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周列國志?
列國志是三國轉嗎?
2、東周列國志內容簡介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傾刻幸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勝,北邙幾多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什龍爭虎鬥。
3、東周列國志的內容簡介
《東周列國志》為明代長篇白話歷史演義小說。當周宣王輕易見殺,當褒姒巧遇得活,《東周列國志》拉開了它那長達數百年史事的序幕。這是古今中外時間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說,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關於「列國」故事的平話,最早產生在元代。
《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復雜。《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歷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秦漢前的一些史家為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沒有一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這部書的通俗之處,正是將那暗礁一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奸智愚,畢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也是他們對後人的貢獻。
西周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叫周幽王,他是一個昏庸暴虐的國王。西周末期,由於社會矛盾的加劇,王室內部的矛盾也擴大了,褒姒亂政,使得周幽王終於被申侯和犬戎的聯合軍隊攻入王宮後殺死,周王朝鼎盛時代就此結束,歷周平王繼位後,將王都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稱做東周的開始。周王朝的統治日漸衰落,各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東周社會進入了一個大動盪的時期,中國先秦時代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自此開始。這是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諸侯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諸侯國大國爭霸的局面,出現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的「春秋五霸」。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像管仲、子產、曹劌、孫武這樣著名的歷史人物,發生了「城濮之戰」這樣以弱勝強著名的古代戰例,也出現了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發奮圖強的諸侯國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也是在春秋末期這個社會大變革時代產生的。
春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鄭庄公,小說裡面把他描寫成一個奸詐陰險的小人,因此在裡面的歷史地位並不高。鄭庄之後有齊桓,齊桓公小白得鮑叔牙的幫助,擊敗管仲輔助的公子糾,從而成為齊公,後又任管仲為相,因其任人唯信,兼聽納諫,又得管仲鮑叔牙之大才,很快就雄霸天下,九合諸侯。但其結局悲慘,困死宮中,死後各子相爭數歲不休,也因此漸漸失去了齊國的霸主之位。齊桓公之後,重耳續伯,自深得民心的申生死後,年青時的晉文公重耳便多有磨難,三十歲上逃走天涯,先後流走齊、楚、秦等無數國家,取齊女秦女為妻。只因一幫志同道合如介子推等人的幫助方幸而得生。秦公三平晉亂,最終還是把他推上了晉國國君的寶坐,老來得國的重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兢兢業業把國家治理得無比強大。「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鳴必驚人」的楚之大鳥,因國亂而三年隱若之後果如他之言,一下飛上了亂世春秋的高空,成為一方霸主,這就是締造了絕纓大宴的楚莊王。而後的楚平王昏庸,竟占兒媳為己有,又聽讒言,欲死太子也絕後患,因而牢伍奢,誘殺其子,幸得伍員逃得一生,一夜間愁發皆白之後逃離楚國,後落根於吳,也因他的再生,幾使楚丘和越國覆滅於吳國之手,這個有著太多傳奇的伍子胥,叩開了吳越春秋的大門,吳王闔閭之後,伍子胥薦夫差而得王,然而夫差不聽子胥忠言,放回已困多年的越王勾踐夫婦,最終導致吳國滅於這個重生後兢兢業業,一心為復仇而卧薪嘗膽的人手裡。緊接著晉國三分天下為韓、趙、魏。大概春秋時期的歷史就到此了,之後的戰國史,小說寫得相對簡單得多,也沒有像趙氏孤兒那樣紛繁復雜的故事。
《東周列國志》描寫戰國部分雖然不比春秋部分那麼龐大,但也還十分精彩,衛鞅入秦變法,西門豹、吳起的故事等,但給讀者記憶深刻的當數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四人皆是鬼穀子的弟子,孫臏、龐涓學兵法,蘇秦、張儀習游說。孫臏後為龐涓陷害,幾死於魏,佯瘋才得脫歸齊國,後馬陵道萬箭射死龐涓。蘇秦游說六國聯合抗擊秦國,即歷史上著名的合縱,張儀助秦,後幾次破蘇秦的合縱之謀。兩人皆為游說之仕,小說中,他們算不得什麼偉大人物,全為小人之舉,蘇秦先一貧如洗,後因游說而富貴還家,按小說的觀點,其是為了自己而行游說之事,全不顧國家以後的發展,尤其在他後面的日子尤為明顯。結局悲慘自是不必說。蘇秦張儀之後,多出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這樣的好客之士,在他們門下,養士多達數千人,但所養之士也多無用,不能為國出謀劃策,也不能為之身死。當然藺相如、廉頗這樣的大將之才也是有的,白起長平一戰坑殺趙卒四十萬余。再後期,秦王翦、趙李牧等出現,王翦是秦並吞六國的主力統帥,兵越千里,戰功顯著。
縱觀東周幾百年,無外乎一個「亂」字,亂世春秋,父子相殘、兄弟相爭、父奪子愛,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並不足為奇。春秋時期,多有謀國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軫、寧俞、趙盾等,也多有謀國之君如鄭庄公、齊桓公、晉文公、晉悼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但之後,謀國之君和謀國之臣皆越來越少,後幾近滅絕,多出將才而無相才者,也多為游說之人,再之後,只剩家養士人的君子,當然如信陵君這些也堪為國才,但所養之士少有用者。再之後,僅剩將領之才了。將領之後呢,就只剩貪贓枉法、賣國賣家的郭開之流,惟秦王政為治國之君,任人唯賢。下面也有一幫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難怪秦能並吞六國而統一天下,唉也!
