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游戲攻略 > 三國演義網頁游戲魏國攻略

三國演義網頁游戲魏國攻略

發布時間:2020-04-08 03:34:20

1、三國演義里魏國所有君主及文臣武將

君主有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

武將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休、曹真、夏侯尚、曹洪、張遼、樂進、於禁、張郃、徐晃、李典、典韋、許褚、高覽、臧霸、呂虔、龐德、文聘、郝昭、王雙、郭淮、諸葛誕、文鴦、陳泰、段煨、司馬師、張允、蔡瑁、曹彰、張綉;

文臣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鍾繇、陳登、王朗、許攸、華歆、崔琰、毛玠、滿寵、蔣干、陳群、陳琳、徐庶(後期)、國淵。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嫡長子,母為武宣皇後卞夫人。

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學說,隨父征戰四方,拜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參與處理政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擊敗政敵曹植,成為魏國世子,平定魏諷之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後,繼任丞相,封為魏王。逼迫漢獻帝禪位,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魏國,年號黃初,定都於洛陽。

採納吏部尚書陳群意見,制定九品官人制,奠定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制度基礎。平定青徐地區割據勢力,完成北方地區統一。對外防禦吳蜀,擊退鮮卑部落,修好匈奴、氐族和羌族,恢復西域的建置制度。

黃初七年(226年6月29日),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謚號皇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2、張遼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馬邑之謀發起者聶壹的後人。

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曾洞察人心而勸降昌豨。

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於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新軍叛亂。勇登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沖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

又率領追兵,大破孫權、凌統、甘寧等人,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

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范。同年,病逝於江都,謚曰剛侯。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3、許褚

許褚(chǔ,見《辭海》)字仲康,譙國譙人(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鎮)。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

年輕時在家鄉聚集了數千戶人家,共同抵禦賊寇。曾有一次因缺糧與賊寇用牛交換糧食,牛到了對方手中後又跑了回來,結果許褚單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賊寇大驚,不敢要牛就走了。從此淮、汝、陳、梁之地,聽到許褚之名都感到畏懼。

後追隨曹操,自典韋戰死之後,主要負責曹操的護衛工作。官渡之戰時發現欲謀害曹操者,將刺客全部殺掉。

渭南之戰時在身披重甲的情況下左手掩面,右手控船漿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上岸才發現早已身中數箭,在與馬超、韓遂會面時只讓許褚相隨,期間馬超欲襲曹操,但聽聞許褚之名兼懷疑從騎就是許褚,便問曹操虎侯安在,曹操指著許褚,許褚怒視馬超以令他放棄。

當曹操去世時許褚哭至吐血,曹丕其遷作武衛將軍,負責宮中安全。曹叡繼位時封其為牟鄉侯,不久去世,謚曰壯侯。

4、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

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

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謚敬侯,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5、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曹魏君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

2、三國演義,為何魏國笑到了最後?

比如:曹魏占「天時」,孫吳占「地利」,蜀漢占「人和」,其實漢朝的天下此時已經只剩下西南一隅了,劉備只有一種方法恢復漢朝,就是北上長安,可惜沒有成功。雖然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說法,但這種說法精神力量重於實際檢驗,因為蜀國沒有最後成功。

秦朝統一,靠的是經營關中,但奠定對六國優勢靠的是佔領四川盆地,之後秦國在北方出函谷關吞韓納趙,在南方和楚國玩貓和老鼠636f70797a6431333365643033的游戲。這個順序很重要,過程也很順利。

反觀之,諸葛亮一心北伐,六齣祁山,戰略意圖很明顯,這個和紅軍長征不惜代價,爬雪山過草地,要從四川打到陝西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正確的。如果諸葛亮成功收復了長安,也許結果就是漢家天下而不是司馬家了。其實,這個戰略也只有紅軍做到了,偏安西蜀的朝代和勢力很多,但多數時間不長,也突不出去,比如張獻忠和石達開,都止步於崇山峻嶺。這是因為從四川往陝西打,是從低往高打,自然不容易。

一切事物的結果都取決於幾個要素:天時,地利,人和,目標,素質,分析為何三國的結果是曹魏取勝,便顯而易見了。

魏占「天時」,它是新生事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打不死的小強,「人和」方面人才輩出,「目標」方面有統一決心,「素質」方面將帥精明強干,有司馬懿這樣的人物,「結果」自然就是漸漸占據優勢。

