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网发文抨击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祸害人生
人民网一评《王者荣耀》,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人民网连续发文批判“王者荣耀”
7月3日、4日,人民网对此连续刊发2篇评论: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人民网二评《王者荣耀》
2、现版本的王者荣耀如何改地区?
王者荣耀虽然操作简单,对于手游来说相对是不需要太多的操作,简单的几个按键,但是也讲究技巧,手速意识,英雄的配合。5V5经典地图,三路推塔,呈现最原汁原味的对战体验。更有跨平台匹配,只要参加排位赛,无论你是安卓还是ios都可以一起对战
3、王者荣耀害了多少人,破坏了多少家庭,破坏
小孩子没有什么自制力,打骂也行不通,教育他还顶嘴,就为了玩游戏玩王者荣耀玩掉了上万块钱,真是害人不浅,现在的这些游戏真是够够的了。。
4、人民网如何评价王者荣耀?
废物系统,我打匹配遇到不好好玩的,很生气,接下来我也就跟着娱乐放松两局,肯定被系统判定成“脑残玩家”,然后我回去打排位,队友水平立马就下来了,什么无脑选英雄,弱势期无脑刚,有把握打赢但是不支援只管兵线等等等等恶心的情况。账号28级星耀三,符文135,要是智能系统肯定不会判定我是“脑残的”,这匹配系统真tm恶心。气的我立马卸载,你们失去一个玩家是小事,但于我个人,真的对中国游戏心灰意冷。
5、人民网评何时批判王者荣耀?
7月3日、4日,人民网对此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

人民网连续发文批判“王者荣耀”
7月3日、4日,人民网对此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
人民网一评《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人民网二评《王者荣耀》:加强“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

7月3日上午,人民网发表评论称,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评论指出,该游戏对青少年人群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7月4日下午,人民网再发评论指出,“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从目前来看,监管的力度和效果与人们的期待存在较大距离。更重要的是,此前的监管方式主要针对网络游戏、页面游戏,而针对手机游戏尤其是“社交游戏”的监管和规范还存在空白地带。如何有针对性地根据新情况制定规则和办法,需要及早地纳入议事日程。

腾讯试点“王者荣耀”推出“三板斧”
7月4日,腾讯宣布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只玩1小时,并计划上线晚上9时以后禁止登陆功能;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后续还将实现绑定硬件设备实现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除此之外,“王者荣耀”将陆续增加“未成年人消费限额”功能,与现有的成长守护平台双管齐下,限制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
5月,腾讯已在旗下移动游戏中陆续推行实名认证。没有完成腾讯平台实名注册流程的账号,将无法进入“王者荣耀”。
对于这种情况,有小学生发帖吐槽了实名制的鸡肋,“机智的我随便上网找了个身份证,居然通过认证了,谁也别想阻止我开黑去了!”对此,“王者荣耀”开发团队表示,未来实名认证系统将实行进一步强化措施
6、王者荣耀公共频道可以持续发消息吗?
不行,每次发有间隔,次数越多间隔越长,一般都是20s
7、为什么国家不对王者荣耀加管制
那可是山寨大王腾讯,国家政府部门早已点名过王者荣耀,腾讯也积极配合做出来很多改变了,总不能让国家直接把这游戏禁了吧,毕竟也没什么暴力,血腥什么的这些东西,只是小学生玩的比较多,容易使未成年玩物丧志,这点国家已经限制了
8、王者荣耀停服、王者荣耀倒闭!这游戏能维持几年?腾讯以前也不是没倒闭过游戏
这个垃圾游戏最好倒闭了去就知道坑钱,还老子没充钱,小学生多的要死,还坑这个系统他们的也坑,老是乱扣分,举报送人头,跟挂机的,有时候举报不成功,垃圾垃圾垃圾游戏
9、《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止于“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到的还有很多。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智能手机普及,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雷”。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一知名企业所坚持的,“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即便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不能让研发者一人说了算,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妙手文章。