4、東周列國志中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烽火戲諸侯是東周列國志開始比較著名的幾個典故,《東周列國志》秦穆公兩平晉亂,第三十四回:的宋襄公假仁失眾四十zd回:晉楚城濮大交兵四十三回:燭之武夜縋說秦四十四回:弦高假命犒秦軍七十一回:晏嬰二桃殺三士七十五回:孫武回演陣斬美姬七十六回:伍子胥掘墓鞭屍八十一:美人計吳宮寵西施八十五回:西門豹喬送河伯婦八十六:吳起殺妻求將八十七:說秦君商鞅變法八十九:馬陵道萬箭射龐涓九十:蘇秦合縱六國九十五:說四國樂毅滅齊,驅火牛田單破答燕九十八:敗長平白起坑趙卒一百回:信陵君竊符救趙一百零四:甘羅童年取高位一百零七:獻地圖荊軻鬧秦庭有這本書,
5、東周列國志第一回主要內容80字
第一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主要情節:周宣王沒有聽群臣意見分析處理「月將升,日將沒......幾亡周國。」知的市井謠言,而是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捕風捉影的處死道了賣桑弓箕袋的無知婦人。導致杜伯、左儒之死。
次要情節:被處死的婦人的丈夫版撿到了大臣們從謠言中分析的禍國女嬰(褒姒),為後文買下伏筆。杜伯左儒化鬼鳴冤。
心得:杜伯左儒之交,是為刎頸。是我們要學習的對象。周宣王遇事不冷靜權、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處理事情時不能接納別人分析的有效意見,過分的自大
6、《東周列國志》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7、東周列國志人物介紹
《東周列國志》描寫戰國部分雖然不比春秋部分那麼龐大,但也還十分精彩,衛鞅入秦變法,西門豹、吳起的故事等,但給讀者記憶深刻的當數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四人皆是鬼穀子的弟子,孫臏、龐涓學兵法,蘇秦、張儀習游說。孫臏後為龐涓陷害,幾死於魏,佯瘋才得脫歸齊國,後馬陵道萬箭射死龐涓。
蘇秦游說六國聯合抗擊秦國,即歷史上著名的合縱,張儀助秦,後幾次破蘇秦的合縱之謀。兩人皆為游說之仕,小說中,他們算不得什麼偉大人物,全為小人之舉,蘇秦先一貧如洗,後因游說而富貴還家,按小說的觀點,其是為了自己而行游說之事,全不顧國家以後的發展,尤其在他後面的日子尤為明顯。結局悲慘自是不必說。
8、東周列國志人物性格
《東周列國志》描寫戰國部分雖然不比春秋部分那麼龐大,但也還十分精彩,衛鞅入秦變法,西門豹、吳起的故事等,但給讀者記憶深刻的當數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四人皆是鬼穀子的弟子,孫臏、龐涓學兵法,蘇秦、張儀習游說。孫臏後為龐涓陷害,幾死於魏,佯瘋才得脫歸齊國,後馬陵道萬箭射死龐涓。蘇秦游說六國聯合抗擊秦國,即歷史上著名的合縱,張儀助秦,後幾次破蘇秦的合縱之謀。兩人皆為游說之仕,小說中,他們算不得什麼偉大人物,全為小人之舉,蘇秦先一貧如洗,後因游說而富貴還家,按小說的觀點,其是為了自己而行游說之事,全不顧國家以後的發展,尤其在他後面的日子尤為明顯。結局悲慘自是不必說。蘇秦張儀之後,多出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這樣的好客之士,在他們門下,養士多達數千人,但所養之士也多無用,不能為國出謀劃策,也不能為之身死。當然藺相如、廉頗這樣的大將之才也是有的,白起長平一戰坑殺趙卒四十萬余。再後期,秦王翦、趙李牧等出現,王翦是秦並吞六國的主力統帥,兵越千里,戰功顯著。
縱觀東周幾百年,無外乎一個「亂」字,亂世春秋,父子相殘、兄弟相爭、父奪子愛,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並不足為奇。春秋時期,多有謀國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軫、寧俞、趙盾等,也多有謀國之君如鄭庄公、齊桓公、晉文公、晉悼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但之後,謀國之君和謀國之臣皆越來越少,後幾近滅絕,多出將才而無相才者,也多為游說之人,再之後,只剩家養士人的君子,當然如信陵君這些也堪為國才,但所養之士少有用者。再之後,僅剩將領之才了。將領之後呢,就只剩貪贓枉法、賣國賣家的郭開之流,惟秦王政為治國之君,任人唯賢。下面也有一幫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難怪秦能並吞六國而統一天下,唉也!