吳占「地利」,物產富饒,又有長江天險。「人和」方面有文有武,但「目標」上明顯不足,歷代東南王朝都缺乏統一意志,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素質」方面孫權還可以,但其繼任者就差遠了,因此「結果」可想而知。

蜀占「人和」,「目標」上,恢復漢室,還於舊都,也很有力度,但「素質」上磕不過曹魏,雖然有五虎上將和諸葛亮,但黃金一代之後就沒人了,就算諸葛亮後有一個姜維,也不可同日而語,結果只能是人去樓空。

魏先滅蜀,後滅吳,也和秦國統一的次序相似,占據蜀中便可以圖霸東南。

綜上所述,任何結果都取決於五個要素:天時,地利,人和,目標,素質。

三國的精彩是因為有很多精彩的人物,它不是簡單的打打殺殺,其中每個人都有參與感,道義的存在使這段歷史有一種人道主義精神。同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天意又一直昭昭若現,和人的意志打架,最終天意才是裁決者,而那個三個中最強的晉朝建立之後,卻長期對北方胡人無能為力,這也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明代楊慎寫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歷史,真不知道誰會笑到最後。

3、三國演義,魏國的武將,有玩弓箭的嗎

基本都會,只是不精

4、三國演義魏國五虎將??

三國 魏國也有五虎將。。蜀有五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國也有五虎大將,乃張遼、徐晃、李典、於禁、樂進五人是也。此五人對曹魏前期和中期事業都有重大貢獻,故被曹操封為五虎大將。

介紹:

張遼:張遼,字文遠。雁門郡人(今山西人)。生於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卒於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張遼本是東漢聶壹之後,為免遭人忌恨而改姓張。張遼初從丁原為從事。張遼受何進令招兵回來後,何進已被宮人所殺。遂歸董卓,後歸呂布,任騎都尉。呂布被李、郭打敗,張遼隨呂布逃往徐州,任魯國國相,時年二十八歲。曹操擊滅呂布收降張遼,授予中郎將,封關內侯。後因張遼屢立戰功而升為裨將軍。曹操征張魯時,張遼駐守合肥,與李典、樂進共同對抗孫權。大戰逍遙津,是東吳聞風喪膽,小兒夜裡都不敢啼哭。曹操故升為征東將軍。曹丕繼位後任前將軍,封晉陽侯。張遼死於江都縣,號剛侯。
李典:李典,字曼成。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鉅野)人。生於興平二年(公元194年),卒於建安十四年(公元229年)。史載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與高貴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曾任裨將軍。三十六歲去世。魏文帝繼位後追號愍侯。
樂進:樂進,字文謙。陽平均為國(今河南清豐)人。生年不詳,卒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樂進身材矮小,短小精悍,為人忠勇。在隨曹操攻呂布、戰馬超、擊劉備、破袁紹等諸戰役中立功無數。先後擔任陷陣都尉、討寇校尉、游擊將軍、右將軍之職,封廣昌亭侯。其子樂琳在魏國也多有戰功。樂進去世後號威侯。
於禁:於禁,字文則。泰山郡鉅平縣(今山東泰安市西南)人。生年不詳,卒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於禁初投鮑信,後投曹操,經王朗推薦為軍司馬,後任陷陣都尉。討伐袁紹期間先後任裨將軍、偏將軍。奪取朱靈兵權後任左將軍。於禁在關羽火燒七軍之後投降關羽,隨後被東吳俘獲送返魏國。後來出使吳國之前,於禁去高陵拜曹操墓時,因看到自己投降的壁畫,慚愧而死。死後號厲侯。
徐晃:徐晃,字公明。河東郡楊縣(今山西省)人。生年不詳,卒年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徐晃一生做事細心,初為河東小吏。隨楊奉討敵有功升為騎都尉,後封為都亭侯。。曹操討伐楊奉時投降曹操,此後曾任裨將軍、偏將軍。魏文帝繼位後任右將軍,封祿鄉侯,在上庸打敗劉備後改封陽平侯。徐晃去世後號壯侯。

論五將之首:

