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橋梁的藝術成就
中國的四大古橋是廣東的廣濟橋(湘子橋)、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和福建的洛陽橋。
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跨徑石拱橋。這座橋建造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氣勢宏偉,造型優美,結構奇特,遠遠看去,好像初露雲端的一輪明月,又像掛在空中的一道雨後彩虹,十分美麗壯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在拱的樣式上,李春採用了扁弧形,但如果在37米寬的河面上也採用半圓拱的話,拱頂將高達近20米,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十分不便。李春創造性地改用平拱樣式,把橋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拱高和跨度的比例大約是1∶5。這樣,橋面坡度平緩,便於車馬行人往來,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橋身強度和穩定性等優點。
泉州洛陽橋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沓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洛陽橋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於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歷六年竣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因在江海交匯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巨,造橋者首創「筏形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新。該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現橋長834米,寬7米,尚存船形橋墩46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等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祠內有蔡襄《萬安橋記》宋碑。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考察景點之一。據蔡襄撰寫的《萬安橋記》記載,這座橋「壘址於淵,釃[shī師]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寬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為安,民莫不利」。由此可見,洛陽橋已具有較大規模,對於溝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座橋已經歷代多次修繕重建。現存的洛陽橋是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重建的橋的北端築有橋堤,橋由堤接出有40孔,通過江中小島後,繼續南展有七孔,接入橋南端橋堤全橋共有47孔,長為540米。若把兩端橋堤計算在內,則橋全長為834米。橋每孔有花崗石樑七根,每根梁高約50厘米,寬約60厘米,長約11米。橋面兩旁護以石欄,有石柱500根,石欄長度與橋長相同。但欄板、石柱今已不全。橋墩砌體相當龐大,兩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勢。此外還有石獅28隻,石亭七座,石塔九座。1932年在原每個橋墩上又添建一個矮墩,在其上置鋼筋混凝土板以通行汽車。但原石樑仍在原處未動。
北京蘆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13公里、豐台區宛平縣城西門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歷史。在金代,盧溝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時亦是軍事要地。該橋曾於元、明兩代重新修繕,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因洪水泛濫,沖毀此橋。橋的東北邊的十二丈重新修築,即今東邊算起的第一、第二兩孔是重修的,其餘各孔則是金代的原始建築。橋全長212.2米,寬9.3米,計入兩端橋堍總長約266.5米。全橋共有11個橋孔,各孔的跨徑和高度均不相等。採用兩邊橋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漸增大的韻律設計建築法,形成了優美的橋型。早在金代,此橋就被列為「京師八景」之一。
潮州湘子橋
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門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2、中國剛架橋的建設成就
大勝關長江大橋,天心洲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東平水道橋,安慶鐵路常見大橋等
3、進化之地2新手攻略 怎麼過馬耶訥大橋
1.全收集。其實是包知含在成就內的。建議多繞繞。許多迷宮除了可以炸爛的牆外,還有不少需要穿牆隱形密道。找不到的話擠著牆繞地圖自然就進去了。 第一個村子裡上鎖房子是道可以進去的。這個容易漏掉。 2.全成就。這里的成就指的是29種steam成就。專都
1.全收集。其實是包含在成就內的。建議多繞繞。許多迷宮除了可以炸爛的牆外,還有不少需要穿牆隱形密道。找不到的話擠著牆繞地圖自然就進去了。 第一個村子裡上鎖房子是可以進去的。這個容易漏掉。 2.全成就。這里的成就指的是29種steam成就。都
進化屬\之地\攻略進化\之地\攻略進化\之地\攻略
4、我過古代橋梁,具有youjiu歷史和zuoyue成就幾千年來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百設計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度,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605年,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知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時隔約1397年(也有些資料為大約700年),歐洲才建成類似的石拱橋。
1961年被國務院道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內上第二座石拱橋(世界第一座石拱橋為古羅馬阿爾坎塔拉橋,該橋由拉塞(lacer)於公元98~105年建造。)。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容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5、世界各地的立交橋都有哪些成就?