9、東周列國志 精彩片段
在漫長的歲月里,周朝是一個最久的朝代,可卻是歷史中一小部分。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在西周的時候,國力強大;而在東周,政府的力量十分衰弱,結果天子只是一個名義而已罷了。下面我給你們講講「春秋五霸」的故事吧!
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他是一個善於用人的霸主。管仲是齊桓公弟弟的老師,為了讓齊桓公的弟弟當上皇帝,於是管仲曾經用箭射他。但因為他的胸襟十分寬廣,而且管仲也很有才能,於是他任用管仲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管仲協助他整頓齊國,國內兵強馬壯、糧草充足,齊國日益強大起來、有所振興。這時,齊桓公稱霸之心活泛起來,占據了他心中所有位置。有了管仲,齊桓公信心百倍地踏上了稱霸諸侯的旅程。
說明了只有以誠相待,才能讓別人幫助你,感激你。其實齊桓公對人以誠相待,也是為了自己的霸業做的奠基。所以,我要向齊桓公學習,做一個對別人以誠相待的人。
第二個霸主就是厲害的晉文公,他的身邊都有難得的文臣武將,他也跟齊桓公一樣善於用人。他為人賢明,出言不浮誇虛飾,氣度不凡,所以他打敗了專橫跋扈,讓人們抱怨連天、不得安寧的晉懷公。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登上了盟主的位置。
只有一個善於用人的人,才能當好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因為只有懂得用人,他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才能為他自己的公司增添了得力人才。而晉國就好比一個公司,晉文公則是這個公司的董事長,假如他不懂用人,他還能當上霸主嗎?
第三個霸主是宋襄公,他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人。他愚蠢到不可救葯的地步,可以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傻蛋。
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能向他學習。比如說他要用仁義戰勝刀槍,這可能嗎?假如一個善良的小羊羔在一隻貪得無厭的大灰狼手中,善良的小羊羔有可能用自己的仁義戰勝大灰狼那可怕的牙齒嗎?
第四個霸主就是——胸襟寬廣的秦穆公。秦穆公懂得用人,用了許多難得的文臣武將。他也是一個十分明智的君主,該提拔的就提拔,不該提拔的就不提拔。在這些文臣武將的幫助下,他成為稱霸各國的盟主。
做一個懂得寬容的別人的人是有些難,但是秦穆公做到了,他寬容別人時,別人則會以感恩的心去回報寬容他的人,在這時寬容則變成了秦穆公成就霸業的奠基石。寬容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我要向秦穆公學習,做一個懂得寬容的人。
第五個霸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楚莊王。在楚莊王年輕的時候貪圖享樂,專橫跋扈,一點都不關心政治。經過好幾個大臣的規勸,他醒悟過來了。他一鳴驚人,有了大幅度的改變,整頓內政,關心人民。經過許多年的努力,他坐上了盟主這個位置。
國學讀本上說「過而不改,是謂過以」。楚莊王在以前也曾經是一個貪圖享樂的人,但是他知錯就改,他提拔了許多厲害的文臣武將,國里漸漸恢復,從而當上了盟主。我們其實應該向楚莊王學習,因為在學校中,有許多同學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他絕對不改,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我們應該向楚莊王學習,做一個有錯必改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