若論魏國五虎將,小弟認為張遼乃五將之首。其餘皆不如張遼。李典雖有長者之風,可惜各項能力皆不如張遼,加上三十八歲就以喪命,沒有太大機會表現才能。樂進短小精悍,但不足與張遼相提並論,因為沒有張遼的氣質。於禁雖有治軍之才,可惜嫉賢妒能,還投降敵人,比後期才降曹操的龐德還差。徐晃雖勇,但才智不比張遼。加上徐晃在漢中一役不聽王平正確的意見,致使曹兵敗退,影響軍心。而張遼一生忠義,合肥之戰若不是張遼與李典、樂進團結抗戰,難以取勝。故張遼應為五將之首。

5、三國演義中魏國陣營哪位武將最優秀啊?

張遼百啊!理由一:講義氣,有男子漢風范。呂布被擒不投降,由於曹操一番慷慨陳詞才投降。理由二:張遼不僅勇猛過人,有膽有識,而且精於用兵,善於謀略,建安20年(公元前215年),張遼駐守合肥,孫權乘曹操進兵度漢中之機率領十萬大軍來取安徽,雙方在合肥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張遼率手下強兵將士800人沖鋒陷陣,連殺敵問兵無數,直沖到孫權帥旗之下。孫權大驚失色,部將聞風喪膽,不戰而逃。後來發現張遼部下僅幾百人,才又返回,把張遼包圍起來,面對重兵圍困,張遼毫無懼色,左沖右答突,如入無人之境,殺進殺出包圍圈數次,竟無人能夠阻擋。孫權圍城十幾天未果,只好撤軍,張遼又乘版勝追擊,連打勝仗。這一次激戰,張遼打出了魏軍的軍威,也權顯示了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曹操聞訊,非常贊賞張遼的膽略和才識,遂拜他為征東將軍。他是絕對的三國猛將。

6、三國演義吞噬無界魏國長安城怎麼走

兄弟應該是 長安城的追風的盧碎片沒拿吧?是不是打的靠後了,卻發現還有幾個碎知片沒有,網上一查,原來長安城有個,卻回不去道了,好像是有個小兵攔著路不讓回去............
沒辦法,打完這個周目,下個周目再拿吧

7、三國演義中魏國能走到最後的原因?

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漢朝禪讓以魏,可說正統,至少明面上算是的。所以人才依附有天然的心理優勢,因為魏國才是朝廷正統,吳蜀乃是偏邦。
地利:占據經濟較發達地區,北方自古經濟就比南方發達,只有到zhidao了宋朝經濟重心基本南移完成,經濟基礎好於吳蜀內二國,相應的人才人力物力都會優於吳蜀。且蜀國雖然有諸葛亮,但地理不好,每次打仗,僅僅運輸糧草就很麻煩,要不然就不會發明木牛流馬,還不是被逼的嘛。
人和:魏國很少內亂來消耗國力,相比之下,魏國經得起戰爭損耗;而吳國自孫權死了後,內政不穩,國力被自己內耗掉了,這樣人才也會凋零;蜀國容自諸葛亮就不停徵戰,所謂六齣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本來經濟就不如人,消耗太多,而且諸葛亮太神算,人才依附不多,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8、三國演義魏國軍師是

魏國的軍師有郭嘉、荀彧、程昱、賈詡、荀攸等。

1、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外號「鬼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人物,傑出的軍事謀略家。

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郭嘉生平與三國志基本相同,前期由荀彧推薦給曹操,再讓程昱加以肯定與推舉;是曹操麾下洞察力敏銳的謀士,深得信賴,自身也曾經推舉過參謀劉曄。

增加遺計定遼東的劇情,成功讓公孫康斬殺二袁並降曹,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兼領遼東(史書未載定遼東之策為郭嘉所出)。

2、荀彧

荀彧(163-212年),字文若,漢末至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戰略家,自小被世人稱作「王佐之才」外號「謀主」。

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

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荀彧初登場於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一回中。其時曹操在兗州招賢納士,荀彧共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為曹操旗下的重要謀士。

曹操初與荀彧交談,便已驚嘆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舉薦程昱,為曹操另添一名重要謀士。

3、程昱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人,三國時魏國名臣、戰術家。本名程立,因夢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於東阿率領民眾抗擊黃巾。

