福、裝飾貼,是不可多得的贈品禮品最佳選擇。

附:其它剪紙的特點
(不幹膠剪紙不易張貼,不能移位、不能反復使用、易老化。揭取難、留有很深的印跡、不能清除;紙質外粘膠須塗上很多的膠水、膠帶來固定,不防水、易破隕、印跡不能清除;磁力或靜力吸附產品,只能貼在特定的表面。磁力只在鐵質產品上有一定的效果,但笨重、單面色;靜力只在玻璃等相當清潔的載體上張貼,透光、檔次低。兩者不易於廣告推廣,成本高)

9、佛山民間剪紙文化

佛山剪紙

佛山剪紙歷史悠久,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從明代起佛山剪紙已有專門行業大量生產,產品銷往省內及中南、西南各省,並遠銷南洋各國。
佛山剪紙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大類。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壁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
古代,剪紙主要用途是節日禮品的裝飾、祭祀裝飾、刺綉雕刻圖樣、產品商標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壁輝煌的特點,多以反映時代生活題材為特色,開創了傳統藝術創新之路,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佛山剪紙,歷史悠久。早在宋、元之間,已成為商品生產,至清代乾隆年間為鼎盛。佛山剪紙藝術,在製作上有剪、刻兩大類,刻紙是在民間剪紙的基礎上,隨著商品生產和群眾的需要而興起的。刻紙利用佛山名特產銅箔和色紙作主要原料,具有色彩豐富、蒼勁豪放等獨特的地方風格。在製作方法上,有材料刻紙、寫料刻紙、純色剪紙三大類,以銅襯料、銅寫料、銅鑿料為最具特色。
銅襯料是用刻刀在銅箔上鏤刻出畫面線條、骨架,然後根據製作設計需要,在背面襯上色紙;銅寫料是繪畫與剪紙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先用刻刀在銅箔上鏤刻出畫面的外輪廓,然後用膠水調粉彩,繪畫畫面。銅鑿料與銅寫料大致相同,其特點是畫面或人物輪廓是用特製的鑿子鑿成一點點凸出的珠子般的線條,空間不需刻通,而是以粉彩繪畫成金輝燦爛、色彩斑斕的畫面。
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勞動群眾所喜愛的,寄寓如意吉祥的花鳥魚獸,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鯉魚」、「孔雀」、「四時瓜果」、「福祿壽全」、「和合二仙」、「六國封相」、「唐明皇游月殿」、「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賽龍舟」等等。銅鑿料的色彩,以粉紅、玫瑰紅、粉藍、紅丹白等為主,和諧奪目。銅襯料的襯色以橙紅、粉紅、槐黃、芥黃、紫、深綠和淺藍為主,畫面鮮艷調和。
佛山剪紙在本地民俗中有著重要地位,無論歲時節日、婚喪嫁娶、壽辰祭祀、交際禮儀,以至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兒童玩具都喜歡用剪紙作裝飾。如春節,家家門楣上都貼上「五福臨門」的橫批,在橫批下帖上五張銅襯料福字箋花錢;大神、祖先、門官、土地、灶君、井神等,在左右上角都插上一對「金花」;過去,佛山有金花行,生意興旺。大神的金花有二層或三層,每層一張銅鑿料剪紙,中間用通木架起,下層大、上層小,富於立體感,金花上還用絨球作裝飾,十分奪目。圖案多以金瓜頂、蓮花座、中是左右招財童子。其他家神所用金花大致相同,祖先神用中號,其它神用小號,也是一至二層不等,婚嫁喜慶,所用禮盒、禮品都用剪紙貼上作裝飾;七月擺七夕時,婦女們用剪紙裝飾果盤、香案、燭台,放貢品的碗也用剪紙蓋頂,姑娘們精心製作的冬瓜燈、芝麻船、柚子等以及各式人物扎作,都少不了用剪紙作裝飾。通常,乞巧節所用的剪紙,也是姑娘們比手藝的項目之一。炮竹包裝用剪紙作裝潢、煙袋、茶籮(盛茶壺用)、米缸、甚至眼鏡盒,人們都喜歡用剪紙作裝飾。
此外,用的較多的是祭祀品。佛山俗例,喪祭要做七個「七」,每個「七」都要焚燒大量的祭品,尤其以「三七」為甚。所燒有金山、銀山、金橋、銀橋、大屋及屋內陳設、衣服鞋等等。這些紙扎品全都貼上剪紙裝飾,如櫃箱面和四角都貼上圖案剪紙,連手帕都用剪紙作圖案。
多彩多姿的佛山民俗,促進了剪紙的發展,而剪紙工藝的發展,使佛山民俗更具地方特色。

與剪紙箱游戲的攻略相關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