世界最早的立交橋要算1858年建於紐約中央公園的跨路橋了。人們可能會問:汽車誕生於1885年,那時既然還沒有汽車,干嗎還建立交橋呢?原來是為了方便馬車的通行。到了1928年,美國新澤西州才建了世界上第一座現代化的苜宿葉式的立交橋,它屬於完全互通式的立交橋,一天24小時可通行62500輛汽車。它的出現,更加速了汽車時代的到來,以後隨著汽車數量的增多,高速公路的發展與城市交通的現代化,立交橋風行世界。
前蘇聯在60~70年代,在莫斯科修建了60多座立交橋,僅在花園環路上就建了19座。法國巴黎於1980年修建了9座立交橋。美國華盛頓外環路,全長115千米,連接所有的道路,全部採用立體交叉。
我國的立交橋最早出現於廣州,那是1963年建成的。而北京出現立交橋是70年代的事,在1979年以前,只有復興門、阜城門、建國門3座立交橋。而現今,截至1994年底,全市已有立交橋166座,居全國之冠。
北京立交橋是與主要道路工程相配套而建設起來的。眾所周知的二環路,是北京拆除舊城牆建設環線地鐵而出現的。全路長23.7千米,沿路有20座立交橋。其中的玉蜒橋蔚為壯觀,猶如一隻巨大的蜻蜒落在河岸,展翅欲飛。這座立交橋包括跨線主橋和10餘座匝道橋、通道橋、地道橋及雙層跨河橋,是三層互通式立交橋。
北京三環路位於二環路外圍,全長48.4千米,沿線共建有45座立交橋。使全線消滅紅綠燈並成為快速環路,車速每小時80千米,斷面每小時車流量由改造前的3000輛提高到8000輛。其中天寧寺立交橋是目前北京最大的一座,該橋面積為3.8萬平方米,比三元立交橋大2.4倍,是北京第一座四層的互通式立交橋。橋面高11米,又是北京最高的立交橋。三環路上另一座立交橋——菜戶營立交橋則創造了橋梁最多的記錄。該橋共有橋梁22座,佔地面積達28.5公頃。
南國城市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在立交橋的建設上也是先聲奪人。1983年12月2日建成的區庄立交橋,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四層立交橋。該橋第一層為四車道機動車直行線;第二層為非機動車及人行平面交叉;第三層為機動車轉變環形立交橋;第四層為機動車高架橋。設計最大通行能力為:機動車每小時7000輛,自行車每小時30000輛。
上海的內環線交通工程於1994年12月全線通車,這是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全、功能最完善的城市高架快速幹道系統。全線全長48千米,由浦西段、浦東段和南浦、楊浦2座大橋組成。浦西段全長29.2千米,為連續高架道路,路寬18米,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80千米。全線建有4座大型互通式立交橋。浦西段的連續高架系統,為上海構築現代化主體交通系統提供了起始點。
立交橋,城市現代化交通的標志,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還會涌現更多的造型新穎、宏偉壯觀的立交橋,使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順暢。
6、中國近年在土木工程建設上的傑出成就(如橋梁隧道民用建築)
7、湛江海灣大橋的取得成就
在建設過程中沒有出現過任何重大質量問題,沒有出現過任何安全責任事故,創造了我國大跨度橋梁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沖擊國際橋梁建設前沿課題 湛江海灣大橋的長度、跨度、投資規模,在國內特大型橋梁中僅是中等。但創新是一種精神———曲線形橋塔、圓弧型鋼箱梁沒人做過,我們來!大型橋梁如何抵抗5萬噸級及以上輪船的撞擊,這個世界性的難題,我們研究!從籌建開始,湛江海灣大橋就安排了10多項的創新研究。
從設想到設計,從試驗到形成技術方案、從施工組織到質量管理、從工藝到安全……四年艱辛探索,湛江海灣大橋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實現了「1個國際首創,2個國內首創,5個廣東第一」,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世界上還沒有在5萬噸級主航道旁設置橋墩的大型橋梁,湛江海灣大橋是第一座。
2002年,大橋主墩柔性消能防撞設施研究被列為省交通廳重大科技項目。經過四年多的攻關,解決了橋梁工程不能抵抗5萬噸級及以上輪船撞擊的世界性難題,而且造價從原估計的5000萬元以上降低為2000萬元左右,成為國際首創。
斜拉索橋的拉索過去都是固定在鋼箱梁里,湛江海灣大橋在國內首次採用錨拉板的技術創新,拉索通過錨拉板直接焊在橋面上,構造簡單,易於換索維護,而且在國內首次對錨拉板結構進行了完整的靜載和疲勞試驗,驗證了結構的可靠性,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大橋的「健康狀況」事關通行安全。過去一般是橋梁建成後再在外部安裝健康監測系統,很多數據測不到。湛江海灣大橋在廣東首次,在國內也是較早地實現了健康系統與大橋同步設計、同步安裝,對結構的健康狀況進行跟蹤觀察,使大橋成為放心橋。
大橋在廣東第一次實施環氧瀝青鋪裝,第一次自行研製出50米連續梁移動模架造橋機進行施工,第一次使用了平行鍍鋅鋼絲索,第一次在主塔和鋼箱梁之間安裝了國際先進的抗震支座。
創新,使湛江海灣大橋能夠抵抗5萬噸級及以上輪船的撞擊,抵抗12級以上、三百年一遇的台風,抵抗8級的地震,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為國內外橋梁建設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8、關於橋梁專家茅以升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寫一下他的名片用簡短的語言
路:就是人們為了回家而踩出來通道; 家:就是由爸爸媽媽加上他們的子女組成的一個集體; 書:就是把一張張寫滿了有意義文字的紙裝訂在一起。
9、中國的橋梁史
中國橋梁的歷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橋梁發展到了巔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