後從曹操於兗州,封壽張令。曹操征徐州時,7a686964616f31333431353338程昱與荀彧留守後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為東平相,屯於范縣。

在《三國演義》中,程昱登場於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當時荀彧初投曹操,向曹操薦賢,他評價程昱為「兗州賢士」,曹操於是禮聘當時在山中讀書的程昱出仕。程昱面見曹操時,又向曹操推薦郭嘉。

小說中,程昱是曹操手下其中一名重要的謀臣。如正史一般,程昱跟從曹操以來,參與了攻打呂布、袁紹、劉備、孫權的大部份戰事,一直出謀獻策,表現出眾。

在第二十三回中,曹操接見名士禰衡,向其炫耀手下文臣武將時,曾說「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可是禰衡卻評價程昱「可使關門閉戶」而已。

4、賈詡

賈詡(147年-223年),字文和,外號「毒士」。著名的軍事謀略家,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綉的謀士。

張綉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綉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皆有賈詡之謀。

《三國演義》中,賈詡亦有耀眼的表現。他初登場於第九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以西涼謀士身分從屬於董卓集團余黨李傕、郭汜陣營。

當時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難,賈詡建議他們召集西涼人馬入京攻打呂布,結果成功驅逐呂布。可是李傕等人卻擅權暴虐,欺凌帝上,甚於董卓。

第十回中,西涼馬騰、韓遂東征勤王,賈詡勸李傕深溝高壘,不與接戰,待西涼兵糧盡退兵加以追擊,結果亦大敗馬、韓。李、郭掌權期間,賈詡一直引導他們安撫天下,徵用賢能,朝廷稍微有所恢復。

5、荀攸

荀攸(157-214年),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傑出戰術家、軍事謀略家,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

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荀攸初仕大將軍何進,後棄官還鄉。曹操在兗州,攸同從叔彧共來投之,為曹操重用。

曹操迎天子都許,拜為軍師。荀攸隨討呂布,定河北,及官渡、赤壁之戰,屢出奇謀。及魏國建立,以荀攸為尚書令。曹操進爵魏王,荀攸認為曹操叛漢,曹操大怒,荀攸憂憤成疾,旋即去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曹魏五謀臣

9、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排名順序?

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排名順序:

第1名:典韋(兵器:鑌鐵雙戟,座駕:黃膘馬) 戰績:和人爭吵,用拳腳殺10多人;殺人提頭逛於鬧市區,幾百人無人敢近其身邊;在山林溪澗追逐老虎;大風中十幾人撐不住的大旗,他一個人輕松搞踮;3個回合刺死何儀的副元帥;單挑許楮,從上午直殺到黃昏,兩人不分勝負。典韋曾經數次救曹操7a6431333365666239,第一次,當曹操被呂布麾下四將圍困不得脫,典韋五步內擲短戟,例無虛發,立殺十數名騎兵,使敵人不敢*近,然後驟馬挺戟殺退四將,救出曹操。在濮陽大戰中,典韋數進數出,先後殺敗高順,侯成,把曹操從亂軍救出。宛城一戰驚天泣地。

第2名:許楮 戰績:用飛石砸人例無虛發;雙手抓住2條牛尾巴,拖著2條牛倒行100多步;1個回合生擒何儀;大戰典韋幾個時辰不分勝負;2個回合斬掉李封;單挑呂布20回合(然後變成群毆);突襲斬李氏兄弟;大戰徐晃50回合;3個回合斬張先;和徐晃雙戰關羽被殺退;大戰高覽(單挑被混戰打斷);一戰斬掉袁紹10多將;大戰趙雲30回合;突襲斬尹楷;大戰馬超230回合;殺敗楊任、楊昂;

第3名:張遼 戰績:戰平夏侯敦;殺敗呂虔(回合數不詳);2次被文丑射中;戰張合40-50回合不分勝負;突襲斬蔣奇;3個回合殺敗沮鎬,用弓箭追射死;斬殺蹋頓;射傷黃蓋;大戰太史慈70-80回合,後太史慈借故逃回;指揮兵丁設計射死太史慈;戰凌統50回合不分勝負,東吳恐凌統有失而鳴金;

第4名:夏侯敦 戰績:名門之後,14歲開始殺人;十數回合敗給呂布;數回合刺死徐榮;戰張遼(回合數不詳,估計是不分勝負,因為呂布因此不得不生氣地親自出馬);大戰呂布(因為下雨,戰斗被打斷);3個回合殺死橋蕤;40-50回合殺敗高順;突襲刺死曹性;戰關羽10回合後被迫回馬,(含有誘敵成分,但如果他能搞定關羽就不用那麼麻煩誘敵了),再戰關羽10多回合(單挑被曹操的將令打斷);活擒耿紀、韋晃;

第5名:龐德(兵器:刀 座駕:白馬) 戰績:突襲斬鍾進;一刀砍死曹永;車輪戰張合、夏侯淵、徐晃、許楮不敗;殺退魏延;大戰關平30回合;大戰關羽150回合,虛使拖刀,實則箭射中關羽;

第6名:徐晃(兵器:宣花斧 座駕:驊騮馬) 戰績:一個回合斬崔勇;一個回合斬李樂;大戰許楮50回合;20回合敗給顏良(導致曹營無人敢再出馬);和許楮雙戰關羽被殺退;敵不住文丑(回合數不詳);殺敗韓猛(回合數不詳);走馬擒審配;數合斬彭安;大戰關羽80回合(西蜀鳴金);

第7名:曹洪 戰績:殺退呂布的兵卒,救駕一次;大戰截天夜*何曼40-50回合,然後用拖刀計砍死何曼;斬死袁譚;戰馬超40-50回合刀法散亂;3回合斬任夔;

第8名:張合 戰績:戰張遼40-50回合不分勝負;30回合敗給趙雲;20回合被馬超殺敗;殺死楊昂;刺死雷銅;

第9名:夏侯淵 戰績:斬掉龔都;被張飛殺退;3個回合斬昌奇;戰楊任30回合後詐敗用拖刀計斬之;生擒陳式;

第10名:曹彰 戰績:3個回合殺敗劉封;不數回合一戟刺死吳蘭; 

(9)三國演義網頁游戲魏國攻略擴展資料:

三國時期,魏國功臣大排名:

第一位就是荀彧了,當時荀彧在跟著曹操混之前,就別曹操稱為是軍師張良再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並且當時不單單是曹操的軍師,更是曹操的一員武將,就是因為當時有了荀彧的加入,才讓曹操有了成為侯王的資本,並且當時荀彧還給曹操推薦了一大批的人才,有郭嘉,荀攸等等,可以說對曹操是仁至義盡,並且當時讓曹操奠定地位的挾天子令諸侯就是荀彧的意見,並且在曹操出征在外一切的後勤都交給了荀彧。是曹操能夠統一的最大功臣。

第二位就是荀攸了,也就是荀彧的大侄子,當時荀攸也是曹操的軍師,也是為曹操效力,當時荀攸還有一個姓郭的兩人一起為曹操出計策,可以說是錦上添花啊,但是當時郭嘉早早就去世了,曹操相當於少了一個翅膀一樣,荀攸的一生可以說給曹操獻上了很多的計策,比如當時最著名的活捉呂布計策就是荀攸給曹操出的,當時荀攸一度高升為曹操身邊的最高級的軍師,並且參與了所有的戰役,有著非常大的功勞,別後人評為曹操身邊的第一軍師。

第三位就是郭嘉了,當時郭嘉在曹操的身邊也是出了很多的計策,並且在官渡之戰前,曹操還沒有決定的時候,郭嘉提供的十勝十敗論讓曹操才放下心來,去和袁紹的部隊拚死一搏,最後取得了勝利,但是不幸的是郭嘉早早的就死了,但是卻沒有被後人所遺忘,並且還經常的把郭嘉與諸葛亮做比較,甚至還有的人說,郭嘉比諸葛亮還有聰明厲害,但是要是按照對魏國的貢獻。郭嘉只能排在了第三為了。第四位就是夏侯惇了,夏侯惇絕對是當時在曹操眾多的武將中排名第一了,並且在曹操死亡後,更是封為夏侯惇為護國大將軍,並且夏侯惇和曹操還是老鄉呢,當時在曹操剛開始拉部隊的時候,夏侯惇就一直跟隨著曹操,在當時和呂布的戰斗中,一隻眼睛被呂布所傷,後來在曹操征戰時,夏侯惇就負責鎮守著大本營,抵禦外敵,並且還經常的立下戰功,為曹操的統一三國立下了不少的功勞。

第五位就是曹仁了,是曹操家族裡的人,當時曹仁的鐵壁將軍可不是白當的,曹仁軍隊的防禦力在當時可是非常的厲害,為曹操征戰四方也是立下了不少的功勞,並且之後駐守在襄樊,當時關羽帶兵功夫曹仁,怎麼都攻打不下來,才給了吳國機會,最後關羽被吳國偷襲,身首異處啊。

第六名就是張遼了,為什麼張遼是最後一位呢?因為張遼並不是在開始的時候就跟隨著曹操,是後來才跟隨著曹操混的,當時夏侯惇和曹操可是屬於親信部隊,從曹操揭竿而起夏侯惇就一直跟隨著曹操征戰嗎,張遼雖然屬於曹操部隊的五子良將,但是也是後來才跟隨曹操,但是張遼的功勞還是非常的大的,讓張遼一戰出名的就是逍遙津戰役了,當時張遼帶領800個人。攻打孫權的十萬人。這樣的氣魄,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參考資料:網路-大將軍魏國武將

10、三國演義魏國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五個人是哪幾個

五良將:張遼,張郃,徐晃,於禁,樂進
曹操屬下:張遼,張郃,徐晃,於禁,樂進,五人為曹魏集團的五良將,各個驍勇善戰。

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三國魏名將,身高約合現今1.75米。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遼隨曹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斬烏丸單於蹋頓於白狼山,又討平梅成、陳蘭等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後孫權引軍入寇,張遼率隊迎擊,以八百之眾襲孫權主力,使敵軍十萬退卻,更差點活捉孫權,威震敵國,名威天下,為操拜為征東將軍。曹丕踐祚,仍令張遼守御孫權。黃初二年,張遼屯雍丘,染病。黃初三年,抱病退吳將呂范。遼病篤,卒於江都,謚剛侯。卒年五十四歲。
樂進:字文謙,籍貫[豫州]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三國時曹魏名將。以膽識英烈最早投奔曹操,為帳前吏。隨軍多年,南征北戰,戰功無數,從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於瓊。又從擊袁紹子譚、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樂進與張遼、於禁、張郃、徐晃號為名將。不久樂進別擊黃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從平荊州,留屯襄陽,進擊關羽、蘇非等人,擊退其眾,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後來從曹操征孫權,假進節。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又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逝世,謚曰威侯。
於禁:字 文則,他最早隨鮑信起兵,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官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有一次曹操的青州兵四處搶劫,被於禁追殺後就去告發於禁叛變,恰好此時張綉叛變來攻,於禁就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於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因此十分高興,於是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敗呂布,破袁紹,於禁與其它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官而表現活躍。還有一次曹操厭惡朱靈並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於禁去辦,於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被遷至左將軍。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於禁去救援,但被水淹七軍而被擒,於禁投降了敵人,而他手下的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也就歸屬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須發皆白,面容憔悴,淚流滿面。曹丕就命他去拜見高陵(曹操的陵墓),因為陵中畫有他屈膝降敵,龐德不屈的圖畫,所以於禁不久就羞愧發病而死,死後追謚為厲侯。
徐晃:字公明,東漢時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縣東南)人,中國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將領,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 原為軍閥楊奉的部下任騎都尉。公元196年,曹操擊敗楊奉後投靠曹操。參加過多次重大作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治軍有方。曹操曾稱贊徐晃:「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在曹操軍中歷任裨將軍、偏將軍、橫野將軍、平寇將軍。官渡之戰中燒毀袁紹的後勤糧草有功,加封都亭侯。曹丕稱帝登基後官拜右將軍,封逯鄉侯,後進封楊侯。擊敗劉備於上庸後,駐守陽平關,改封陽平侯,假節鉞,食邑3000。徐晃對曹氏集團忠心耿耿,曾說過:「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當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公元227年病死,死後謚壯侯。
張郃:字:儁乂,張郃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後來,張郃隨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後暫代主帥,維持敗兵。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導致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時,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而亡。官至車騎將軍 ,謚壯侯。

與三國演義網頁游戲魏國攻略相關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